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听到张扬直接说出来他的名字,而且将他的故乡都说出来了。确实十分惊讶,一时间愣的说不出来话来,只能不停地点头。张扬看出来赵云的吃惊,哈哈大笑:“子龙将军,何故发愣啊,你率领义军乡勇投靠袁绍见他非成事之人,便准备转投公孙瓒,今日既然来到我这里,保你成就一番大事业。”
赵云此间已经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惊讶的心情了,只感觉这个人对自己了如指掌,赵云此间年少气傲,眉宇间的英气已经难以阻挡,对这种对自己很了解的人表现出了极大的信任。张扬赶紧走到赵云的跟前,拉着赵云的手出了正堂,后面几个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这次张扬心中有什么想法。
张扬领着赵云在院中的石桌前坐下,命令董昭等人先行退下,又让陈四哥上来茶水和点心,赵云也不拘束,红脸汉子直接端过来茶水一饮而尽,张扬微微笑道,知道赵云是个忠义直爽的汉子,自己亲自端起来水壶给赵云续上水,赵云看到之后,也觉得不好意思。后面的一杯茶,赵云也不急着去喝了。
“赵将军的亮银枪在何处啊?可否借给张扬一观啊。”张扬笑嘻嘻的问道。张扬从小三国里面最喜欢的武将就是赵云,自己最喜欢的冷兵器也就是赵云的那杆亮银枪,自己现在居然和自己的“偶像”能够称兄道弟,自己也是做梦都不敢想,今日得见自然也想看看这件传世的宝器长得什么模样。
赵云显得很吃惊:“主公,主公居然知道在下的兵器,这真是太令人吃惊了。”张扬看着赵云吃惊的表情也不敢继续这个话题,他真怕赵云把自己当成算命先生。
“主公,我的兵器放在了军营之中,我觉得见自家主公不应该携带兵器。”赵云解释道。
张扬也不再继续这个话题:“赵将军,今日既然投到我的名下肯定不会让将军屈才,今日我和将军私下谈论一番也就是为了问一问将军,你是想随我亲兵呢,还是想领兵驻守边防呢?”
赵云想了想说:“主公,赵云的心愿就是能随明主一起讨伐四方,为社稷贡献力量,为人民谋得安定贡献自己的力量。镇守一方土地虽然责任更重大,但是实在不是在下的志向。”
张扬一拍桌子,高兴地说道:“好!好!好!很好,这样你就留在我身边,做和张辽张文远将军一起分管我的禁卫亲军,这样明天一早我就把这个事情吩咐了,你先回军营休息吧。”赵云领命退下。
张扬想了想又把穆顺叫了过来,穆顺刚刚一枪挑了张宝志,现在正在兴头上,他手下的小兵小将正准备给他摆宴席祝贺,突然见张扬又找自己,心中十分纳闷但也不好说什么,便来到了张扬的跟前。
张扬见穆顺来了,笑嘻嘻的问道:“穆顺将军,这次立了功劳,有啥想要的奖赏没有啊?”穆顺赶紧拒绝道:“主公我穆顺跟你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只要能够鞍前马后的随主公征战,要什么封赏?”
