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7月31日午夜时分,几艘南越炮艇在北部湾南缘快速驶出岘港,其目标是离19度线60海里的两座越南民主共和国军队占据的岛屿。东南方100海里是美国驱逐舰“马多克斯”号,它正朝北部湾驶去,奉命停泊在离海岸至少8海里的地方。“马多克斯”号拥有先进的雷达和监视设备,是檀香山太平洋舰队的“眼睛”。南越炮艇攻击了两个小岛,这次行动被说成是一项例行任务。几分钟之内,猛烈的炮火照亮了凌晨的夜空,飞驰的鱼雷快艇在扫射了守岛部队之后迅速撤退。
36小时后的8月2日,一个星期天的上午。美舰“马多克斯”号驶近海岸,它紧急向檀香山报告,接着从檀香山向华盛顿火速发出了处于战备状态的报告:“马多克斯”号正在同3艘鱼雷快艇交火,其方位在离海岸30海里的“国际”水域内。
远离北部湾半个地球的华盛顿。
10时30分,宾夕法尼亚大道1600号的白宫,情报值班室一片慌乱,关于北部湾海面武装冲突的电报刚刚收到。
此时的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正靠在办公室的高背转椅上闭目养神,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听完情报值班官由于紧张而有些断断续续的报告后,约翰逊顿时睁大了眼睛,情不自禁猛地站起身,握紧的拳头重重地砸在办公桌上。他当即拿起电话紧急召见国务卿腊斯克和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1小时后,美国公众便被告知,美国船只在北部湾和平地航行却遭到北越军队的袭击。当天下午,正在香港和台湾海峡的美军大批舰艇,都受命开赴北部湾。
8月4日凌晨,北部湾雾海漫漫。美国军舰又一次进入越南北方领海挑衅,双方再次遭遇交火。约翰逊总统命令另一艘驱逐舰“特纳·乔伊”号支援“马多克斯”号。这两艘美国战舰开始执行代号为“德索托”的搜集情报的任务。两舰会合时,它们位于离海岸50~76海里的地方。与此同时,当美国驱逐舰返回到北部湾时,更多的南越“34-A”舰艇正在袭击海岸设施。
当海军司令部又一次发送出“北越人正在进攻”的“德索托”红色警报时,正是太平洋时间午夜。几分钟之后,美国召开了参谋长联席会议。经约翰逊总统批准,会议决定立即实施轰炸方案的第一阶段:一对一的“报复性”打击。第七舰队的战斗轰炸机将发起对事先选定的第一个目标的打击。华盛顿向檀香山发去一份预定的电报,舰载飞机开始为攻击而装载弹药。
太平洋时间凌晨4时,檀香山发出了另一份紧急电报。电报告诫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遇到暴风雨,海面波涛汹涌,“德索托”号不能确定驱逐舰是否受到过攻击或遭受破坏。与此同时,在美国五角大楼的作战室里,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接通了给总统的热线。他们一致决定,必须切实保证驱逐舰不受袭击;轰炸倒计时继续进行。
太平洋时间拂晓,檀香山再次发电:海面依然波涛汹涌,妨碍着对驱逐舰再次受到袭击的确证。在所有电报中,都不清楚驱逐舰是否真的看到了北越的舰只,但华盛顿却想早些时候知道“马多克斯”号侦听到的无线电情报。这些情报被译出来后,约翰逊立即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最后决定轰炸北越。下午4时,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要求在檀香山的太平洋第七舰队司令格兰特·夏普海军上将弄清第二次冲突的真相。
但是,约翰逊总统并没有等到夏普将军回话的那个时刻,就在4时49分向檀香山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发出了轰炸北越的正式命令。
当晚11时36分,约翰逊总统对美国人民发表电视讲话。他说:“在东京湾(北部湾)公海上重新开始的对美国舰只的敌对行动,迫使我今天下令美国武装力量采取报复行动。”约翰逊告诉美国公民,他已命令美军轰炸越南北方,对那些针对美军的敌对行动,“不但要以戒备、防御来对付,而且必须给予积极的回答。在我向你们说话的时候,正在作这种回答。现在正在对北越的这些敌对行动中使用的炮艇和某些辅助设备采取空中行动。”
8月5日,美国出动大批飞机疯狂轰炸、扫射越南北方。越南军民奋起还击,防空部队当即击落美机8架,击伤3架,俘虏一名美国飞行员。是夜,麦克纳马拉,这位曾当过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的国防部长举行记者招待会,当众宣布了向西太平洋增兵的六点措施:①把第一舰队的一个攻击航空母舰特混群调到西太平洋;②把截击机和战斗轰炸机调到南越;③把战斗轰炸机调到泰国;④从美国调遣截击机和战斗轰炸机中队到太平洋前进基地;⑤把反潜艇的特种部队调到南中国海;⑥使经过挑选的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进入警戒状态,准备随时出动。
