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历史 > 三国之宋武逆袭全文阅读 > 第50章 女王的耽罗岛之旅

第50章 女王的耽罗岛之旅


宗员:“庐江、江夏、汝南山野之中,有蛮人十万以上,山路难行,部队难以沟通和指挥,补给也跟不上,哪里能够完全剿灭的。剿既然不行,那当抚之,若杀了现在投降的,后面的贼兵就会抱团不投降。”

陆康问:“江夏、九江、庐江、丹阳、豫章等地土地宽广、田野肥沃、气候温和,非常适粮食生产、人口繁衍。”

“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蛮族、山民为何叛而降,降而复叛乱?”

陈扬出生不高,所以很清楚:“蛮族、山民希望得到平原上的土地,但平原的土地大多数是世家大族和乡绅的。”

“世家和乡绅利用土地,将贫困山区的蛮族、山民纳为佃户。”

“有的地主仁厚,佃户生活基本能活下去,更多的地主租子收得太多,佃户们一年到头的打稻谷交租后,根本吃不饱肚子。”

王烈也说:“给人当佃户容易受到欺压,当然不如种植自己的土地好。”

陆康、陆骏家是大官僚、大地主之家。吴郡大姓:顾、陆、朱、张,既是时代为官的高门大阀,也是良田万亩的大地主,还是族人上千的大族。江南地区土地肥沃,环境安全而稳定,气候、地理、交通条件使得这些大家族长期居于政治、经济生活的高位。陆家或许现在不如其他几家,但其家人才辈出,文武皆能,三国和东晋人物十分鼎盛,虽然不如南渡的王、谢,但也冠于南方家族。

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陆康却能体会中低层的疾苦:“何为贼?他们只是一群被裹挟的百姓罢了,要是能有块地种,有口饭吃,有衣服穿,他们如何能为贼?”

众人都点头应是

“况且战斗时,贼军除了少数顽固分子,其他大多都不激烈抵抗官军,百姓听闻官军来也欢欣鼓舞,为汉军供应粮食,组织乡勇打击贼人,可以说民心在汉。”

“只要治理得当,庐江地方一样能够人民富庶,百姓安宁,书声琅琅,教化大兴。”

众人皆叹服。

***

陆康矜持一笑,虽然傲娇,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此战胜负已经很明显,战后首要问题,就是找耕地安置这样流离的百姓和下山的江夏蛮就。”

王烈说:“或可以收无主之地为官田,然后投降者耕耘之,既可以养活百姓,郡里又有收入。”

陆骏多少有其他看法:“说是无主之地,却也未必,战争时间并不长,就算土地主人已经死或逃亡了,也有同族或姻亲会来认领土地,这样无主之地恐怕没有多少。”

“此外将士立功者众多,金银布匹,田地住宅不少将用来赏赐。”

陆康对王烈、陆骏的话皆比较认同:“一方面先摸摸底,统计无主之田地,另一方面看看能否开垦些新田地,这战场附件地广人稀,便是开垦的好去处。”

刘裕等待良久,终于等到几人陷入囧途:“陆公和各位先生请听裕一言,或许有所助益。”

“裕闻我朝有乐浪郡居于东海之东,辽东郡东,高句丽南,三韩以北,人口稀少,地方广阔,天气寒冷。我朝曾经有迁移内地以填边塞的传统,或许可迁江夏蛮一部与被胁迫百姓与于乐浪。”

陆康、宗员、王烈、陆骏等都如同看傻子一样看着刘裕。

“陆公,刘裕所言,有何不妥?”

陆康说:“乐浪郡地处偏远,据说被高句丽、余扶、沃沮、三韩包围,西面临海,四战之地,官员们都不愿意去乐浪做官。”

宗员:“我曾经到过辽东,乐浪还在辽东更东边,只有山海间很窄的平原与辽东相连,听说从辽东郡的襄平县到乐浪郡朝鲜县有两千多里路。”

“森林密布,野兽出没,广无人烟。那地方既危险,又远,完全是蛮荒之地,去那里戍守的戍卒能回来的只有十之三、四。”

陆骏也说:“那地方太远了,从庐江走到乐浪,估计要3月以上,要不还是在开垦土地上想想办法吧。”

王烈说:“南方人不习惯北方的寒冷干燥,北方人到南方受不了湿热,也容易生病。若押送江夏蛮和百姓过去,路上就会逃一半,死1/4,恐怕只剩下十之一二能安全到达。”

生活在网络、海洋、飞机、高铁时代的刘裕是不信邪的,他以一个宅男的想象力描述了这次远征:“我有海船数艘,如果能增加些船,并为远航的人准备3个月的粮食,或许可以移民数千吧。”

“这些江夏蛮和被胁迫的百姓多数有劣迹,如果安置在庐江,也会花费很多粮食和金钱。不如让我用船带过去,就算路上死光了,也不是坏事。如果没死光,也可以为国家守卫边疆,开拓土地,增加税收。”

陆康算了算,3个月的粮食还是蛮划算的,既省了救济粮食,又降低了蛮族再次造反的可能性,还为本地士族、乡绅们省下了土地,按照汉灵帝的商人性格,应该会同意的。

谁叫汉灵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卖官的皇帝?本质就是一商人。

于是与宗员一起写了表,八百里加急传到洛阳:

一是报告陆康、宗员等指挥下的巨大战果,下一步的打算。二是为将士们请功。三是请求皇帝拨周边郡县的粮食给庐江,免除庐江的赋税,下拨战后重建资金。四是叙述了刘裕、太史登、王烈的打算,请皇帝定夺。

*****

第二日,红色服饰的汉军,在绿色山林中前进着,而刘裕却留在山边,借助泰姬女王的威信,招降纳叛,共得江夏蛮人5000余,其中有精壮1000人,刘裕知道,这都是他的本钱。

陆康借给几艘船,又给了些粮食。

刘裕于是让刘政、陈横、陈平,卖光所有货物,只装着百姓、江夏蛮中的精壮数百,再装上水、粮食、黄豆(发豆芽,吃了不会患上败血症)、兵器、铁器等,与刘韪汇合。

借着夏季从东南太平洋来的季风,向东朝鲜而去。

《论衡》中有“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很幸运,这个时代已经有司南这这样的设备了。

另外还有刘裕画的航海图,刘裕已经明确,我的图并不准确,未来有待于你们的探索,多带点水,到每个海岸,都将水和粮食加满。

最后,上船之前,刘裕唯一能说强调得是:

亲们,面北,斜45度向右上,保持文青的姿势,到了朝鲜半岛西南端,再垂直向南,你们的目标是

2000年后的旅游热线——耽罗岛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