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在那个战乱的时代,青州活跃着全世界最虔诚的一批学者,郑玄,王烈,管宁,邴原,华歆就是其中佼佼者。。
“慢”管宁和华歆都坐不住了,他二人此时皆还年轻,艺还未精,名气差于王烈邴原。
华歆功利心重些,不愿意放弃傍上东莱郡望刘氏的机会,首先提问:“为官和做事情的道理中,最重要是什么?”刚才邴原讲了“孝”,自然是汉代最重要的做人准则,所以华歆想讲做事情。
“夫济大事,比以人为本,国家得人则兴,不得人则衰败;郡县得人而安,不得人则民怨沸腾;家族得人而富贵,不得人则贫穷;学问得人而传扬发展,不得人则当世不显,后世不传。”刘裕起立,侃侃而谈,反正先生们都不把自己当成小孩子了,也不怕言语惊人。
“善,裕儿聪明天授,合乎世事之道,只是平日莫要过分炫耀,以免他人嫉妒。”
“谢先生教导”
“彦方兄,根矩兄,幼安贤弟,我等专研学问各有好,各有所长,愿意得此子各授其长,以传后世,可乎?”华子鱼跪直,向3人要求道。
王烈、邴原点头应是,唯管宁沉吟不语。
“管先生,您看如何?”刘舆被华歆一句“愿意得此子各授其长,以传后世”捧得高兴之极,以传后世啊,才9岁不到。
管宁低头沉吟一阵,抬头看向周边。
刘舆命令周边侍候的仆人全都下去,只余下刘舆、刘范、刘政、太史登和任先生几人,太史慈等起身想跟着陈横等出去,刘裕追上:“你我兄弟,何事需要保密。”太史慈感激地看了眼,不言不语立于刘裕身后。
管宁直视刘裕,缓缓问:“裕儿,你的志向是什么?”又补充,“不得妄言,据实回答我。”管宁幼年家庭贫困,没有钱付学费,只能在私塾外面偷听,但聪明异常,私塾老师看他陈恳求学,于是免费让他上学。平民的出生,让他对学问非常虔诚,眼中只有学问、志趣高低,虽然讲《礼》,但并不把士族看得和其他人不同。
“孟子曾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刘裕一看这么正式,也肃容回答,“当世愈不靖,正需非常之士,匡正朝纲,扫灭丑类,我当行之。”
“汝之道,与我不同,何以为师徒邪?”管宁皱眉,起身准备离席。他敏感的认为这世界之所以不平静,就是类似刘裕这样的野心家太多,大家都不讲礼仪、礼让,让世界崩坏。
刘裕深深一躬,“管师,请听小子一言。国家的土地是这样广阔,但由于水源灌溉和风雨不调,多年来并没有多产生多少田地。每亩的田地,也只能生产那些粮食,这就导致我朝人口最多时候,也仅仅有不到6000万。”
刘裕端起酒杯,走到大厅中间,朗声继续说:“田地的出产,是保障国家稳定最重要的基础。田地上面,是人民,人民上面郡县以至于国家。国家统治人民,就要通过从上到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礼来统治,这就是‘礼’。”
众人纷纷点头,太史登、太史慈不明就里,一副不明觉厉的表情。
“现在几代以来,礼崩乐坏,党锢之祸还未解禁,买官卖官愈演愈烈。如果遇上风雨不调,则人民无所食,成为流民破坏四方。”
王烈、邴原、华歆、管宁等都是聪明人,平日讨论过这些事情,只是苦于没有更好的办法,打算战乱一起,躲入山林继续教书,以待国家安定。
“东莱地处海滨,距离地广人稀的辽东,少数民族的三韩比较近。若真发生****,还可以纠集朋友和乡人,乘桴浮于海,避乱偏远。”
“管先生,我家有大船十余,小船数十,从芝罘渡海辽东,顺风只要几日,管先生居于我庄,那是非常安全的。”刘政是长期跑船队,也起来帮腔。
“偏远之处,礼教文化不兴盛,正要管先生这样淡薄名利的名士。管先生当暂时居于我处,教人孝悌,教人忠与仁。”刘舆看时机成熟,直接下了结论。
管宁默默点头。
刘裕连忙上前跪拜管宁、华歆,众人举杯痛饮,庆祝拜师收徒之事。
刘舆又叫外门刘福、刘承端来礼金和礼单(文房四宝之类),亲自送给四位老师,作为拜师之礼。
刘裕又上前给刘舆悄悄耳语,刘舆连连点头。
刘舆给从刘裕的地中,给他们四人一人划了200亩作为教书做事情的食田(并不是把地契给人,就像地方官员任职时的官田,不任职田就收回)。管宁和华歆认为自身年龄尚青,200亩太多了,推辞了一半。于是王烈、邴原得200亩食田,管宁、华歆、任旐、太史登得了100亩食田。
按照一亩产粟200斤计算,200亩能产出4万斤=1480石(1石27斤),扣掉交税和人工,相当于1000石大官的朝廷俸禄,几人都感激得很,就连管宁这样淡然,王烈这样富裕的人,也觉得牟平刘氏太上道了,实在难以拒绝他们的教学邀请。
几人互相推让学院山长职务,王烈年龄最大,已经40余岁,外出求学最早,名声最盛,本来他是最适合的山长。但王烈在平原开设私塾,教授学生,家里也有大好基业,不可能整年都在东莱这样的偏远地方。
邴原年龄35岁左右,名声已经遍于天下,足以担任山长。但私心考虑到刘舆书信中打算推荐自己为孝廉,以后会出外从政,不会长期在东莱担任教书任务,于是自请为副山长,请刘舆为山长。
管宁、华歆未来名声也很大,但此时才20几岁,学问还没有精深,品德名声还仅仅在周边郡县传播,也不要求担任山长。
于是刘舆在众人的恭贺中,自己担任山长,改书院名称为“渤海书院”。王烈、邴原和刘范担任副山长,管宁、华歆、任旐等任职高级教授,太史登兼任骑射总教授和安全保卫工作,刘裕、任嘏、太史兄弟和学院现有的学生都是“渤海书院”的学生,另外接受周边数郡外来求学者,来者不拒,也接受访问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