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三国妖士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三十四章 日常琐事

第1卷 第三十四章 日常琐事


  天气微冷,渐入寒冬,整个东海似乎都安静下来。

  “呜呜……甜糕……阿父,三姐……三姐抢了我的甜糕……”

  看着哭哭啼啼的四丫儿,还有躲在树后美滋滋地品尝战利品的三丫,姜老爷深深地吸了口冷气。

  辛亏五丫和六丫年纪还小,现在最闹的反倒是前面几个姐姐,尤其是三丫儿,可不能太贪吃了,胖乎乎地都抱不动了。

  还是儿子好啊!

  “四妹莫哭莫哭,我这还有呢!”

  “来来来,四妹吃我的,我才只吃一小口!”

  “四妹别吃他的,上面有口水呢!”

  “胡说,你那块甜糕还是藏在裤腿里拿出来的!”

  姜文姜武两兄弟连忙跑了过来,他们格外喜欢这个娇滴滴的小妹妹。

  四丫儿看了眼前两块甜糕,一块脏兮兮的,一块还缺了个口,不知是被吓到,还是不知要选哪一个,亦或者是被阿文阿武两兄弟的争吵给吓住了,又呜呜的哭起来,紧紧揪着姜老爷的衣角。

  唉!还是自家的儿子好啊!

  只是元儿却又去哪了,难不成在书房跟弟弟学字,怎么十有八九都跟自己的弟弟在一起,到底谁是谁的儿子啊!

  钰昌啊,你对元儿的心我领了,只是你自己的儿子都不管,怎么偏偏爱管我儿子呢,做哥哥的不是不相信你,而是你肚里那点货实在是教不出好人吧!

  姜老爷在寒风中欲哭无泪。

  而身旁的四女儿早已哭成了泪人。

  三丫儿偷偷吃完了甜糕,又去抢阿文阿文的甜糕,孰料小短腿不够快,被小石子绊倒,这下又哭了一个。

  阿文阿文看向他们的叔父,姜老爷阴着脸跑过来搀扶,顿时也要掉下泪来。

  “叔……叔父……,我们不是……故意的,是三妹……抢了我们的……”

  姜老爷转过身来,几乎是老泪纵横。

  而他心心念叨的儿子,却绝非他想的那样乖巧可爱,而是妖孽成熟地有些恐怖!

  “城外流民还没入册完吗?”

  “还有一小部分,只是元儿啊,如今入册流民已有六万之数,若是继续收纳,我们预期的米粮便不够了!”

  “寒冬已至,那些流民乃因我姜氏许诺,这才呼朋结友,拖家带口赶来相投。若是拒之于外,在这种时节下,只会饿死冻死。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个道理叔父应该明白。”

  姜元一坐在蒲团上,一边翻阅着户册,一边与叔父商讨着事宜,只是那随口而出,风轻云淡的态度,让人实在无法相信这只是个十岁孩童。

  “元儿所说,我岂不知,只怕这般下去,天下数不清的流民都赶来东海,那可如何是好!”

  “叔父勿忧,今日来的那一批,估计也是最后一批了,这天寒地冻的,流民身无口粮,他们会饿死在这个冬天,是来不了的。”

  仿佛凭空一个雷炸在脑门上,姜钰昌忽然发觉,自己这侄儿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慈悲,难道他从一开始便考虑到天气这一点,也知道会有无数人饿死冻死在途中!

  是啊!姜家的米粮救不了所有人,只能救下一部分,这是姜元一早就知道的事。

  他并非心狠,只是现实罢了。

  就和当日在徐州南门集市,他只买了两个奴仆,而非赎买所有人,就像离开从事府的时候,他只让叔父赎回阿月一人,而非府上所有。

  “等到流民们入册完,让他们签下一份契约,承诺在兴建的村子里遵守规定,不得好逸恶劳,亡命斗殴,具体条文还未健全,契约上注明《村规》便行了。”

  “若有人不从,为之奈何?”

  “削除户籍,逐出村落!”

  姜钰昌暗自为侄儿叫好,真是越来越有当权者的风范了,看来侄儿近日在凡尘历练也颇有长进啊!

