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三月中旬,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到处都是蛙声。
深夜归府的魏泰只睡了半个时辰便醒转了,他根本就没有喝醉,只是装装样子好糊弄程远志而已。望着手中的铜牌已欲想要笑出声来,最终还是强咽下去了。
他打一开始就不愿和程远志为伍,虽然他没有郭图那般高瞻远瞩,但是他是发自内心看不起黄巾贼。如今程远志大祸临头无人可用,又把城防交给自己,这不是给自己机会嘛!他相信只要指挥得当,到时候战场临阵倒戈,程远志就算不死也要元气大伤,自己正好可以将功赎罪,说不定还能讨一个赏。
魏泰越想越激动,也不管半夜三更,出门便去寻邹义。
说来也奇怪,今夜三人都是假醉,邹义也一直都没有睡下,苦思冥想良久也不知道程远志到底想干嘛。
“邹兄,睡下了吗?”
魏泰轻轻敲门呼喊道。
邹义一听便知道是魏泰,打开门缝鄙视道:“魏大人深夜前来所为何事?”
魏泰也不生气,闪身跨入房内笑道:“邹兄见怪了,我是来和你商议如何破贼的。”
“破贼!魏大人真会开玩笑,程远志刚刚才封你为他的副将,掌管城中兵马,这会又来和我谈破贼,真以为我邹某是三岁小孩,让你们这群人哄来哄去!”
魏泰郑重其事道:“邹兄真的误会了了,我与哪程屠夫有死仇,岂能与他为伍,恨不得生吞其肉,如果我们里应外合,把程屠夫外逃的消息告诉中郎将公孙瓒大人,到时候破贼只在朝夕之间。”
邹义疑心重重的看着魏泰,不解的问道:“哪魏大人准备如何行事?”
魏泰答道:“程屠夫行事看似大大咧咧,其实奸诈无比,他夜晚每隔半个时辰便会派遣一队骑兵出城巡查,到时候我把邹兄混入其中,你出了城趁机逃入野马坡,把城中兵力部署和贼子意图告诉公孙大人,我又在军中笼统新军,到时候临阵倒戈,程屠夫岂能活命。”
邹义不免有些心动,仔细端详着魏泰,道:“魏大人此言当真?”
“如有半句假话,我魏泰必受万箭穿心而死。”
魏泰信誓旦旦道。
古人诚看重誓言,邹义见魏泰发此毒誓,再不怀疑作假,拱手道:“魏大人见谅,邹某一时误会,险些误了大事。我看此计可行,我立刻准备。”
两人准备妥当后,魏泰领着邹义来到军营悄悄更换衣甲,又在恰当时机把邹义放入了骑兵巡查营。
“驾、驾!”
半个时辰后,外出巡逻的骑兵回城了,下一队骑兵打马出城而去,各自分散消失在暮色中。
魏泰站在城楼上,荣光满面,高兴不已。
天亮时分,魏泰火急火燎的赶到县衙,对着程远志道:“大帅大事不好了,邹义走脱了。”
程远志伸着懒腰,差点没被闪了老腰。怒声吼道:“什么时候的事!”
魏泰惶恐不安回道:“属下今早去寻他,哪知屋里空荡荡的,被窝也是冰冷的,估计半夜就给逃了。”
程远志骂道:“他娘的,好一个养不熟的白眼狼,老子对他如此厚重,他倒好,不知好歹自己逃跑了。不对!城门皆闭,他又不能飞,如何逃的出去,定还在城中,快派人去搜查,找到了他,就地正法。”
魏泰答道:“已经派人去查了,如果他混入百姓中,一时半会儿还真找不到,大帅,以防万一,我们还是趁早北上上谷才是正事,如若让公孙瓒形成合围之势,到时候就悔之晚矣。”
程远志怒气冲冲的道:“也好,你立即去驱赶城中百姓准备出城,一旦造成混乱,我们便从北门趁机突围,直接杀入上谷。”
魏泰又道:“如此正好,只是需准备一番。”
“等不及了,给你半个时辰,半个时辰后我们从北门突围,不得有误,记住!后院的几车钱粮记得给我带上!”
“属下遵命,请大帅放心,不会少了一个子。”
魏泰这才急匆匆领命告退,内心笑道:死到临头还在惦记金银珠宝,程屠夫呀程屠夫,还以为你真的无欲所求,没想到也是一个贪财之辈,今日你的死期到了。
魏泰手持铜牌,于城中军营开始调兵谴将,在城中四处驱赶百姓,又悄悄的派了一个新收买的新兵接着出城巡查的时机混出城去,往野马坡通风报信。
……
“启禀将军,又抓到一个贼寇!”
野马坡官军大营,一个身着县兵衣甲的士卒被公孙瓒巡逻的士兵推入帅帐。
公孙瓒正和手下将官商议大事,起身问道:“你是何人?”
这人正是魏泰派去的,被脖子上的钢刀吓得慌了神,跪地求饶道:“将军饶命,将军饶命!我…我不是黄巾贼!”
“哪你是?难不成你也是魏泰派过来的。”
没想到邹义果真入了官军营地,这会儿也在其中,当下便从旁问道。
县兵连忙回道:“对…对!我是魏大人派来传信的,魏大人说,程屠夫半个时辰后准备先驱赶百姓出城,等城外混乱不堪时,黄巾贼众欲从北门逃窜,直奔上谷。”
公孙瓒呵斥道:“可有凭证?”
县兵答道:“魏大人让我寻一个叫邹义的老爷,他说,邹老爷一问便知。”
公孙瓒将目光投向邹义,征求他的意见。
邹义拱手道:“将军,看来此人不似作假,在下夜逃一事除了魏大人知晓,再无第二个人。”
公孙瓒点头道:“好!先把此人押下去,待平了良乡的贼寇再做定夺。”
关靖也道:“主公,不管消息可不可靠,我们不妨先一步在北门外的官道上埋伏,成与不成,于我们都百无一害。”
公孙瓒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况且从邹义口中得知,城中黄巾贼不过才千余人,自然也就看的轻淡了。
公孙瓒亲点一千步卒和仅剩的六百骑兵望北而去,准备设伏袭击程远志,各城门外的士兵仍旧按兵不动,以免让程远志看出端倪,又命关靖座镇大营,随时接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