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三国妖士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三十八章 南方猛虎

第1卷 第三十八章 南方猛虎


  “伯圭……公孙伯圭……”

  幽州广阳郡治蓟县州牧府书房。

  汉室宗亲东海郯城人刘虞坐在案几上,用手划着疆外的战报,反复地念着上面的那个名字。

  辽西郡守、奋武将军公孙瓒!

  “公孙将军威夷海外,白马义从宇内无敌,大人无需担忧。”

  案几前恭谨的站着一人,从事程绪在旁进言。

  刘虞听罢微微摇了摇头,这并不是他心中想着的事。

  公孙瓒带兵打仗的能力他自然知晓,去岁他刚刚到任,若无公孙瓒相助,想要平灭张纯联合乌桓叛乱,那可不知要废多少功夫。

  只是这个人啊,太过残暴,向来是杀光屠灭了事,现在幽州刚定,正是修养生息的时机,公孙瓒还吵着要去塞外北征!

  单凭杀戮只能缓解外患,绝不能做到治业安民。

  为此他下了许多政令,鼓励百姓耕种农田,开采渔阳盐池铁矿,革新吏制,端正风气,尊尚节俭,以身为范。

  瞧瞧他这身朴素的麻衣,原本的锦衣早在下乡之时,便送给身无敝缕的穷困老农了。

  接着又开放上谷市集,与塞外异族进行货物贸易,不少乌桓部族纷纷臣服,只有少股顽固不化之辈还念着南下劫掠。

  正好公孙瓒要为死去的将士报仇雪恨,索性便点名了几个无法拉拢的部族,让他出兵塞外千里奔袭去了。

  他担忧的是公孙瓒不尊命令,连那些已然归附的乌桓部族一并剿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北方原野上的草能烧的干净吗,公孙瓒若违逆自己既定的北疆策略,之前的拉拢分化都将功亏一篑!

  大汉境内犹然动乱,他身为边地最高长官,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守好整个北疆。

  “程绪啊,董卓表奏我为大司马,进封襄贲侯;如今兖州刘岱、侨瑁、张邈、曹操等人联络各大州郡长官,意图联合九州之兵,西向洛阳,征讨董卓,这事你如何看待?”

  刘虞对这件事很头疼,他早就收到书信了。

  当世外放的汉室宗亲,做到州郡长官,名声在外的有三位,刘虞正是其中之一,却是最难选择的人!

  和兖州刺使刘岱不同,若是兴兵征讨,他的家眷都在洛阳,定会被董卓杀个干净。

  和益州牧刘焉不同,蜀道之难,世所共知,益州从未外调过军马,刘焉可借路途险阻重重,栈道年久失修来推诿。刘虞若是充耳不闻,坐视不理,只怕定会被扣上汉室逆贼的帽子!

  一方是家眷,一方是救国,着实令他十分苦恼。

  “这个……”

  从事程绪想了一会,他自然知道刘虞的情况,长公子刘和还在朝中担任侍中,若是早早出逃,如今也不会由此困境,现在风声愈紧,只怕洛阳守卫早就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

  若是不出兵,能找个什么借口去推诿呢?

  想了又想,终于灵光一闪,只听他欣喜地道。

  “大人可密令公孙将军,派遣一队军马代表幽州会盟,讨董若成,即可公示天下,谁又能指责大人;联军若败,大人只需一封表奏,送往董卓处,具言公孙瓒治下不严,私自出兵,与大人何干?”

  刘虞听罢觉得很有道理,此乃中正之法,虽瞒不过世人,却留有回旋余地,只要幽州兵马不在洛阳闹出大的动静,倘若盟军失败董卓也不会过分追究。

  所以这调派兵马的数量才是关键。

  定下决议,刘虞遂匆匆写下书信,送往兖州诸郡。

  随着北方盟约的誓立,南方的讨董事宜也落入尾声。

  豫州刺使孔伷、后将军袁术秘密加入讨董联军,暗自招兵买马。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长沙郡,平静的湖面上终于起了圈圈涟漪。

  “是条鳜鱼啊,还不错。”

  弯弯的竹竿被提起,细麻线从湖面划来,一条背色棕黄腹灰白,长约七八寸的鱼儿张着大嘴,排着波浪被牵引到湖边水草旁。

  “噗通!”

  那鱼儿被解下后又丢进了浸在水中的竹篓里,溅起一阵水花。

  戴着斗笠的背影安静地坐在湖边树桩上,又高高扬起手中的竹竿,向浩淼烟波水微寒的湖面抛去。

  而在后面的草丛上,却懒懒地瘫坐着一个身形挺拔的少年,剑眉星目,英姿勃发,虽看上去不过十几岁,却已有朗朗男儿的的雏形。

  随手从旁边拾起几根木柴,又翻出出绒絮,拿起火石噼咔噼咔地摩挲。

  火苗飞舞,浓烟四溢。

  他找来一把匕首,终于从地上爬起来,跑到那湖边竹篓里抓出那条肥美的鳜鱼。

  “公瑾啊,你这水平了了,不为称道啊,蹲那大半个时辰,才钓了这么条小鱼!”

  英武少年看上去颇有些不满意,三刀两下便将手里的鳜鱼掏空内脏,一脸认真地盯着那双死不瞑目的鱼眼。

  “今日不足以尽兴,明日定要补偿于我!”

  兴致缺缺地埋怨着好友,清洗过后,他又走向火堆,一脚挑起一根树枝,凭空一捞,已牢牢握在手心,将鱼儿从头穿到尾,架在火堆上方烘烤。

  “伯符说笑了,应你之邀,在此荆南滞留已久,早欲归去,又被你左拉右扯,今日钓鱼,明日打猎,似此这般归期渺渺不定,何时才能回到庐江?”

