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三国妖士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四十二章 桃源一行

第1卷 第四十二章 桃源一行


  桃源村出自东晋末期南朝宋田园诗人陶渊明,出现在这里自然是姜元一的手笔,众人只是觉得名字好,却根本不知道它的寓意。

  姜元一也不解释,看着村子的外墙都插着一圈栅栏,根本扛不住一匹马的冲击,更不用说抵御盗匪流寇,不过这只是暂时的,现在徐州境内还算平和,缓冲时间倒不紧张。

  这道牌坊就当做村子的大门,众人欢呼过后便簇拥着以姜钰昌叔侄为首的主家入了村子,圈的土地十分广阔,占地方圆六七里,所有的房屋都成排成列,这些都是出自姜元一的规划。

  河流离的很近,所以村子里只打了两口井,只是不少地方还留着空地,那是姜元一留下的商业区,行政区,科研区,暂时还未开发。

  不少村民都站在门口伏拜相迎,被安置了这么长时间,脸上稍微有些菜色,衣服也换的干净整洁,与以往的面貌大不相同,从他们的眼里可以看出一种东西,叫做希冀。

  “这位老翁,房子可还满意,穿的可暖和,吃得怎么样?”

  姜钰昌遵从侄儿的预先指导,随意走到一家门前,对着老大爷见礼,与后世的下乡问访别无二致。

  “唉呀!恩公使不得!使不得!老朽本已入土,若不是恩公拉把手,哪里能见到今时的光景,村子一切都好,老朽哪里会不满足?”

  话是好话,只是听着怎么这么渗人呢。

  姜钰昌连忙扶起老头,又抽回双手,看到老头身后还有一对夫妇,两个孩童,心道流民之中,这一家子运气真是够好,竟然祖孙三代都还健在。

  “老翁啊,可否容我进去一观,喝点热汤驱驱雪寒?”

  “啊!这……恩公请进,快快请进!”

  那老头愕然之后便是惊喜,想不到位高权重,富裕门庭的姜钰昌要来歇坐,连忙使唤妇身后的夫妇摆弄热汤。

  屋子很宽敞,愈发显得是陋室,里面几乎没有什么摆设,唯一的一张几案还是新打的,这是村子里统一发放的,耗费了大量木柴。

  “恩公快请坐!”

  老人亲自铺了一张草席,看样子好像是自己扎的,手艺应当比不上刘备,看上去破破烂烂。

  姜钰昌也不客气,过分亲民那就是做戏了,上前便坐下去,又见这家儿子端来热汤,碗边只破了一个小口,直接拿起来喝了一口。

  白开水而已,自然没啥滋味,想要浑酒,那更是异想天开,现行的条件还很艰苦,打量着这家徒四壁的屋子,姜钰昌又对着老头道。

  “敢问老翁贵姓,是哪里人士,因何入籍东海?”

  怎料那老人竟哭哭哒哒地抹起泪来,哽咽着道。

  “恩公啊,老朽贱名周垂,本是青州蓬莱人,因黄巾大帅劫掠乡野,这才举家搬迁,后来粮食用尽,终于流荡到徐州境内,正好听说东海姜氏当世至善,接纳无家可归之人,便随着一起出逃的乡亲赶到郯县。我等还算幸运,可怜我那老妻还有小孙子,都说是活活饿死冻死了啊!”

  听了这话,进来屋子的徐庶郑缺并几个县内官吏都肃然面孔,纷纷劝慰老人,姜钰昌遂道。

  “生者节哀,死者安怀,老翁既然脱离劫难,更应保重身体,勿使死难者处处担忧啊。”

  “老朽省的,恩公莅临寒舍,老朽深感荣光,只是招待不周,还望恩公恕罪。”

  姜钰昌轻轻地摇摇头,示意自己毫不介意,又看向这家的小孙子,长得还算乖巧,只是胆子似乎很小,只敢待在这家妇人旁边,动一下都不敢动。

  “来来来,周家小孙儿,钰昌匆匆造访,身上也没啥值钱物件,只带了几个果子,权当见面之礼,倒让诸位见笑了!”

  周老头自然连连推辞,只是自家孙儿口水都要滴下来,却不敢上前来拿,那副样子有些人看得好笑,有些人替他着急,有些人却觉得发酸。

  不就一个果子吗,连后世都冰糖葫芦都比不上,这种烂大街的东西竟让人可望不可求,不得不说是时代的悲哀。

  姜元一见老头推辞不过,终于接过来拿给孙儿,对方一口一口的含在嘴里,好像是尝到什么了不得美味,只能在心里微微叹气,这东西他可扔了不少。

  还有旁边那更加胆怯的周家小孙女,只敢在母亲身后看着哥哥吃,根本没上前抢夺的心思,这让他不禁想到了自己那几个妹妹,也幸亏是生在姜家。

  徐庶等人根本没注意这茬,姜钰昌为什么只唤了周家孙儿不唤孙女,还是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太深了,他们根本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周老啊,小孙儿可在入学?”

  姜钰昌笑着问起了就学一事,看这家孙子不过七八岁的样子,正是入学的年纪。

  因为姜元一的坚持,学堂落的最早,占地十分广阔,是桃源村最重视的建筑,广纳村民中适龄儿童,只不过资源有限,不能普及到每一个人,此前有过简单的招生考试,还会根据学习状况进行甄选。

  “恩公厚待我等啊,小孙颇有几分运气,正在书院里读书!”

