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法家代表社会大变革中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所谓新兴地主阶级,换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老板、白领阶级,这些人是社会大变革中最大的受益者,他们欢呼社会的变化,认为变革中的问题要用进一步的变革来解决,要求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主动变革生产关系,以便重新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已有的胜利成果。所不同的是,儒家在制度和文化中更强调教化的作用,更看重长远利益。法家在制度和文化中则更强调制度的作用,更偏重眼前利益。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为什么在制度和文化中,儒家更强调文化的作用,而法家更强调制度的作用呢?
制度是约束人的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它由广义的制度和狭义的制度两部分构成。换用企业的话来讲,广义的制度指的是企业文化,狭义的制度指的是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是通过指导员工的思想,间接规范其行为的;规章制度是通过给予员工的一系列强制性的规定,直接规范其行为的。企业文化是管长远的,规章制度是管眼前的。
企业文化解决的是该干、不该干的问题,规章制度解决的是能干、不能干的问题。该干不该干的事情弹性大,一旦发生了不该干的事怎么办?说服教育;能干不能干的事情弹性小,一旦发生了不允许干的事怎么办?严厉处置。
儒家认为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能用长远利益克服眼前利益的短视,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就能得到相当的缓解。基于这一认识,儒家非常重视教育,力图让人们看到长远利益,然后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个慢功夫,因此儒家强调什么呢?
“欲速则不达”,要求统治者在忍耐中,积极创造条件逐渐提高民众的觉悟。法家呢,蔑视群众的智慧,认为老百姓愚昧,只能看到眼前利益,这样就无法自觉地克制过分的对利益的贪求,就会激化人和人争夺资源的矛盾。当民间出现了干不了、干不好的事情,欲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只能依靠政府精英的强力控制。俗话说,“治乱世用重典”,处理问题的时间越短,就越倾向于使用暴力解决问题,法家所以竭力强调暴力的作用就由此而来。另外,官员本身就拥有民众无法分享的暴力武器,如惩罚等。晚清洋务巨头李鸿章说过这么一句话,“利器在手,杀心自起”,官员所控资源的独特性也使其倾向于使用暴力。
一般来说,法家更适合创业,儒家更适合守成。为什么法家更适合创业呢?创业时期,企业所控资源有限,必须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投向某一个特定的目标,这与法家强调集权,以便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的思想很相近。为什么儒家更适合守成呢?企业创业阶段结束,进入守成时期,这一时期由于企业规模扩大,不独投资风险增加,管理成本也大大增加。如何降低决策风险、减少管理成本呢?惟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变群众的智慧为领导的智慧,变领导的危机意识为员工的危机意识,这样才能同心同德,才能将经营风险尽可能地降低,才能将大组织的规模经济优势发挥出来。
儒法两派的共同点是什么呢?都承认人追求财富的欲望是合理的,主张顺应这种欲望,通过让人高兴来达到和谐社会的实现。两者都强调制度的作用,都主张建立一个有效率的社会制度,主张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但是,任何制度都是民主和权威关系的相互制衡,没有权威,无法干工作;没有民主,权威又会滥用民众的信任犯错误,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利益。以今天股份公司的三权分立制度而言,总经理支配着企业、运作着企业,威权不可谓不重。但是由于担心总经理滥用股东的信任犯错误,所以要对他加以制约,谁来制约呢?一是监事会,监事会更多的是事后监督,即犯了错误怎么办。另一个是董事会,董事会更多的是事前防范,即万一犯了错误怎么办,从而约束经理人可能的犯错误倾向并弥补其能力的不足。
在建立有效率的社会制度方面,儒家更偏重民主的作用,强调老百姓对官员的制约。在儒家看来,没有政府是万万不成的。但是有了政府也不是万万就能的。历史的经验证明,由于政府官员拥有其他社会成员无法拥有的暴力武器,易倾向于使用暴力解决问题,从而激化跟民众的矛盾,导致天下大乱,因此必须加以特别的约束。
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的说法,政府是一个社会惟一的、合法的暴力组织,拥有其他社会组织无法合法拥有的暴力武器,如监狱、警察、军队等,主要解决老百姓办不了、办不好的问题。尽管政府暴力这个特征来自于老百姓工作、生活中的需要,但一旦实施起来又很容易伤害百姓,从而激化跟老百姓的冲突。换言之,政府没有暴力不行,有了暴力又很麻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官员素质,使他们学会用教育的办法,用和平协商的形式来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使用暴力的武器,就成为政府管理中着重思考的问题。另外,官员也有经受不住外在的诱惑犯错误的时候,而且在解决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政府扮演的最后裁决者的角色又会使他成为“糖衣炮弹”的首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成功地规范官员的行为,使其真正成为社会的公仆,就成了政府管理中另一必须解决的问题。
道家代表社会大变革中的没落阶级的利益,即社会地位绝对下降,短期内无法回升的阶级的利益,换言之,就是代表不得志者的利益。
试问,哪个社会没有不得志者?哪个组织没有不得志分子?哪个人没有不得志的时候?人在不得志的的情况下很容易犯什么错误?因此,道家的智慧,无论何时,都有其借鉴意义,在今天也不例外。
老子呢,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代表没落阶级的利益的。