8月6日,美国参众两院在非常紧急的气氛中举行秘密的意见听证会,并起草了《东京湾决议案》。第二天,众议院以400票对零票、参议院以81票对2票通过该案,批准约翰逊采取旨在保护美国军队的有限战争,而且还授权他可以“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包括使用武装部队——去援助东南亚集团防御条约中的任何一个为保卫其自由而请示支援的成员国或条约签字国。”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北部湾事件”。
事实上,“北部湾事件”从头到尾都是美国政府一手捏造出来的。所谓“北部湾事件”,只有两种可能:或者是美国海军按照华盛顿当局的预定计划演的一出假戏;或者是美国海军谎报军情,华盛顿当局将错就错,拿来作为他们蓄谋已久的扩大战争的借口。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约翰逊都是在撒谎。根据谎言发动侵略,并以此逼使他的政敌戈德华特同意之后,才宣布他轰炸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冒险计划,这就道出了这个撒谎者和阴谋家的内心秘密。
11月,约翰逊在选举中以压倒多数的选票当选总统,从国内政治中猛然回过头来的美国人开始把注意力投向越南战场。北部湾燃起的战火烧向了越南南北方各个角落,战争升级成为现实,“特种战争”转化为“局部战争”。
许多年之后,曾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基辛格说:“60年代中期美国大规模战争升级是一个错误。”
“北部湾事件”发生后,世界舆论哗然,就连一些西方国家新闻机构,甚至美国人自己都提出了批评和怀疑。然而,美国政府蓄意制造“北部湾事件”后,却以此为借口,不断增兵越南,实施所谓“报复性突击”,疯狂轰炸越南北方的城镇和乡村,把战火直接烧到了越南北方,大批的村镇被炸毁,成千上万的越南人民死伤于美国的炸弹之下。
美国的野蛮行径激起了广大越南人民的极大愤怒。他们怀着满腔的仇恨,在越南劳动党的领导下迅速武装起来,全民皆兵,用简陋的步枪、卡宾枪、轻重机枪打下了不少美国飞机。他们还有计划有组织地袭击美国和南越的军营、军事基地和机构,搅得美军人心惶惶,终日不宁。越南南方游击队在此期间取得了平也大捷,给予美军及南越沉重的打击。
平也“战略村”地处巴地省,巴地市距西贡60多公里,巴地市西南约20公里处是头顿军港和一个重要机场,以美国将军威斯特摩兰为首的巢穴就设在头顿。由于巴地的地位非常重要,美军竭力巩固这个地方,企图使它成为“安全的后方根据地”。
1964年12月4日,越南南方游击队揭开了进攻的序幕。这天夜里,游击队突入平也“战略村”。经过几分钟的战斗,游击队歼灭13名敌军,迫使残余的敌军撤离平也,向西南方向逃窜。晚上,游击队向距平也西面4公里、紧靠着第二号公路的德盛军事分区发动了进攻,并包围了它。在夜色掩护下,游击队采取近战战术,又歼灭了一批守军。另一股赶来增援的美军在第二号公路、一条美军耗费许多心血加以巩固的、连接巴地市和西贡的交通要道附近遭到游击队的袭击。
平也战斗历经20多天。南方游击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表明了南方游击队的迅速成长,同时也标志着美军在南方的“特种战争”战略开始破产。
三、“滚雷行动”
美军的狂轰滥炸并没能阻止北越军队的节节胜利。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约翰逊再也坐不住了。
一旦美军被赶出越南,就极可能导致美国在太平洋、在亚洲的利益大大丧失。约翰逊决心阻止北越人的进攻,保住越南,保持美国在南越的军事存在。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战争进一步扩大,让战争进一步升级。
这时,约翰逊总统想到了美国战略问题专家、素有“白宫谋士”之称的赫尔曼·康恩及其四处兜售的“逐步升级”战略。
所谓“逐步升级”战略,用赫尔曼的话来说就是一种“赌决心”、“赌冒险”的竞赛,谁先觉得“已经吃够苦头”或“受不了这样的冒险”,谁就会后退。只要“审慎执行”,就不至于触发核大战,因为苏联不会“为盟国而自己招惹必然的毁灭”。
当时,逐步升级(Escalation)在英文中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字眼,它虽然在报纸标题中越来越常见,尤其在越南问题上,但是辞典还没有从军事意义上加以解释。赫尔曼说:“在许多人看来,逐步升级的含义是战争规模的自动上升,从一个偶然事件的水平上升到造成大灾难的相互使用核武器的水平。但是在愈来愈众多的仔细研究军事战略和战术的人们看来,这个字眼也用来形容一种经过仔细盘算的冒险,这种冒险在核时代的有限冲突中是一个既定因素。”
强调逐步升级的可能性的各种战略同“边缘手法”这个名词相关联。在现代情况下,没有任何国家愿意轻率地玩弄边缘手法。但是,赫尔曼认为:“就任何一个核国家认真对待任何处于初级状态的冲突而言——或者就它装作要认真对待而言——也就势必要面对进入这个逐步升级的阶梯的各种后果。不过,逐步升级的战略如果审慎执行的话,实际上可以减少疯狂的痉挛性的核毁灭的危险。”