  周老头连连感恩,毕竟读书是出人头地的绝佳途径,在这个年代能识个字都是富人的权利,哪里会轮得到他们这朝不保夕的贫民。

  这也是桃源村现在最为人称道的事情,县内其他村子听到这消息都沸腾了,纷纷要将孩子往这送,因为这里有先生,听说还不收学费啊!

  但桃源村自己的学生都处理不完,教书先生是几个书佐轮流换班,哪里会管得齐他们,一律辞谢,概不接收。

  不过等一切步入正轨,倒是可以考虑这个事情。

  “好啊,等你家孙儿长大了,若真是可造之材,他所有的用度我姜家一力承担。”

  姜钰昌直接开出空头支票,反正到时是不是可造之材,还不得他自个说了算,不过的确收到了效果,周老头一家都扑通地跪下谢恩。

  “周老啊,今日来访,实为叨扰,时间紧迫,我等须得告辞了。”

  基本情况也了解差不多了,姜钰昌便站起身来,对着周老一家作别,对方想要留待也拿不出东西啊,只能恭送众人出来。

  “先生为何不带护卫呢,这冰天雪地的,实在容易发生意外啊!”

  徐庶郑满一左一右地站在两旁,姜钰昌带着侄儿走在中央,身后一大批都是临时任命的组长,都是流民中原本有些阅历的。

  “他们几个被我吩咐劈柴去了,明昭无须担忧,村子离城不远,相距不过十里路,地势平坦开阔,断不会掉进什么冰窟窿。”

  姜钰昌只是摆摆手,丝毫不以为意,姜元一却偷偷看了一眼郑缺,暗道他是不是看出什么来了。

  王朗即将归来,姜元一若拜其为师,今后与叔父相处的时间便少了很多,因此趁着这段时间,将所有的事情尽快安排妥当,今日出行为图方便,自然不会带上护卫。

  “不过走了这么久,肚子倒也饿了,诸位同我一起去食堂吃些米粥吧。”

  姜钰昌笑着招呼众人,村里开了七八间食堂,每到吃饭都时候,村民们便自带器具前去领粥,实质上和当初在城外布施一个样子,自然是没有点菜管饱一说。

  众人连连称诺,一齐到了东北角的食堂,这里十分空旷,连张几案草席都没有,平常村民都是捧在手上站着吃喝,里面忙活着十几个妇人,拿着擀棒在剥米去壳。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这时候想要吃上米饭绝不是简单的事,一般要有一个棒槌、一个盛器,用棒槌砸谷子,把米糠砸掉,往水浸透,面上的污渍去除,才可放在器皿里煮熟。

  姜元一看着那些人使劲地往下怼谷米,身上流的满是汗,突然想起后世的木质的碾米机,就好像一个高头大马,人坐在上面用脚踩,下面的木头便夯在容器里。

  这种去壳的方式更加省力,后世七八十年代时常能见到,制作也不复杂,简单的杠杆原理罢了。

  将此事暗暗记下,姜元一回头便让叔父找几个工匠将这事办妥。

  见到他们一行人到来,食堂的主管自然是姜家的老人,赶紧吩咐人立刻煮上米粥,其中还洒了点菜叶,这是之前流民赶着种的,现在存的也没多少了。

  温室大棚就不用想了,现在人住的地方都刚刚完工,哪有那般财力物力去搭建暖棚。

  食堂主管又匆匆找来几块蒲团,姜元一与叔父坐在那里吃喝,徐庶等大小官吏自然有份,至于随行的村中组长等人,那就只能在一旁看了,他们是虽是村里的骨干,却也必须遵守规矩,只能在开饭的时间统一进食,谁叫这些米粮都是姜家供应的,他们根本没有私有财产去享受。

  砸吧着嘴巴喝了一口,粟米汤混着野菜一齐灌入暖腹,里面还放了一些盐巴,稍稍能吃点咸味,倒是还不错。

  盐是生活必需品,来源主要有海盐和池盐,后来的三国鼎力阶段,吴国主要依靠的就是海盐,蜀国则只有池盐,而魏国两者皆备,食盐倒不那么紧张。

  东海自然是靠海盐的,汉朝开始官府设立盐运衙门,盐场制成的食盐由盐铁转运使运往各地由授权经销商销售,全国统一配送、统一售价,严禁加价、囤积。而且每个县都设数家盐商,就是为了防止食盐垄断。

  但现在天下已有乱世之象,盐贩猖獗,关二爷也得靠这讨口饭吃,所以现在价格跌了很多,姜家自有渠道,根本不差盐,真正贵的是饴糖。

  《诗经》云: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这年代想吃饴糖那可不简单,所以无所谓咸党与甜党,到了这年月也只能乖乖顺从地吃咸的,除非身家巨万,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否则刚才那周家小孙怎么吃个饴糖果,都那般享受的神情,估计他根本不知道世上还有这种滋味。

  众人吃喝完毕,姜钰昌又打算去书院走一遭,于是众人冒着雪花,匆匆穿过积雪堆砌的空地,往村子中心区域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