136书屋 > 其他 > 三十六计全文阅读 > 第4章 围魏救赵

第4章 围魏救赵


  【原文】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文】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分更有效。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流;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译文】

  用兵作战,如同治理洪水一样:对于来势凶猛的敌人,避开其锋芒,如同治理洪水要导流一样;对于来势虚弱的敌人,就要堵住他歼灭他,这就好比治理洪水要修筑堤坝一样。所以齐国派田忌为将援救赵国之时,军师孙膑对田忌说:“要想解开纷繁杂乱的丝线,不能用拳头去捶打;要解开打架斗殴者,自己就不能动手参加,避开势头击其要害,使对方的形势受挫而不能发展,赵都之围自然而然也就解决了。”

  【章精解】

  围魏救赵是中国历史上运用得最成功的军事谋略之一,因而被历朝历代屡屡采用。此章用在政治斗争中则表现为围攻第三者,解救陷入困境的人。延伸开来,也可以指借一件事情解救另一件事情。它还被广泛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并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此章用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对于来势凶猛的敌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与敌死拼,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在这种不利于我方的情势下应当避其锋芒,采用分导引流的办法,或者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牵制它,或者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威胁它,或者绕到敌人背后打击它。敌人被这么一折腾,必然会丢弃到手的肥肉,转主动进攻为被动防御。

  在运用此章,必须明确“围魏”是手段,而“救赵”是目的,不论“围”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救赵”。如果“救赵”这一目的不能实现,那么“围魏”则毫无意义。我们在运用本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巧妙地选择突破口。突破口的选择是此章得以成功运用的关键,在选择突破口时,必须注意是否至少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它是否比“赵”容易进攻,从相对容易的地方下手,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从容易的地方突破不但能鼓舞士气,而且能形成破竹之势,如果难易程度相差不多时,则应选择对全局影响较大的地方入手。二是“魏”一定是敌人的必救之处,否则“围魏”便是徒劳的,无法实现“救赵”的愿望。

  (二)要采取迂回进攻的策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一竿子捅到底”,有些事情,如果直接去办,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绕一绕弯或增加一些中间环节,就可以把困难避开或者把困难化解。

  (三)要避敌锋芒,直捅敌人要害。面对强大的敌人,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向敌人横冲直撞,其结果无疑是头破血流。对于气势强大的敌人,要巧妙地选择进攻的部位,比如主动地避开敌人的实处,攻击其虚处。这样不但自己可以免受重创,而且可以保全实力进攻敌人的要害部位。

  当敌人运用此章时,我们应采取以下防范策略加以应对:

  (一)要迅速攻取眼前的目标,不可迟误,以防留下后患。对于到手的肥肉要迅疾吃掉,以防被狼叼走。所谓“夫兵久而利国者,未之有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对于“赵国”,我们应该迅速攻取之,以防被救走。

  (二)提高警惕,以防身后遭袭击。当我们正在忙于追逐一个目标时,往往无暇顾及身后的祸患,这时就给敌人造成了可乘之机,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们在做事情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防敌人突袭。

  (三)要分清轻重缓急,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哲学上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它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不可不分轻重同等看待,况且也不可能做到所有的问题都兼顾,在不可两全的情况下,我们要分清轻重缓急,有重点地突击,否则,什么事也做不成。

  日本介入南海争端

  “围魏救赵”策略在我国古代军事领域中的运用非常普遍,在现代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也不乏这一策略的影子。

  近年来,日本不断对中国钓鱼岛采取单方面举措,特别是对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严重侵犯中国主权。针对日本的厚颜无耻和动作频频,中国政府态度强硬且鲜明,抱着寸土不让的决心,毫不示弱。日本政府的妄图受阻,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压力。

  正在日本因钓鱼岛之争陷入困境时,菲律宾军政高层突然开始炒作所谓的中国舰船“逼近仁爱礁”及南海“后院威胁论”,中国与菲律宾因南海问题关系骤然紧张。对此,并非主权声索国的日本表现得格外亢奋并积极介入,不仅出资帮助菲律宾强化南海警备,而且还将帮助训练菲律宾沿海警备部队,安倍政府甚至高调允诺军事援助菲律宾以助其对抗中国。日本究竟安的是什么心?