张扬听了很开心:“好,穆顺将军你能这样说我很感动,这样,你身为一员大将,老留在我身边也不像个样子,我准备放你出外任。”穆顺听了惊了一下,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张扬拉住穆顺的手:“穆顺将军,别想太多,此间往后西南京兆三辅之地必定要出大的变故,上郡地广兵少,我深深放心不下,我即刻命令你率领本部步兵骑兵一万人去上郡驻扎,一来我要求你保境安民督促张炳太守屯田制的实施,第二给我把好交界地带,左冯翊那边的动静你给我把好了,有时间立刻十万加急给我送回密信。”
穆顺赶紧抱拳领命,最后张扬拍拍穆顺的手说道:“你是将军里面最早跟随我征战四方的,我把你当亲兄弟,这个职责很重要所以才让你去干,你可以谨慎谨慎再谨慎。”穆顺狠狠的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上,张扬就在众位将军面前任命穆顺为上郡都尉,兼任并州别部司马,领兵即刻防守并州西南。任命赵云为并州刺史参军,领并州禁军马军校尉。之后上党、上郡、太原、西河四郡下属的各县递上来的要闻急件,张扬领着薛洪和董昭、贾逵等人审阅了之后,众官都散去,张扬独自留下了温恢处理政务。
“大人,可否到小女房中一叙。”张扬抬头看,蔡文姬自己站在大厅的门前,低头向张扬请示。温恢那小子瞬间向张扬投出了异样的神色,搞得张扬也脸红了。
“咳咳,蔡文姬小姐,这个时候来找我有什么事情吗?”张扬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是还是站起来关切的问道,他深知蔡文姬是一个孤傲超俗的女子,必定不轻易求助于别人。见今日前来应该是有大事。
蔡文姬低头道:“将军,家父差人带来密信,之前都是家书,今日的信件是要转托给将军的。”
张扬赶紧起身随着蔡文姬,穿了几个院子来到蔡文姬所住的小别院,进了内室,蔡文姬让张扬坐下,并给张扬倒了一杯茶水,之后转身去了靠着床边的一个小斗橱子,拿出了一个锦囊,从中掏出来一方素帛,交给张扬:“将军,这是前日家父托人带给小女的密信,上面嘱托要让将军亲自阅读这封信。”
张扬点点头,接过来信,发现上面的字体苍劲有力,非常好看,不愧是东汉末年的大书法家所写,张扬心下自己想了想如果这个拿到现代去不知道得卖多少钱。
张扬不便多想,仔细的看起来这封信,原来式蔡邕很感谢自己营救了自己的女儿并且把自己的女儿待做上宾照顾的很好,寒暄之后便是要紧话语。蔡邕在信上写到,司徒王允今日献给了董卓一个美貌的女子,可巧吕布也很喜欢这个女子,父子二人貌合神离,而且董卓最大的智囊李儒身患疾病,整天不去上朝,董卓很是松懈,而且董卓待人苛刻原本支持董卓的大臣都对董卓有些不满,所以蔡邕劝说张扬早早打算,率兵乘机而来,解救皇帝。
张扬合上素帛,内心很是犹豫。张扬对这段历史非常熟悉,看来王允的连环计还是到了历史的节点要发生了,他心下知道这帮人最后都没得善终,但是在那之后长安城整天打打杀杀永无宁日,好像蔡邕这种人才就因为这次事件而亡。张扬沉吟了一下问蔡文姬:“小姐,你觉得我劝令尊来到我这上党,能否成功。”
蔡文姬沉吟了一下:“家父是愚忠于皇上的人,哪怕朝纲不济,他也要伴随着皇上左右。既然将军有这个想法,我们试试吧,将军修书一封我也修书一封一起寄给父亲。”张扬同意了蔡文姬的想法,于是自己赶紧叫来温恢替自己修书一封之后交给了蔡文姬,蔡文姬自己也修书一封,一并托人送给蔡邕去了。
长安城议郎蔡邕的府中
蔡邕拿着两封书信,内心也是很纠结很烦恼,一面朝中人是掣肘,天下诸侯并起,朝中也是朋党皆起,蔡邕这个老人哪能不知道朝中的站队这点东西。蔡邕现在年纪大了也不知道站哪个队。现在张扬又来了书信,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
此时蔡邕的儿子蔡祯在一旁劝说道:“父亲,我觉得张扬将军所说之话句句在理,不是假惺惺套路之语,父亲一向清高,在朝中与众多文官不和,而且董卓也非长久之人,况且妹妹也在张扬将军处暂居,父亲何不应承下来。”
蔡邕叹了口气,想了想,“哎,也只有如此了,我这就写书信你差人秘密送往上党去,还有,悄悄的处理家里的东西,重要的提前装车,不重要的就扔在这,我们找个机会就去上党。”蔡祯领命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