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三国演义中的三十六计全文阅读 > 第22章 并战计(5)

第22章 并战计(5)


吕布便将前事——告诉王允,王允半晌不语,过一会才说:“想不到太师竟有此乱伦之行,简直禽兽不如,不如禽兽!”说完拉着吕布的手“且到寒舍商量商量。”

两人进入王允的密室里,置酒相待,吕布再复述一遍风仪亭之事。王允作出无可奈何样子,徐徐地说:“这样看来,太师已建我之女夺将军之妻,确太丢脸了,人们耻笑的不是笑太师,实笑将军与我老夫。但老夫已年迈了,无足为奇,只可惜将军盖世英雄,亦受此污……”话犹未了,吕布即怒气冲天,拍案大叫起来,王允急忙劝止!“老夫失言,将军请息怒。”

吕布更加大声,暴跳起来说:“誓杀此老贼,雪吾心头之恨。”

王允急掩吕布口说:“将军勿言,恐累及老夫。”

吕布说:“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能久居人下!”

王允说:“说的也是,以将军之才,诚非董太师所能限制的。”

吕布忽又沉下气来,自言自语说:“我杀此老贼,诚易如反掌,无奈我是他的儿子,以子杀父,怕被人议论。”

王允微笑说:“将军自姓吕,太师自姓董,掷戟之时,岂有父子之情!”

吕布豁然开怀说:“非司徒提起,几乎自误,吾意已决,不杀此老贼誓不为人!”

王允见吕布意志坚决了,乃言及董卓夺权篡国阴谋,晓以建功立业大势,说得吕布频频点头。再歃血盟誓,同心协力为国除奸。

一天,汉献帝在未央宫会见大臣。董卓上朝时,为了提防暗算,他在朝服里穿上铁甲。在乘车进宫的大路两旁,派卫兵密密麻麻排成一条夹道。他还叫吕布带着长矛在他身后保卫着。经过这样安排,他认为万无一失了。

他哪儿知道王允和吕布早已商量好了。吕布约了几个心腹勇士扮作卫士混在队伍里,专门在宫门口守着。董卓座车一进宫门就有人拿起戟向董卓的胸口刺去。但是戟扎在董卓胸前铁甲上,刺不进去。董卓用胳膊一挡,被戟刺伤了手臂。他忍着痛跳下车,叫着说:“吾儿奉先在哪儿?”

吕布从车后站出来,说:“奉皇上诏书,讨伐贼臣董卓!”说完,举起长矛,一下子戳穿了董卓的喉头。兵士们拥上去,把董卓的头砍了下来。

王允正确地利用了董卓荒淫贪欲的弱点,以此作为突破口,最终达到了目的。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美人计”!

董卓被杀,这个故事似乎结束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貂蝉被吕布接走了,说实话吕布比董卓好不了多少,也是一个见利忘义、反复无常、贪财好色的小人,不然又怎么会为一个女人跟董卓翻脸呢(董卓是吕布的义父)?

貂蝉,是罗贯中笔下的一个美丽、机智、勇敢的女性形象。演义中这样介绍:“……女自幼选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允以亲女待之。”至于他家住哪里、姓氏名谁,都无从知道。她也许是被衣食无着的父母卖入侯门的,也许是在兵马荒乱中与亲人失散的。总之,她是一个失去父母亲人而以色艺承欢于人的苦命女子,她的身世无疑是凄凉的。

千百年来,人们只关注奸贼被杀,而没有人去关注貂蝉的情感。貂蝉是一个正当妙龄的美貌少女,她本应有欢乐的青春,甜蜜的爱情,但她牺牲了这一切,也扭曲了自己的天性,对她个人而言这实在是一种悲剧。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原文: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译文:本来兵力空虚,又故意把空虚的样子显示给敌方,使敌人不知我方实力,在疑惑之中更加疑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运用这种策略显得更加奇妙。

计名探源: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即所谓的“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便会犹豫不前,即所谓的“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不敢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

空城计计名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因为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故而敢出此险策。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过利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决一死战。这两种主张都难解除危局。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要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一定急于求成,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做了安排。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一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出一丝慌乱之色。然后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于是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探视,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旌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决定先派人进城探听虚实,暂时按兵不动。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没有拆,旌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旌旗招展,不信敌人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孔明抚琴斗仲达空城吓退十万兵

诸葛亮一出祁山,北伐中原。魏主曹睿急派司马懿统帅大军来抗拒蜀军,两军争夺的焦点是街亭和柳城。诸葛亮派马谡和王平同守街亭,派高翔守柳城。然而马谡言过其实,是赵括一般的人物,不按诸葛亮的吩咐安营扎寨,结果街亭丢失。

诸葛亮听说街亭、柳城皆被魏军夺去后,顿足长叹说:“大事难成,这全都是我的过错啊!”急忙命关兴、张苞率兵退往阳平关;又令张翼引军去修理剑阁,以备退路。三军将帅收拾行囊准备启程,姜维、马岱断后,伏于山谷中,待大军退尽方能收兵。又秘密通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军民皆入汉中,派心腹把姜维老母送入汉中。

诸葛亮把这一切布置妥当之后,身边已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且城中守军只有二千余人。手下人来报,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杀奔而来。

诸葛亮亲自登城观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直奔西城杀来。诸葛亮传令众将:把旌旗全部藏起来,所有士卒各守城铺,不准随便出入及高声喧哗,违者立刻斩首;城门大开,每座城门有二十名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魏兵到时,不可擅自乱动,自有破敌之策。诸葛亮身披鹤氅,头戴纶巾,带着两个小童,携琴于城楼之上,凭栏而坐,焚香抚琴。

