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儒墨道法与企业经营全文阅读 > 第13章 辩证法与企业经营(2)

第13章 辩证法与企业经营(2)


  四是根据矛盾双方转化的情况形成一个动态的相互制衡的机制,这个相互制衡的机制也可以称之为制度。比如说,企业和员工之间,你站在你的立场上,我站在我的立场上,你想多得,我也想多得,双方都强调对立性,结果最后谁也得不到。怎么办?可否在考虑对立性的基础上,再考虑一下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性、彼此的不可分割性,力求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初步的制度安排:规定你得多少,我得多少,达成一个近期的均衡。当然,近期的均衡并不意味着长期的均衡。随着员工能力的提高,流动性机会的增加,员工和企业讨价还价的水平提高了:必须提高工资,否则我就要跳槽!碰到这种情况,企业应该怎么办?企业应仔细地考虑留下该员工对企业的价值有多大,让他离职对企业的损失有多大,有什么危害等,然后再来考虑如何和员工达成新的均衡。总之,企业和员工达成的均衡是动态的,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不要指望签定一个一次性的、一劳永逸的合同,那是不现实的。如果企业老总有这种想法,那么他在工作中一定会有损失。企业老总要锻炼在动态中和员工、顾客、合作伙伴不断达成均衡的能力,换言之,就是中庸之道原则的具体运用。

  以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定价而言,最初双方规定了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价格,但此后顾客要求降价,企业降不降?在市场经济社会,价格的下降是普遍的规律,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顺应市场的变化,提前做好应变,也就是降价的准备。在这里,我们要讨论一个问题:企业什么时候赚钱,什么时候不赚钱?一般来说,群众眼睛不亮的时候赚钱,群众眼睛亮的时候不赚钱。这是由于矛盾双方的博弈,也就是斗智斗勇造成的。一个新产品刚上市,顾客根本不了解产品的成本,在双方的讨价还价中企业占上风,故产品价格高;一旦时间久了,消费者普遍明白了产品的价值和成本,再加上竞争者的出现擦亮了消费者的眼睛,提高了他的讨价还价能力,到这个时候,你必须降价。你不降价,他就要买别人的。因此,对企业来说,与其晚降价不如早降价,早降价还能树立一个让利于民的形象。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既要会进还要会退,既要学会进攻,还要学会防御,既要会提价还要会降价。任何一种产品卖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普通消费品,到这个时候,企业不降价就行不通。企业可能会说,我不降价固然不行,但降价会影响我的利润,怎么办?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再开发一个新产品,设法让顾客的眼睛不亮起来。当然,随着时光的流逝,顾客的眼睛又会亮起来,那就再想办法让他不亮起来,这就是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博弈,企业和顾客之间的斗智斗勇。从长远来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因为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从特定的一段时间来说,群众的眼睛又是不那么雪亮的,原因是人认识世界的特点是由近到远、由浅到深的,这决定了人要认识事物的本质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企业就是在顾客眼睛的亮与不亮之间赚钱的,就是在顾客眼睛的亮与不亮之间采取合适的行为,做出合适的决策的。

  有人说,我是名牌,怎么能降价呢?其实,所谓名牌,无非是品牌中的佼佼者,没什么太神圣的。大家想,什么东西没有名牌?幼儿园老师也有名牌,无非是幼儿教育这个行业的佼佼者罢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名牌无非是同样的价格卖得多,同样的产品卖得贵一点而已。既然从长期来看,任何一个产品价格的下降是普遍的规律,那么由此来判断,就算你是名牌,别人降价,你不降价也卖不动。

  名牌就是卖得贵,联通的一个地区经理曾经对我讲起这话。我拿出自己的手机对他说,当大家普遍没有手机的时候,谁有手机,那就是身分、地位的象征。当大家普遍有手机,甚至连乞丐都有手机的时候,手机还是身分、地位的象征吗?不过是一个日用消费品而已。为什么海尔2000年以后日子不像以前那么好过?原因就在于顾客的眼睛亮起来了,认为经过激烈的竞争,后来者的质量和服务赶上来了,已和海尔的产品没什么差别了。顾客如何选择产品呢?同样的质量比价格,同样的价格比质量。当顾客认为海尔的产品和别人没有差别的时候,那就是比价格。海尔比别人贵那么多,当然不好销售了。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充满着辩证法,有高就有低,有进就有退。作为企业的领导人,一是要琢磨“高潮”怎么办,“低潮”怎么办。其实人和人命运的差别,就在这两个转折点上,或者由好到坏的转折点,或者由坏到好的转折点。这两个转折点如果把握得好,天下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二是要根据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还相互转化的特点,建立起动态的、相互制衡的机制,以加强彼此的约束。

