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墨道法四派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呢?共同点是承认人追求富贵的合理性,但又认为在追求富贵的过程中,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会导致人和人之间发生冲突,从而有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出现。儒墨道法诸派都是从这点出发构建起各自的关于和谐社会如何实现的理论大厦的。
儒墨道法四派的不同点是什么呢?作为社会大变革中最大的受益者,儒法两派欢呼社会的进步带来的人性的普遍解放,但也看到了社会进步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无序现象。为解决这种无序的状态,儒家主张通过教育的方式以义制利,强调民众自我觉悟的力量。在儒家看来,人人都追求财富,如果大家明白过度地追求财富会导致与他人矛盾的激化,以致最后谁都得不到财富,就会自觉地抑制自己那过度贪求的欲望,在让自己好的同时也让别人好,这样大家皆大欢喜,从而个人利益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就能协调起来了。法家则主张以政府暴力强行抑制社会成员过分追求利益的倾向。和儒家一样,法家也承认人追求利益的合理性,承认社会成员过度地追求财富会激化矛盾,造成社会的不安定。但法家认为老百姓愚昧,只能看眼前利益,不会自觉地用长远利益克服眼前利益的短视,因而必须强化政府权威的力量,由政府来指导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换言之,在民间自觉和政府权威之间,法家更强调政府权威的力量。那么,政府用什么办法来指导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呢?无非两个办法,一是重“文”,即加强教育;二是重“武”,即严刑峻法。由于法家轻视民众的智慧,认为教育对老百姓不起作用,因此只有选择严刑峻法,这就是法家被人们称为“刻暴寡恩”的原因。
道家代表社会不得志者的利益,他们诅咒社会的发展、财富的重新分配给他们这些原既得利益者带来的痛苦,主张“废”掉科学技术,但科学技术是废不掉的,于是他们对社会失去信心,悲观厌世,主张退回到原始社会的状态,回到人类的幼年时期,认为那才是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在道家看来,社会为什么会混乱?老百姓过分追求财富的欲望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如果人人都不去追求财富,社会自然就不会混乱了。如何让人不去追求财富呢?办法就是打消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为此就要阻止科学技术的发展。
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新产品层出不穷,这本身就是诱发人们欲望产生的诱饵,那些有能力购买的还好办,那些没有能力购买,又抵受不住外界诱惑的怎么办?只好又偷又抢,这样一来,社会就会产生动乱。假若没有新产品出现,人们仍旧用着老产品,就不会有偷和抢的现象出现了。故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意思是说,外界诱惑太大,会让人迷失自己,因此人要学会抵制外界的诱惑,方法就是求实用而不是外观形状。
鉴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与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提高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阻挡科学技术前进的步伐,只有使人无知无欲,成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只知干活、不知索取的机器人。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又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由此理解,老子为什么喜欢人类的幼年时期—原始社会,为什么赞美儿童,因为人类的幼年时期和儿童的认识能力弱,不懂得外在的诱惑,自然也能拒绝外面的诱惑,心理不痛苦啊!