  不难看出,日本打的小算盘是,既然钓鱼岛之争已致日本陷入困境,那么就去南海助菲律宾挑衅中国,希望通过插手中菲争端,对中国形成牵制之势,使中国政府疲于应对多个事端,从而减弱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关注。日本甚至可能借此来获取在钓鱼岛问题上与中国谈判的筹码。

  日本政府介入南海争端颇有“围魏救赵”之意。然而,不管日本是“围魏救赵”,还是声东击西、混水摸鱼、趁火打劫,他们的卑劣行径背后的意图,就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中国人民是不会让其得逞的。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3年,魏国攻打赵国,魏王以庞涓为将,率兵八万伐赵,很快就兵临赵国首都邯郸城下,赵国抵挡不住,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当时田忌主张直接进军邯郸与魏军主力决战,配合赵国里应外合夹击魏军。可是,孙膑认为不可与魏军直接交战。田忌不解,孙膑解释说魏国现在将所有的精兵强将都调集到了邯郸城下,国内只剩下些老弱病残之士,如果直接派兵攻打魏国国都大梁,庞涓必然率军回救,而自动撤离邯郸。这样,不仅解了邯郸之围,而且还可乘机狠狠打击魏军回救的疲劳之师,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率军直扑大梁。庞涓得知这一消息,心急如焚,立即回师救援。魏军长期攻城作战,此时又长途回奔,人困马乏,疲劳不堪。而回师途中又遭齐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

  孙膑通过围魏而达到了救赵的目的,为什么呢?因为孙膑此章到了“攻其所必救”,试想,对于魏国来讲是攻下别人的城池重要,还是保住自己的国都重要?毋庸置疑,当然是后者重要。所以庞涓急令回师救援,却又遭受伏击,几乎全军覆没。孙膑此章近乎完美。

  变形金刚以迂为直打入中国市场

  商战中,出于各种原因,很多时候无法直接达到经营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取“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策略。这种策略看似迂回曲折,其实它最终仍然是为了更有效、更准确地达到经营的目的。

  很多人都熟悉孩子们的玩具——变形金刚,它那造型各异、变化多端的形象连大人们都觉得新奇可爱。变形金刚是由美国玩具巨头“孩儿宝”公司生产的儿童玩具。20世纪80年代初,“孩儿宝”投放美国市场后,一下子就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成为美国玩具市场的畅销产品,“孩儿宝”公司也因此发了财。可是到了1986年,“孩儿宝”变形金刚却渐渐变得滞销。于是公司决定开拓新的产品市场,最后选中拥有3亿儿童的中国市场作为主攻目标。他们先对中国市场进行了一番调查,发现中国父母很注重对子女进行智力投资,而变形金刚又是一种智力玩具,因此断定它在中国大中城市拥有广阔的市场。确定了目标市场,“孩儿宝”开始实施它的一系列推销战术。他们首先将自拍的变形金刚动画片无偿赠送给我国一些大城市的电视台播放。每晚6:30准时播出,数以万章小朋友坐在电视机前,欣赏着那奇形怪异、变化多端的变形金刚画面,这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变形金刚成了他们形影不离的屏幕伙伴。“孩儿宝”公司见时机成熟,立刻让变形金刚走下了屏幕——把大量多姿多彩、活灵活现的变形金刚投放到中国市场上。就这样变形金刚一举打入了中国市场,而且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孩儿宝”准备开拓中国市场,但他们并没有急于投放产品,而是采取了“以迂为直”的战术,首先让变形金刚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中国儿童的脑海里,然后趁势出击,结果大获全胜。

  盛田昭夫的“间隙理论”

  大宅壮一称索尼公司是电器业中的土拨鼠,但是索尼公司不断地实验开发新产品,却都无法长期独占市场,其主要原因是当索尼生产了录音机,其他公司也会跟上,而索尼更进一步研究制造晶体管收音机,其他公司也会纷纷仿造、生产、销售,与索尼争夺市场。

  尽管索尼公司不断地研究开发新产品,但是,一旦三菱、松下这些大厂商也加入生产行列,索尼这家小公司的市场就很容易被搅乱甚至被吞没了。这就是为什么小企业的产品无论多么优良,都无法长期独占市场,而被大组织并吞的原因。

  处在这些大厂商的重重包围之下,盛田昭夫不断地谋求着生存之道,最后终于发展出一套“间隙理论”,也就是在这些无数的大厂商包围之中,还存在一些空隙,也就是仍有一小部分的市场尚未被占领,只要看准这些空隙,立即行动,再联合无数的小空隙,必定可以组成一个大的市场。

  索尼公司在国内市场竞争之际,用这种“间隙理论”向国外发展,在世界各地成立销售据点,组成一个销售网。到1961年,全球登记销售SONY商品的国家有一百多个。索尼公司用这种“围魏救赵”的方法,确保了一个庞大的销售网点。从此,索尼逐渐成为世界一流的电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