司马懿所统之军前哨来到城下,见了如此情况,不敢进城,急忙飞报司马懿。司马懿却不相不信,于是止住三军,亲自观望,果然见诸葛亮端坐于城楼之上,笑态盈盈,焚香抚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根本没有敌军压境的惶恐气氛。

司马懿看完后惊疑不止,亲自到中军,命令后军变作前军,前军变作后军,往北沿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对司马懿说:“是不是诸葛亮并无大军,故意摆出这种阵势?父亲为何退兵?”司马懿说:“你们哪里知道,诸葛亮一生谨慎,不会弄险。现今城门大开,定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城,必定中计。”于是,两路魏兵全部退去。诸葛亮见魏军退去,抚掌而笑。手下人无不骇然,于是问诸葛亮说:“司马懿是魏国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这座空城,便急速退去,这是为什么呢?”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平生谨慎,必不弄险;见了这等光景,疑有伏兵,所以退去。我并不是要冒险,这实在是没办法,不得已而用之。司马懿一定是率军往北路退去。我已令关兴、张苞二人在那里等候。”

众官都惊讶佩服道:“丞相玄机,神鬼莫测。如果是我们,一定是弃城逃跑了。”诸葛亮又说:“我们只有二千五百军兵,如果弃城逃跑,一定是跑不远,这还不被司马懿捉住?”

司马懿退到武功山,忽听山后喊杀声四起,鼓声震天,回头对二子说:“我们如果不撤,必中诸葛亮之计。”只见张苞引兵杀来,魏兵皆弃甲抛戈而逃。又跑了没多远,山谷中又喊杀声四起,关兴引兵杀来,山谷回声,不知蜀军多少,魏军心惊胆战,不敢久停,只得丢下粮草辎重而去。关兴、张苞二人也不追赶,尽得军器粮草而回。

后来,司马懿得知西城当时只是一座空城,并无士兵把守,只是诸葛亮的空城计而已,司马懿后悔不迭,仰天长叹:“我真不如诸葛亮啊!”于是率兵返回长安,诸葛亮也安全地撤回了汉中。

民间有句俗语:诸葛亮的空城计,只能用一次。仔细推敲,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原因有三。

首先,用此计必须是诸葛亮本人,因为在所有人的心目中形成一种定势,诸葛亮决不弄险。在一出祁山时,魏延曾要求领兵五千,从子午谷袭击长安。诸葛亮认为这不是万全之策,并不采纳。事后,司马懿说:“诸葛亮用兵过于谨慎,如果是我,则先从子午谷袭取长安,早得多时矣。非他无谋,只是不肯弄险。”其次,魏军统帅必须是司马懿,换另外一个人也不行,因为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一生决不弄险。诸葛亮知道司马懿老谋深算而又固执,如果是司马师或司马昭也决行不通,况且,二人曾提醒司马懿有可能是诸葛亮的空城计。第三,切忌,诸葛亮的空城计只能用一次,再来一次就不灵了。所以诸葛亮说:“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赵云大摆空营计

人们只知道诸葛亮的空城计,殊不知,赵云也摆过空营计。黄忠在定军山斩了夏侯渊,曹操大怒亲率大军来讨伐,诸葛亮派黄忠、赵云前去迎敌。黄忠、赵云商议:“曹操引大兵至此,粮草接济不上,如果派一人深入其境,烧其粮草,夺其辎重,曹操必定锐气大挫。”于是,二人约定午时为期,黄忠去烧曹军粮草,如不能按时返回,赵云前往接应。

当夜,黄忠带着副将张着出发,黄忠领人马在前,张着在后,偷过汉水,直到北山之下。东方日出,见曹军粮草堆积如山。有些少军士看守,见蜀兵到,全都逃走。黄忠令士兵正要放火,张合领兵杀到,与黄忠混战一处。曹操闻知,急令徐晃接应。徐晃、张合二人将黄忠困于垓心。文聘把张着围住。

赵云在营中,看看等到午时,不见黄忠回营,急忙披挂上马,引三千军向前接应。临行,对副将张翼说:“你可坚守营寨。两边多设弓弩,以为准备。”张翼连声应诺。赵云率兵直至北山之下,见张合、徐晃两人围住黄忠,军士被困多时。赵云大喝一声,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张合、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赵云救出黄忠,且战且走。所到之处,无人敢阻。曹操在高处望见,惊问众将:“此将何人?”左右人说:“这是常山赵子龙。”曹操说:“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急传令:“所到之处,不许轻敌。”赵云救了黄忠,又救了张著。曹操见云东冲西突,救了黄忠,又救了张著,奋然大怒,自领左右将士来赶赵云。赵云已杀回本寨。部将张翼接应,望见后面尘起,知是曹兵追来,对赵云说:“追兵渐近,可令军士闭上寨门,上敌楼防护。”赵云大喝道:“休闲寨门!你岂不知我昔日在当阳长坂时,单枪匹马,觑曹兵八十三万如草芥!今有军有将,又何惧哉!”

于是,营门大开,赵云匹马单枪,立于营门之外。张合、徐晃领兵追至蜀寨,天色已暮;见寨中偃旗息鼓,又见赵云匹马单枪,立于营外,寨门大开,二将不敢前进。正迟疑之间,曹操亲到,急催督众军向前。众军听令,大喊一声,杀奔营前,见赵云全然不动,恐有埋伏,曹兵翻身就回。赵云把枪一招,壕中弓弩齐发。时天色昏黑,曹操不知蜀兵多少。操先拨回马走。只听得后面喊声大震,鼓角齐鸣,蜀兵赶来。曹兵自相践踏,拥到汉水河边,落水死者,不知其数。赵云、黄忠、张著名引兵追杀,操正奔走间,忽刘封、孟达率二枝兵,从米仓山路杀来,放火烧粮草。操弃了北山粮草,忙回南郑。赵云、黄忠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