“越南的情况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例子。”赫尔曼说,“我们在越南的对手在战争的一个方面,即游击战和颠覆方面,十分得心应手。而美国则在海空军方面拥有莫大的优势。此外,在核力量方面也有莫大的优势。在北越人的后面,是拥有核武装力量的俄国人和拥有较大而臃肿的陆军的中国人。但是,它们关系密切到什么程度,北越和它的盟国愿意参加进来反对美国到什么程度,则仍然不肯定。在这个错综复杂的局势中,美国一直试图利用它的有利方面来对付对方的特长,以审慎的方式逐步扩大战争,同时始终努力表明它打算遵守某些限制——如果不进一步受到招惹的话。在越南,美国显然应该把战争的升级推进到新的规模。这反映了它对于在一个政治挑战和核危险世界中,合理、克制而坚决地运用有限力量一事有了新的了解。”
赫尔曼在论述了他所设计的44种逐步升级的阶梯后说:“战争逐步升级是一个‘赌决心的竞争’,而量决心的,常常是为了追求某些目标愿意付出代价的程度。一方或另一方可能仅仅因为它觉得已经吃够了苦头而决定降级。一心一意的、态度坚决的军事领袖们,有时很难接受这种看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最后15分钟’理论(这种理论说,能够多坚持15分钟的一方将取得胜利),现在仍旧很流行。但是,这种关于冲突的理论对于战争阶梯中较高的等级常常是完全不合适的,并且可能也不那么十分适用于低级冲突。在低级冲突中,双方一般地都还具有可以调度到局部斗争中去的实际上无限的资源。因此,双方能够并且常常会坚持一个折衷的解决办法。”
“逐步升级也被称为‘赌风险的竞争’。这一方或那一方可能会决定,它不愿再忍受这些风险了。在无核时代,这可能是逐步升级的最大因素。”赫尔曼说,“大多数人会无异议地接受冲突始终存在的说法。但是,冲突不一定不可避免地导向我前面所说的各个阶梯上的危机和升级步骤。任何达到了逐步升级的梯子的较高阶段的危机,大概会被参加的双方认为是潜在的——而且是相互的——灾难。如果双方知道了从这些冲突中得到的好处抵不上危险和其他代价,他们大概在挑起或加深这种冲突时会要小心些。军备控制在这方面有它的地位:军备控制的主要目标应该是防止发生那种使梯级的选择人有重大意义的危机,以及在这些危机发生时减少损害和风险。但是我们首先和最重要的需要是避免思想惰性(这种惰性会使我们囿于陈腐的思想)和追求简单化的解决办法的愿望,这只能导向灾难性的投降或大战爆发——用肯尼迪总统的话说,我们需要有比浩劫或投降更广泛的选择。”
约翰逊对赫尔曼的“逐步升级”战略十分感兴趣。在他继肯尼迪充任美国总统以后,决心推行“逐步升级”战略。约翰逊坚持认为,扩大战争应该是“有限的”、“逐步的”,因为他不想因此而引起和中国甚至苏联的直接对抗。同时,他也对空中力量对南越作战活动的影响表示怀疑。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战略,可以欺骗世界舆论,便于一步一步地把盟国拖下水,充当帮凶。
1965年2月7日凌晨,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部队猛攻美军在南越波莱古的空军基地,击毁飞机多架,击毙美军上百人。约翰逊早就在等待战争升级的借口,因此接到报告后,立即命令对北越实施报复性轰炸。2月7日下午1时50分,从停泊在东海海面上的美国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大批飞机,突然窜入广平省洞海市及其周围地区上空,进行野蛮的轰炸、扫射。
随后,美国将早已制定的全面战争计划付诸实施。2月12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向约翰逊呈报了一项代号叫“滚雷”的对北越实施战略空袭的作战计划。2月13日,约翰逊总统在这个作战计划的文本上签了字。这个计划要求对北越的军营、机场、铁路、公路、桥梁、雷达阵地,以及各种物资仓库等共90个目标进行全面摧毁性轰炸,以彻底摧垮北越的军事反击能力和国防建设潜力。2月26日,约翰逊又批准向越南南方派出首批美国地面作战部队。
3月2日,由侵越美国空军第七航空队和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舰载航空兵部队联合实施的“滚雷行动”拉开帷幕。3月7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岘港登陆。从此,以“南打北炸”为特征的美国侵越战争愈演愈烈,不断升级。
越南北方硝烟弥漫,越南南方战火纷飞,美国侵越战争全面升级,越南人民在痛苦中呻吟。约翰逊总统希望凭借美国“无敌于世界”的军事力量,彻底摧毁越南人民的战争意志,压垮北越,征服南越,让越南人在炸弹、坦克、凝固汽油弹面前屈服。
但是,约翰逊这一次又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