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过去追求物质生活,追求生活数量,现在追求精神生活,追求生活质量。既然老百姓目前的需求变了,满足老百姓需求的那个服务产品,即领导方式、领导方法,应不应该变化?当然应有所变化,但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是不变的,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是要不断变化的。所谓为人民服务就是通过让老百姓高兴,换取党的政权、国家的政权巩固最大化。当老百姓的需求发生变化,而你的服务,也就是你的领导方式仍然没有变化时,老百姓就会不高兴,而老百姓一不高兴,社会就要趋向不稳定乃至混乱。怎么办?惟有变革—变革你的领导方式,变革你的管理方式,变革你的竞争方式,变革你的合作方式。
党中央过去的口号是奔向“小康社会”。“小康社会”说到底是解决温饱问题,解决生活数量的追求问题。我曾经去内蒙古做社会调查,问牧民是怎么理解小康生活的。牧民回答说,“白天有酒喝,晚上有老婆”,这就是小康生活。话尽管说得粗俗了些,但能反映生活的真实,总之是追求最基本的物质生活的满足。过去夫妻之间为什么打架,为什么闹离婚?因为穷,打穷架。现在富了,为什么还打架,离婚率反而更高了?因为追求生活质量,追求在过去看来虚无缥缈的爱情。爱情是什么?超越物质生活,去追求精神生活、追求生活质量的满足。
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讲会带来人的精神生活的提高。党中央所以提出“和谐社会”的追求目标,是考虑到了中国人民的需求发生了改变,从追求生活数量到追求生活质量,从追求物质生活到追求精神生活的缘故。过去小康社会的追求目标实现了,中国人民新的需求又产生了,党中央用“和谐社会”四个字概括未来追求的目标,目的就是要凝聚全国人民的意志,同心同德,步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才提出了探讨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问题。
我们正处在变革的时代,变革时代的特点是什么?伴随着旧生产方式的瓦解和新生产方式的产生,旧的价值观瓦解了,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得到社会普遍的承认。由于没有一个公认的价值观作指导,社会成员没有明确的是非感、荣辱感,社会充满了冲突和混乱,但在痛苦和混乱中又孕育着走向秩序和光明的曙光。社会成员的这种痛苦中充满着希望的心理,可以用一部书的名字—《痛并快乐着》来概括。“痛并快乐着”的社会心理不是今天的中国人才有的,历史上早就有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的借鉴,缩短我们今天探索的成本。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缓缓到来的时期,换言之,是农村公社的集体耕作方式瓦解、一家一户的个体经济崛起的时代。时代的变化给社会大众带来了福利的普遍增长,但是能凝聚全社会的新制度的产生和普及还需要时间。在这种新旧并存的过渡时期,社会充满了混乱,如何从混乱中走向拥有长久稳定秩序的和谐社会呢?当时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在思考,都从本阶级的立场出发提出如何走向未来和谐社会的主张,这样就产生了儒墨道法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尽管儒墨道法诸派在如何走向未来理想社会的主张上有很多不同,但至少有两点是共同的:第一,目标相同。未来理想的社会一定是社会成员上下左右之间相互信任,从而能够大大地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
第二,出发点相同。都认为追求富贵是人的天性,但又认为人追求富贵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社会资源是有限的,这样一定会出现社会成员之间争夺资源的冲突。
如何将这种冲突控制在社会能容忍的程度,避免天下大乱,走向天下大治呢?