  中国人常说儒法互补,原因就在于大千世界充满了变化:潮起潮落,此起彼伏。这就意味着社会的领导者、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树立辩证意识,既要为最好的情况做好准备,还要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

  儒家强调教育,显然更适合平常状态下的管理;法家强调政府暴力的作用,显然更适合紧急状态下的管理。但在儒法之间,儒家永远是指导思想,要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有鉴别、有改造地利用法家。儒家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主张通过教育,逐渐提高群众觉悟,从而用长远利益克服只看眼前利益的短视,自觉地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秩序。

  而逐渐提高群众觉悟,就意味着不能心急,要学会在忍耐中等待,因而儒家强调“欲速则不达”。法家也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认为百姓智识不足,只能看到眼前利益,故撇弃教育,主张发挥政府规模经济的力量,以暴力的手段从外部强行建立起社会秩序。

  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是能看到长远利益的,显然这是法家学说的第一个不足;另外,政府不是万能的,也有对世界认识不清楚的时候,且巨大的不受制约的权力最终会走向腐败,这是法家学说的第二个弱点。法家学说的这两大弱点恰恰是儒家学说的优点。儒家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承认政府存在的必然性,但认为不受制约的权力会走向腐败,主张对政府权力加以制约。当然,尽管法家具有上述两个严重不足,但也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把人性中最卑劣的一面揭示得淋漓尽致,特别适合于紧急状态下的管理。因此,应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有节制地对法家思想加以使用。

  和法家甚至墨家崇尚绝对暴力,显得太刚硬,容易激化矛盾的特点相比,儒家思想重教育,显得比较柔和,易缓和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官和民之间的矛盾,更容易被社会普遍接受。其实,无论是法家、墨家还是儒家,都强调政府权威的重要性。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人和人之间一定会发生争夺社会资源的冲突,一旦出现了民间办不了、办不好的矛盾,一定需要一种更强大的社会力量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来协调民间的这种矛盾,这种更强大的社会力量就是政府。由于政府掌握有巨大的暴力武器,因而在处理问题时倾向于刚和硬,这会激化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代表社会最普遍意志的儒家主张官员尽可能用柔和的办法解决生活中发生的矛盾,力求将矛盾的冲突降低到最低点。当然,这不是说官员不应该使用暴力,孔子从来就没有讲过官员不应该使用暴力的话。孔子讲文武之道,以文为主,不到十不得已绝不应拿出钢刀。一个人总不能老是拿着钢刀在人群中比划吧?钢刀要藏在身后,预防着万一,不到迫不得已决不拿出来。

  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企业领导人经常吓唬工人,这也不行。现在许多企业里挂着这么一个牌子:“谁砸我的品牌,我就砸谁的饭碗”。企业应不应该挂这么一个带有浓烈暴力味道的牌子?应该。什么时间挂?新员工刚来的时候,挂个半年一年,让新员工有一点警觉心。等一年半载过去,工人养成习惯了,再用另外一种带有柔性词汇的牌子来替代。中国人的语言是很丰富的,同样的意思可以用多种不同的形式表达。比如过去很多地方讲,“严禁踏入草坪”,有一种浓烈的暴力味道吧!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追求精神生活,过去带有浓烈暴力味道的词语就被改成“小草何其柔嫩,你忍心践踏上去吗?”这样一来,是不是显得更人性化,更容易被人接受?作为企业领导,既要学会内容方面的不断创新,也要学会形式方面的与时俱进。等员工水平提高了,规则变成为习惯了,你再用原来那种带有浓烈暴力色彩的句子,是不是就变成白色恐怖了?

  为什么道家不能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呢?道家尚“柔”、尚“阴”、尚“静”、尚“下”、尚“弱”,认为柔能克刚,弱能胜强。在社会生活中,矛盾的两方面都是客观存在的,有正就有邪,有善就有恶,有好就有坏。要想让社会安定,我们每个人自然应该谦让、节制,但假若有人不这样,反而奢侈、掠夺,欺压人们怎么办?先是教育,如果教育不成,只好拿起暴力的武器。因此社会生活中,既应该有尚“柔”的时候,也应该有崇“刚”的时候。尽管在社会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和地点,人们应该更多地尚“柔”,但不排斥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尚“刚”。这就是道家不能成为社会生活主流的原因。

  总之,儒家的主张,尤其是中庸之道,更符合社会生活的真实,因而能被社会普遍接受,最终成为社会普遍的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