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儒墨道法与企业经营全文阅读 > 第12章 辩证法与企业经营(1)

第12章 辩证法与企业经营(1)


  在世界各国文化当中,辩证法思想最发达的国家有两个,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德国。中国辩证法最突出的代表作品是老子的《道德经》;德国辩证法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黑格尔。辩证法讲什么呢?讲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趋势。其实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就是二者的相互统一,因此我们亦称矛盾为对立统一关系。中国很早有一部书叫《周易》,“易”就是变化,指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是由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引起的,用中国古典的语言表达叫“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意思是说,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的双方—阴阳组成的,阴阳中的每一个再生两个阴阳,再生的这两个阴阳中的每一个又生两个阴阳,如此循环往复,不用说八卦、六十四卦,往后分下去,一百二十八卦也能出来。世界是无限可分的,只是没必要分得太细,那样成本太高了,有六十四卦就够用了。

  为什么叫《周易》?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变化的学说,在周王朝的初年,即周文王、周武王的时候达到了理论上的完备形态。河南安阳有一个羑里城,是周文王被商纣王拘禁的地方,也称见诸于文字的最早的国家监狱。当周文王被关到羑里城时,已经八十多岁了,一辈子丰富的“革命”经验,正好有一个认真总结提高的机会。于是在“监狱大学”里搞了约七、八年的科学研究,最后总结出一个完备的理论形态,这就是关于“周易”的第一种说法。另外一种说法是指事物是相互变化的,“阴”到了极点向“阳”转变,“阳”到了极点向“阴”转变,如此周而复始,无限循环,这是关于“周易”第二种说法。

  《周易》对中国人的思维、中国文化的形成影响很大,儒墨道法就是在继承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周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周易》的核心是变化,讲阴和阳、左和右、前和后、男和女、上和下等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着的双方,一方面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关系,即“阴”离不开“阳”,“阳”也离不开“阴”。太极图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状态。换言之,有优点的同时一定有弱点,没有弱点无法显示出优点;有英雄一定有笨蛋,没有笨蛋无法显示出英雄。从这个道理上讲,企业是由众多彼此相互联系、但业务领域又不一样的人组成的。企业既需要智谋出众的大学生,也需要摧城拔寨的销售高手,还需要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的普通员工,总之,企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形成一个互相弥补、有高度战斗力的集体。另一方面,矛盾的双方又是相互对立的,阴就是阴,阳就是阳;领导就是领导,员工就是员工。我们说员工离不开领导,领导也离不开员工,这指的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统一关系,但矛盾着的双方也是对立的。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相互依赖着的社会成员之间会发生争夺资源的斗争,因此做领导的不要指望员工想的与自己完全一样,做的跟自己完全一样;做员工的也不要指望领导想的跟自己完全一样,这是不可能的,是对对方的过分要求。

  至于说领导跟员工心连心,这是经过努力创造出来的,也只能说基本上心连心,基本上满足对方的要求,不然求同存异就没有意义了。

  特别强调“存异”就是承认对方存在的合理性,承认彼此要求差异性的合理性。由于自身能力、精力的有限性,没有一个人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完全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需要依赖外部力量的支持,依赖和外部世界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我们经常讲“做好本职工作,坚持岗位职责”,这句话就是要让人了解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哪里,要和哪些部门接触,岗位职责的要求等等。作为理性人,都有少付出多收获的天性,再加上知识、能力的有限性,导致每一个岗位上的员工都有可能越岗、脱岗、不到位,为此就不得不特别强调工作范围、职责范围等问题。另外,大千世界的变化多端还造成工作岗位职责本身的变化性,因此确定岗位职责的时候,要有某种程度的弹性,不能过于机械。再者,员工特定时期体力、精力的下降以及情绪的波动,还会造成本该完成的工作最终没有完成的情况,对此应强调团队精神来保证任务的完成。比如,某个岗位的员工必须跟另一个岗位上的员工相配合,才能完成工作。假若某岗位上的员工近期身体不大好或情绪有波动,为了完成工作,不能不要求另一个工作岗位上的员工多配合一些,这就是顾全大局。顾全大局的对立面是斤斤计较。世界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要求我们在安排工作、确定工作任务时,既要考虑到一般、正常的情况,又要考虑到特殊、不正常的情况,只有这两个方面都考虑到了,才叫全面,反之就叫片面。

  矛盾双方既统一又对立的特点决定了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阴”到了极点向“阳”转化,“阳”到了极点向“阴”转化;晚上到了极点向白天转变,白天到了极点向黑夜转变;红到了极点一定向黑转变,黑到了极点一定向红转变。过去男性能挣钱,在家里有地位,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收入高了,男性在家里地位便相对下降。一方面双方是相互统一的关系,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一方面双方又是对立的关系,你是你,我是我,不能相互混淆。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什么呢?

  一是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作为企业领导者,要想成功,要想使企业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抱着虚心的态度,认真研究市场,包括分析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竞争对手优势劣势的变化、员工队伍需求的变化、合作伙伴优势劣势的变化等。只有经过了上述认真细致的工作,才能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才能提出一个超过竞争对手、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方案。

  二是“居安思危,居暗思明”。鉴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性,当企业发展顺利的时候,要想到将来遇到困难怎么办,做到“居安思危”;当企业处于低潮时,要想到“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做到“居暗思明”,对未来充满信心,给自己和部下以前进的勇气。

  三是积极创造相互转化的条件。众所周知,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改变员工和顾客的行为。从企业内部来讲,没有愿意多干的,都想少干。如何把员工的少干活、不干活转化为多干活呢?只有顺应员工对利益的追求,让他感觉只有多干活才能得到更大的利益,从而调动他的劳动积极性。从企业外部来讲,要变顾客的不愿意购买为愿意购买;只有让顾客感觉购买我的产品或服务,比购买别人的产品或服务更合算,他才会购买。可见,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顺应人们对利益的追求。

  当然,要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能看到相互转化的萌芽。所谓伟大的人,就是在一般人熟视无睹的地方看出事物光辉的人。换言之,就是能从弱点中看到优点,从黑暗中看到光明,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从不利中看到有利,从丑陋中看到美丽的人。如果总觉得大沙漠很丑陋,你心里肯定不高兴;如果从大沙漠中看到美丽,看到寸草不生的土地下面有珍贵的资源,如石油、煤炭等,这样一来,心里是不是就很高兴?高兴和不高兴都是主观感觉,就看人从哪个角度思考了。

  说到底,企业是改变人的行为的,从这个角度讲,营销和管理没有差别,都是旨在改变人的行动,变让我干为我要干,变拒绝购买为我要购买。“让我干”与“我要干”,“拒绝购买”与“我要购买”是一对矛盾,但矛盾的双方是相互转化的,因此我们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发现转化的萌芽,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