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三大黑道帮主全文阅读 > 第1章 引子

第1章 引子


  1931年6月9日上午,上海华、英、法三租界居民万人空巷,倾城而出,从法租界华格臬路到金利源码头,人们摩肩接踵,层层叠迭,争相目睹一场空前绝后的开祠仪式盛况——

  一支由5000余人组成的仪仗队,由身骑阿拉伯骏马的英国巡捕、骑自行车的法租界安南巡捕和迈着正步的中国巡捕为开路先锋,由海军、陆军、公安、保卫团以及学生童子军,分别抬着政界、军界、租界、上海各界以及18行省要人赠送的匾额、旗伞花亭,在军乐齐鸣、爆竹喧天之中缓缓行进……

  整个仪仗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颁发的“孝思不匮”大匾。而北洋政府的两位总统——徐世昌、曹锟,一位执政——段祺瑞,两位大帅——吴佩孚、张宗昌,一位少帅——张学良,各自送的大匾排列在一起,争战十多年的直、皖、奉、直鲁等各派系首脑统统在这里“聚集”,更是耐人寻味。

  ——这仅仅是杜月笙奉主入祠的仪仗,接下来在高桥镇的开祠大典,聚集全国名角的三日“沪上空前未有之堂会”,其盛况更是无与伦比。

  杜月笙,何许人也?何以如此荣耀?

  从此时回溯44年前的鬼节,在上海县高桥镇杜家花园破败的老屋中,杜月笙作为杜家长子也是杜家的独生子降临人世。没有人会想到,这个一出生就鬼里鬼气的孩子日后会成为大上海呼风唤雨的人物。现实中等待他的命运,不仅仅是三餐不继,而且三岁丧母,五岁丧父,八岁时继母神秘失踪。命运多桀的人孤儿将面临着什么样的前路人生,似乎不难想象。

  由于受不了老娘舅一家的冷落和白眼,杜月笙干脆流落街头,由乞讨到偷鸡摸狗、打架斗殴、街头赌博,很快成了一帮同龄孩子的小头目。在高桥镇那个小地方,在一帮街头小混混中,杜月笙有了指挥若定、呼风唤雨的小派头。

  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杜月笙爱上了赌博。从此,他由儿时的试赌,到少年的滥赌,成年的溺赌,中年后的豪赌,一生与赌博结下不解之缘。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13岁的杜月笙,开始历练出日后闯荡上海滩的基本素质:足智多谋,隐忍薄发,有一股坚韧不屈,蛮横霸道而不露声色的狠劲儿。

  15岁,杜月笙看到了不远处的上海滩,五光十色,波诡云谲。那里,才是他大展身手的地方!

  在高桥镇通往浦东渡口的小路上,杜月笙跪在送行的老外婆面前,连磕三个响头。

  老外婆伸出颤巍巍的双手,将几个铜板塞进杜月笙肩头的土布小包里。

  杜月笙抬起头,一把抹去脸上的泪水——

  “外婆,高桥家乡人人看我不起,我将来回来,一定要一身光鲜,一家风光!我要起家业,开祠堂!不然,我发誓永远不踏进这块血地!”

  在老外婆的泪眼婆娑中,杜月笙大步走向渡口,扑向大上海的十里洋场。

  29年后,杜月笙一身光鲜地回来了!起家祠、造藏书楼、建学塾,一掷百万大洋。这位“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尺五天”的现代春申君,在内忧外患持续百年的旧中国,三日盛会,竟创下“堂上珠履十万客”,空前绝后的大场面!

  一个15岁的乡下小混混,是如何在大上海发迹、崛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