  “窝棚是靠不住的,等到飞雪漫天之时,他们不被冻死,也会冻伤,请叔父立刻操办这几件事。

  其一,组织精壮,另遣县内士卒去山林伐木,在郊野垒土造房,具体我也画了份图纸,到时候叔父让他们按图索骥便是;

  城外地形我也看过了,村庄选址定在城郊十里处,那里依山畔水,又有大片良田,诚为不二之选;

  至于士卒的饷银,由我姜氏补贴,就用五铢钱罢,每人每日三百钱;

  其二,分发布匹衾裯,若是不足可用干草代替,权做保暖防寒之用;

  其三,尽快购置草药,聘请医师,以防村民冻伤,无人救治。”

  姜钰昌微微点头,又有些心虚地看着侄儿道。

  “神医当以华佗为首,只是自上次被叔父设计之后,徐州境内再也探听不到他的消息了。”

  “无妨,只要是懂些医术的游方郎中都可以,纵使不济总归聊胜于无,彭城樊阿、广陵吴普、西安李当之都是华佗弟子,只要派人去寻定能找到。”

  姜元一心中也有些无奈,华佗看来是躲起来了,其实建安时期有三大名医,华佗只是其中一位,另有杏林春暖董奉董君异,伤寒圣手张机张仲景,但这两位可就请不来了。

  其一,董奉生于建安二十五年,估计他的父母还和姜元一一般大,算是用不上了。

  其二,张仲景本人就是个迷,历史上记载并不多,后世众说纷纭,姜元一曾深刻怀疑,后来的长沙太守张羡便是他,只是时间却又对不上,对此他只能不报希望。

  “元儿啊,只是这冬日里无法播种粮食,难道便要平白养着他们?”

  “粮食不能种,蔬菜却可以,请叔父分发各地运来的青菜、菠菜、萝卜、芥菜、大蒜、姜、葱等蔬食种子,虽不够吃,只当佐餐配菜便是。”

  “这倒可以,也能省下不少米粮,妇孺老弱都能做。”

  姜钰昌从心底里反感这些身无长技的老弱,仿佛什么都做不了,现在能给他们安排一份合适的事,当真是太难了。

  “孩童便送算了,尽早搭建学堂,从县里调几个书佐过来,教他们读书习字,就以那本《千字文》为启蒙读物。”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元儿啊,这事你可要想清楚了。那帮流民大都祖孙三代,目不识丁,天资低劣,能学出个什么样子?”

  “叔父谬矣,子又曰:有教无类。这事必须要做。”

  姜元一并不想和叔父多费唇舌,纠缠于这个问题,孔子是个优秀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但他说的话并不都是对的啊!

  就比如“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典型极端的唯心主义,对于治理国家一窍不通,若孔子帮曹操辅政,只怕没两月便要砍头,因为儒学那套思想在乱世是行不通的。

  但姜元一可不敢在叔父面前说这些话,儒学虽然有种种弊端,但已深深融入了这个民族的血液,有很多的品质美德都因其传承下来。

  所以后世政治书上有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中外文化都是适用的,不过这也是句废话。

  不对,应该说政治大都是废话。

  “既然元儿执意如此,叔父照办便是,只是徐庶、郑缺二人天天往我这里跑,时常请教政务或学识上的问题,我又该如何招架?”

  想想也是个麻烦,要哄骗这些名士当真够累,以后还是搞点名刀利刃,收纳武将来的好。

  听说黄忠的儿子是个有病的,要不要请个神医过来,还他一个健康儿子,不至于后来断子绝孙?

  越想越觉得可行,反正黄忠窝在荆州虚度光阴,对天下大势没什么影响,以后派他去帮曹操打两小仗,混些好感度应该没啥问题,现在他的巅峰时期都快过了。

  若是再年轻个几岁,只怕吕布在他手上都讨不了好。

  不过这事还得趁早,三年之后刘表便提拔他做了中郎将,只是因为荆州没什么大的战事而已,名声不显,说他怀才不遇是不准确的。

  暗暗将此事记下,姜元一对叔父道。

  “过两日我便給叔父一本算学古籍,到时候让他们自行领悟去吧!”

  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数自然是可以正常教的!

  “此话当真!可如那《千字文》一般乃仙人所授?”

  “自然是真,叔父也是要学的!”

  “固所愿也,不敢请尔!”

  见叔父一副激动的样子,姜元一微微腹诽,汉代的算学水平是很高的。

  比如张衡,发明地动仪的那位;比如赵爽,验证勾股定理的那位,不过现在还是个七八岁的娃娃,是个可造之材啊……

  所以说没点水平根本混不过去,姜元一当然得搬出阿拉伯数字,至少在计算方面能简便许多,如此说来,他算是将印度人摆了一道,将这发明荣誉收入囊中。

  穿越者毕竟是有优势的,他曾深刻怀疑,棒子国是否有人穿越,否则怎么什么东西都说源自他们国家,啧啧啧,相当没品!

  将这些琐事一一放下,如今村子刚刚规划,这个冬天是不用想了,最多只能立个框架,他更关心的是各地情报系统是否打通。

  如今各地都有风声,不少人都计划招兵买马,只要有一人站起来,敲响董卓的丧钟,便会响彻天下,震耳欲聋!

  只是这个讨董第一人,也不知有没有开始发难,姜元一对此有些期待,遂问道。

  “广陵那边还没消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