他们在社会大变革中从高处重重地摔下来,尽管心里很不好受,但还不想死去,因此就走向避世,不愿意见人的道路,因此道家有一种游戏人生、玩世不恭的色彩。我们知道,人追求富贵,讨厌贫贱,在得到富贵和失去富贵之间,人失去富贵的不平衡感会更强。谁愿意从高处被重重地摔下来呢?那真是一种无以名状的、撕心裂肺般的痛苦。对于这种痛苦,想一想那些中途被劝退或开除的大学生,想一想那些正处于事业顶端,忽然被查出有不治之症的学者、老总,你就能品尝出这杯苦酒的味道了。怎么疗治人们这颗受伤的心灵,使其有动力活下去呢?那只有重新寻找比较的参照物。前面讲过,人追求富贵,讨厌贫贱。根据富贵的表现形式,可以把富贵分成绝对富贵和相对富贵两类。所谓绝对富贵,指的是生活水平或生活质量与过去相比较的绝对提高程度。例如,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这就是绝对富贵。所谓相对富贵,指的是生活水平或生活质量与他人相比较的提高程度。例如,尽管改革开放后许多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提高的程度不一,于是“红眼病”、“仇富”等现象就出现了。简言之,绝对富贵主要指跟自己的过去比,相对富贵主要指跟周围的人比。
当一个人英姿勃发,对未来充满信心时,往往爱跟比自己强的人比,越比越能发现别人的优点,越比越能找出自己的差距,于是前进方向找到了,前进动力更强了。儒家、法家、墨家所代表的阶级是社会大变革中的受益者,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于是专门跟比自己强的英雄豪杰比,专门跟历史上的仁人志士比,目的是树立远大奋斗目标,鞭策自己努力向前。但道家呢,代表的是社会大变革中地位绝对下降的阶级的利益,他们对未来失去信心,如果跟比自己强的人比,那只能是越比越灰心,越比越无地自容,越比越无法活下去。因此,要鼓励自己活下去,只能跟不如自己的人比,就算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那就跟动物比,跟大自然的花草比,总比它们强些,这样一来,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气了。我曾去山西乔家大院参观,看到过这么几句话,很有意思的。原话是这样讲的:别人坐轿我骑马,别人骑马我骑驴,回过头去看一看,后面还有个推车汉。这样一想,心理是不是就平衡了,从而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呀,要不然还怎么活得下去?这就是道家思想的主旋律。道家为什么在阴阳矛盾范畴中偏重阴、柔、后、静、退、处下、谦卑等,就是因为他们是社会大变革中利益的绝对受损者,怎么平衡这颗忿忿不平、波澜起伏的心,只能跟不如自己的事物比。老子为什么反复讲要以大自然为师?原因也在这里。跟不如自己的人比,跟大自然中的花草动物比,才能自我感觉良好。另外,看到大自然中事物的美好,心中才能高兴,才能留恋这个美好的世界,才愿意坚强地活下去。
总之,现实生活中的人既要跟比自己强的人比,这样才能看到差距,才会昂然进取;同时还要学会跟不如自己的人,甚至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相比,这样才能抚慰那颗昂然进取中受伤的心灵,才能给自己以活下去的勇气。换言之,现实生活中的人既要有强烈的进取心,还要有适度的阿Q精神。因为,资源的有限性和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人在前进过程中经常充满挫折感、失败感、无力感,如果没有一点阿Q精神,如何调节?当然,仅有阿Q精神,没有进取心也不行,这样的人生太消极了,这正是道家思想的局限,是我们竭力要避免的。在进取心和阿Q精神之间,进取心是第一位的,阿Q精神是第二位的,这是要特别指出和强调的。
试想,哪个社会、哪个组织没有不得志的人,哪个人没有不得志的时候?这也符合辩证法的原则,有高潮就有低潮嘛,哪能只有高潮没有低潮,这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从这个角度来讲,道家思想有普遍的应用价值,作为社会中的人,不仅要学会进,还要学会退,有时退比进更重要,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墨家代表大变革中生产者的利益,也就是普通劳工阶级的利益,换用企业的语言来讲,就是蓝领工人的利益。蓝领工人在想什么?蓝领工人思想中哪些地方是合理的?哪些地方是不合理的?怎么教育、引导他克服弱点,向更光明的未来前进?毕竟老百姓是有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是有判断力、能够进行自由选择的,一旦上面的说教不符合他的意志,他是决不会遵守的。
有的同志讲,社会上假冒伪劣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大开杀戒,狠杀他一批,就不信这股歪风刹不住。我对这些同志讲,你就是杀十批,这股风照样刹不住,到最后,逼急了的百姓有可能把你给杀了。老子早就讲了,“民不畏为死,奈何以死惧之”。意思是说,老百姓连死都不怕,还老用死去吓唬他,这能行吗?大家可能会问,天底下难道还有不怕死的人不成?应该说,人追求富贵,富贵的载体是生命,生命都没有了,哪里还有富贵?从这个角度上讲,人是怕死的,谁都想活着,不愿意死去。但是,“怕”和“不怕”是一对矛盾范畴,“怕”
到极点就是“不怕”,就是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就是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秦始皇的暴力够厉害的吧?用了两三百年的时间好不容易统一了天下,由于仍然沿用原来的政策,没有与时俱进,结果短短的十几年间,国家灭亡了。被谁灭亡的?被手无寸铁、活不下去的农民推翻的。当老百姓活不下去,赴汤蹈火,宁愿与统治者同归于尽的时候,你有什么办法来阻止他?
不要蔑视民众的意志,这是我对企业领导者反复强调的话题。做管理的人很容易蔑视民众的意志,很容易挥起暴力的屠刀。须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现在一些地方出现把员工逼急了,员工一把火把工厂给烧了的现象。这些员工做得确实有欠考虑,但他的水平就是如此,做领导的要用他的水平来看待他,而不是用你的水平来看待他,应该用你的水平来教育他、引导他,是不是?归根到底,还是一句话,“天下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领导”,这话讲得不很全面,但还是有相当的道理的。毕竟员工交到你的手上,就由你来支配他、教育他、引导他,至于引导得好坏,那就只有看你领导的水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