然而,人是有认识世界的能力的,随着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强,生存空间的扩大和生存能力的提高,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会逐步加深,改造世界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开发出来的新产品也会越来越多,这是没有办法阻止的。鉴于此,道家对社会失去信心,主张退回到原始社会状态,认为那才是人类最幸福的时代。
一般地,人类在极度悲伤、不得志的状态下,很容易产生出这样一种想法:智力健全的人还不如智力不健全的人。智力健全的人受到外界的诱惑大,容易产生出追求新生活的动力,而人类的资源、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这一美好目标是不容易实现的,一旦实现不了,人就容易陷入悲伤之中。那些脑袋不健全的人,由于分不太清好与坏,不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自然也就产生不了追求的动力,因而也就无所谓痛苦。因此,美国有一部风靡一时的电影叫《阿甘正传》,讲的就是一个智力不健全的人,由于不容易受到外在诱惑,专心致志地做事,结果反而走向成功。鲁迅先生也有类似说法,认为世界是由那些一味干事、不知享受的傻子创造的,不然中国人为什么有种说法叫“大智若愚”呢!中国人将那种“丢西瓜捡芝麻”的人贬之为小聪明,将那种“丢芝麻捡西瓜”的人褒之为大聪明,意思是说,大聪明的人是外在看不出来的,那些仅凭外在就能看出聪明的人不是大聪明,只能算是小聪明。
人类在悲伤、不得志的状态下,很容易产生的另外一种想法是:到大森林去吧,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吧,那里只有自己一个人,再也不会为权利、义务、责任,还有那可恶的勾心斗角而烦心了。然而,带着这种想法隐居的人过不了两天就受不了了,还要回来。为什么?做隐士多苦啊!由于不为社会效力,没有俸禄,没得吃没得喝,病了都无处医治,没有相当毅力的人哪能吃得下这种苦?电影《甲方乙方》就反映了这种情况!鉴于此,古往今来的隐士中甚少有真隐士,即坚决避世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假隐士,即暂时隐居,待疗治好受伤的心灵后,再擦干血迹重新出山。其实,假隐士并没有什么不好,“隐”和“进”是一对矛盾,有隐士就有进士,有进士必有隐士,而矛盾是相互转化的。“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隐两天,疗伤一下受伤的心灵,养好了再更好地进,这就是“以退为进”。“进”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隐”:或者有更高的退休金,或者扬名后世,永垂千古。
人类在极度悲伤、对人间失去信心的情况下,甚至还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活着不如死了好。对于人们的这种心态,庄子用华丽的辞藻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他说,“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意思是说,人生是如此的渺茫和痛苦,还是死了好啊,一了百了。他甚至借一个骷髅的嘴巴说话:“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意思是说,人死了后,再也用不着一年到头担心哪里出错,违背岗位职责了,这是做君王的都没有的快乐啊!
总之,道家将不得志者的心态,将人在不如意时候的心态表达得淋漓尽致。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的限制,人的很多欲望满足不了,因此人有很多时候是不如意的,正如大文学家苏轼所说,人生不如意处十之八九,如意处十之一二。佛教说“人生是苦”,指的正是这种欲望实现不了的痛苦。但人生就是这样,剩下的就看你怎么对待它了:跟比自己强的人比,越比越灰心;在这个时候,要跟不如自己的人比,给自己活下去的勇气。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讲,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遭罪。很深刻,很有道理啊!克服困难的漫长过程不就是痛苦吗,但一旦克服困难,迎来那丰硕的胜利果实,那又是多么大的幸福!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古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尽管这种幸福感持续不了几天,人们又要迎着新的目标,准备新一轮的遭罪,但这是上天规定的人的命运,人只能去迎接这种命运的挑战。
墨家站在小生产者、基层员工的立场上,感叹、赞颂社会的大变革给他们带来的改善命运的机会,试想,如果没有社会的大变革,他们能崛起吗?能挣这么些钱吗?但是他们也恐惧社会的进一步变化,如战争、君主的奢侈等会毁掉他们现存的一切,毕竟小生产者的规模小,经受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基于此,他们主张维持从上到下,都要过一个最基本的满足生理享受的生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人和资源的矛盾,因此他们对社会充满信心,积极入世。以现在的蓝领工人来说吧,他们干好了有可能会上去,当个主任、班组长之类的,干不好则会下去、下岗等。因此,他们欢呼社会的变化,认为社会的变化是进步的、是好的,但是又担心自己在竞争中被淘汰下去,因此愿意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毕竟他们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一个群体。
当然,儒、墨、道、法诸派充满信心的程度不一样。儒和法的信心最足,墨家在充满信心中还有一丝的担心,道家则对社会几乎失去信心,原因是他们是社会大变革的受害者,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倒下,又无能力回升的一批人,这批人是什么心理呢?第一是不愿见人,隐士嘛,自然不愿意见人了;第二是诅咒社会的变化,有一种仇视社会的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