  “哈哈……公瑾在说什么,我却一句听不懂。”

  英武少年面色尴尬,自顾摆弄他的烤鱼去了,从兜里摸出一把盐粒撒在上面,又凑着鼻子上前闻个不停。

  他叫孙策,是现任长沙太守的儿子,已近15岁,而在那湖边树墩钓鱼的少年名叫周瑜,与他同年。

  两年前区星叛乱,朝廷调孙坚往长沙平叛,路过庐江,住处相邻,两人由此相识,并结为年少之交,十分投的来。

  此后相隔两地,孙策在长沙久愈无聊,便邀周瑜来长沙游玩,对方带着几个家仆十几日便到了。

  月余之后,周瑜想要回去,却被孙策借口留了下来,这一天天地耽搁,如今被对方道破,他只能装傻充愣。

  “公瑾啊,等我日后做了大将军,南征北讨,夷灭八荒,你可要来做我的幕僚!”

  孙策拿起烤好的鱼,撕下一半,喜颠颠地跑去湖边,递给端坐在树墩钓鱼的友人。

  周瑜转过身来,这才看得清斗笠下的容貌,半大少年,已尽显风流资质,秀丽仪表,足可令那些风流名士人相形见绌。

  两人不由分说地吃起烤鱼,尽享口舌之欲,孙策眨眼便吃干抹尽,竟脱下长衫,在这冬日里赤条条地跳入湖水,激起漫天雨水。

  斗笠上哗啦哗啦地滚落水珠,周瑜望向水里只露出一个头来的孙策,苦笑摇头不语。

  “少主人!少主人!将军特命速速招你回府!”

  一个护卫骑着马儿,顺着湖边而来,远远便望见湖里游荡的孙策。

  “可知所为何事!”

  孙策抹了一把脸,浸在水里大喊。

  “小人不知,还请少主立即回府!”

  那护卫转瞬便来到近前,孙策不敢耽搁,立时跳上岸来,披上衣袍,与周瑜自树下牵来马匹,三人一同归去。

  长沙郡守府,容貌奇伟的孙坚站在堂前,右手边站着孙静、孙贲、徐琨、孙河四位亲族,左手位站着程普、黄盖、韩当、祖茂、朱治、桓阶、公孙仇八名文臣武将。

  “诸将听令,即刻装粮入车,携带军中器具,明日卯时,准点开拔,全军北上!”

  “我等遵命!”

  孙策刚至门口,便听到里面众人称诺,已纷纷出来,赶忙不迭地与诸人匆匆见礼,这才转入厅堂,看着正在擦拭刀刃的父亲。

  “父亲急召小儿前来,不知所为何事?”

  孙坚内心满是惊奇,在长沙一呆两年,这里的每处集市、街巷、山水他都熟悉,怎么朝廷调令如此匆忙,明日就要启程?

  孙坚转身看着儿子,简单地道。

  “袁术来信,邀我北上与诸侯会盟,共讨国贼董卓。”

  什么!

  孙策被吓了一跳,董卓现在已是国相,把控朝廷文武,现在要兵发洛阳去攻打他,这不就是造反吗?

  “我儿怕了?”

  孙坚见此也不解释,反倒绕有兴趣的问他,孙策是他的长子,长得英武不凡,又熟练弓马刀枪,勇力过人,简直和他少年时一摸一样。

  “伯符无所畏惧,愿为父亲斩将夺旗,尽诛所面之敌!”

  “吾儿英果类我,为父心中甚慰,这几封书信,伯符拿去看看吧!”

  不出所料,儿子孙策全然顾忌,散发着无边豪气,这种胆魄从他这继承的干干净净,丝毫没有遗漏半分。

  见父亲用刀指了指几案,孙策这才走过去捡起来看,这一看才知道这天下居然成了这般样子,九州之兵将要齐聚一堂,共讨国贼董卓!

  乱!乱!乱!

  这天下当真是乱了,枉他自诩少年英豪,久居荆南之地,居然不知天下大事,但随即心中又升起火热激情,他竟能参与这等盛事。

  都说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到时他偏要看看,那天下第一神将,到底几斤几两!

  只是待反倒最后一封信时,他却有些迟疑了。

  “文台亲启:

  董贼欺天废主,人不忍言。术今集兵练卒,欲扫清王室,会九州忠烈,举义共讨。文台勇烈,当为先锋,今此特邀入盟。

  荆州刺使王睿屈尊奉贼,诚为叛逆,若待我等起兵,恐袭南阳粮道本营,危害实大,敢请文台速诛此獠,以平后患。

  术洗耳以闻,坐待文台亲至。”

  这后将军打的什么算盘,居然指使父亲诛杀荆州刺使,那王睿可是父亲的长官,以下犯上,这种事后患太大了!

  “父亲真欲除去王睿?”

  孙坚瞧了儿子一眼,突然觉得和周瑜混在一起,这孩子聪明不少,只是却小瞧起了父亲。

  “伯符莫要多问,此乃机密大事,不可外传,速去收拾行囊,明日随我北上!”

  孙坚只是摆了摆手,便让儿子下去,知道父亲的脾气就这样,孙策也不多话,直接去找周瑜去了。

  翌日卯时,整个天地还在沉寂之中,红日刚欲破晓,便听见城郊军营传来震天呐喊。

  身披黑色玄甲,手持古淀沉刀的孙坚在校场扬鞭策马,来回奔驰,口中大声呼喊,将士四面和应!

  “吾之江东儿郎何在!”

  “江东儿郎,生死扶将!百战浴血,谁敢称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