儒家代表社会大变革中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承认人认识世界能力的巨大,主张通过教育的办法让人看到长远利益,用长远利益克服眼前利益的短视,从而克制自己过度追求财富的欲望。换言之,让人不要只想自己,还要想想他人,想想前后左右,毕竟只有让大家好起来,你才能好起来嘛!总之,儒家希望建立的社会秩序是柔韧的、而不是僵硬的,是人类发自内心愿意遵守的、而不是由外力强迫遵守的。
法家也代表社会大变革中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但站在现任官员的立场上,强调必须短时间内解决问题,迅速建立起社会秩序。既然要短时间内解决问题,那教育的作用就非常有限,只有依靠政府暴力的强制作用。再者,法家蔑视老百姓的智慧,强调老百姓的愚昧,认为老百姓只能看到眼前利益。既然老百姓没有能力看到长远利益,而教育又来不及,那就只得用暴力压制百姓过分的对利益贪求的欲望,法家之倾向于暴力的强制即从此而来。
道家代表社会不得志者的利益,尤其代表社会大变革中地位绝对下降的那部分人的利益。在道家看来,社会为什么会发生动乱?就是因为人过分贪婪的追求财富的欲望,如果大家都不追求财富,过一个最基本的满足温饱的生活,那人和人争夺资源的矛盾就得到缓解,还能发生你争我夺的现象?所以道家觉得在成人和孩子之间,孩子好!
因为孩子的欲望少;在人类的成年和童年之间,人类的童年好!因为那时科学技术水平低,能填饱肚子已不简单,怎能产生出过高的欲望?既然过高的欲望不会产生,自然不存在人和人之间争夺资源的矛盾,社会就走向太平了。
墨家代表社会大变革中最普通人的利益,他们欢呼社会大变革给人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忧虑社会的变化会把他们现有的生活给打破。总之,既欢呼变化,又担心变化。他们强调人要过一种最基本的满足生理水平的生活,反对统治者的大吃大喝和奢侈铺张,也反对小生产者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如此既开源又节流,老百姓的积累是不是就会多起来,社会成员之间争夺资源的矛盾是不是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缓和?
上述就是代表社会不同阶级的思想家们,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提出的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
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只是现在我们不叫阶级,而改叫阶层。一提起阶级,人们往往想到革命,其实这是对“阶级”的误解。马克思确实讲“阶级”观念,但“阶级”这一理论范畴不是马克思提出来的,而是马克思之前的社会科学家们提出来的。
社会总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人对同一个问题,包括对未来社会的看法肯定是不一样的,毕竟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不同阶级的人是什么关系?一方面是相互统一,相互依赖,谁也离不了谁;另一方面是相互对立,充满着争夺有限资源的冲突。应该说,在社会的大部分时间里,不同阶级的人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为主,换言之,“统一”的一面占上风。当然,这不排斥在某些时期和地点,“对立”的一面占上风。我的观点是:能不革命,尽量不革命,因为革命的代价太高;实在没办法不革命,那也只有坚决革命,以“斗争”求统一。
一个社会由不同阶层的人组成,一个社会要稳定,必须创造出一种为全社会普遍地接纳的文化,换言之,既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还能容纳被统治阶级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和谐。如果没有一种既能被统治阶级接受、又能为被统治阶级接受的意识形态,社会一定会发生相当的混乱。我们的社会由于价值观不统一,或者说正处在由不统一走向统一的时代,导致在许多问题上发生认识的分歧,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冲突。例如,在对待贫富问题的看法上,贫穷的人往往容易抱怨社会分配不公,富裕的人往往责备穷人无能,总之,你瞧不上我,我瞧不上你,这样社会怎会不发生尖锐的对立!应该说,当一个社会里的穷人普遍过不好时,富人肯定也过不好,因为穷人要革命,这是富人最害怕的,因此富人应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心,同情和帮助穷人。从企业角度来讲,上下不和的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老板经常责备下属无能,跟不上自己的思路;经理人呢,经常抱怨老板思路变化太快,把握不住;工人呢,则觉得老板和经理人极尽口舌之能,不干实事。上下如此相互抱怨,企业的管理成本怎能不提高,还怎么提高经营的效率?
总之,对同一个现象,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得出来的结论往往大相径庭。如果组织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不能寻找到共同点,一定会出现上下不合,左右推诿的现象。这就是我们研究儒墨道法的意义所在,从历史中寻求大智慧,来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企业管理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