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儒墨道法与企业经营全文阅读 > 第19章 为什么儒家能成为

第19章 为什么儒家能成为


  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集中而系统,被誉为集大成者,原因是什么呢?其思想适应了社会和民众,既能够为被统治阶级所接受,也能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因此经过几百年的社会实践的考验,到汉武帝时,遂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统一的意识形态。有人会问,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奠定儒家在中国崇高的、独一无二的社会地位的。这话说得不完全正确,儒家崇高的社会地位的形成,确实与汉武帝有关,但那是中华民族经过数百年的社会实践有意识地选择出来的,只不过借助汉武帝的口表达出来而已。试想,如果孔子的思想不能适应社会的普遍意志,即使汉武帝把它扶上去了也要掉下来,法家不就是被秦始皇扶上去最后又掉下来了吗?黄老之学在汉初被确定为国家意识形态,最后不是也被中途换下来了吗?如果说儒家思想能反映社会的普遍意志,即使没有汉武帝把它扶上台,也会由别的皇帝把民众的这一意志发布出来,只不过时间早晚而已。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前进的根本动力,不要蔑视老百姓的智慧,须知,群众的眼睛是最亮的。

  下面我们讲一个小故事,希望通过它来感受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儒家而抛弃了法家。山东有个文登县,现在叫文登市了,该地经济发达,是中国百强市。文登那个地方有座山,叫文山。为什么叫文山呢?就是文人登过的山的意思。为什么这个地方叫文登呢?意思是说,文人登山的地方。文登和文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与秦始皇东巡有关。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到东方新占领区巡视,目的是安抚民众,巩固统治。另外,还有渴望长命百岁,希望到海上寻找长生不老药之意。

  当时社会的交通很不发达,到一个地方往往待比较长的时间,秦始皇在文登待的时间肯定不会短。有一天,他出外巡视,结果发现一个老人背着一麻袋“树皮”回家。“树皮”是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书籍。由于经济还不发达,只有达官贵人才用竹简记录文字,一般老百姓则只能在树皮上写字,因此所谓老人背了一麻袋“树皮”,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老人背了一麻袋书的意思。秦始皇心生奇怪,当时是秋收时间,庄稼都收割了,正忙着往家里搬庄稼呢,这老人怎么不背庄稼却背着一麻袋书回家呢?书能当饭吃、当衣穿吗?秦始皇将这个疑问对老人讲了后,老人是这么回答的:陛下,书是不能当衣穿、当饭吃,但是饭可以一日不吃,礼仪却不能一日不讲。为什么呢?秦始皇不解地问道。老人回答说,陛下,和平年代到了,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保证,家中人口繁衍多了,协调成本、管理成本也就相应提高了,妯娌之间、婆媳之间、兄弟之间矛盾成堆,你不让他明白各自的岗位职责是什么,不让他明白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家庭就要乱作一团,家庭一旦不和,那还有什么战斗力?怎么能齐心协力搞建设?

  我们知道,家庭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类似于今天的企业,是社会的微观生产基础。孔子的学说就是强调岗位职责的,即讲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讲怎样做父亲,怎样做儿子,怎样做嫂子,怎样做弟媳等,总之,讲每一个岗位上的人怎样尽到社会责任,怎样处理和周围的矛盾冲突。这样一来,由于每个人都懂得节制过分的对利益的探求,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就减少到相当的程度,天下就逐步走向太平了。秦始皇听了以后感叹再三,认为老人讲得很有道理,并看到了自己的政策存在的问题,即继续用战争年代那一套急风暴雨的做法,而这一套随着和平年代的到来已经不适用了。须知,战争年代的人主要追求人的生命安全和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所有这一切,随着和平年代的到来全都解决了,人们于是开始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生活,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沿用原来的政策当然就有问题了。秦始皇于是召集当地的知识分子开会,既然开会当然就要找一个有明显标志的地方,这就是后来被称为文山的这个地方,当时这座山还没有名字,是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活动才命名为文山的,这个地方呢也就被称为文登。但是,政策的转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尽管秦始皇需要文人的支持,文人们也愿意投入到统一国家的建设中去,但两者在认识上的巨大差距(一个倾向于德治,一个倾向于刑治)导致双方联合的决裂,几年后就发生了“焚书坑儒”事件。在这种情况下,秦王朝的政策自然没法改变,而这个政策又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民众的意志,结果没几年农民起义就爆发了,秦王朝也在巨大的群众运动中,在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中被推翻了。这在相当程度上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得到社会的普遍接受。

  儒家主张人穷的时候有穷的活法,富的时候有富的活法,主张过一个与自己的身分、地位相适应的生活,这和今天党中央提倡的与时俱进不谋而合吧!不要觉得与时俱进是今天才有的思想,“四书五经”

  里早就有了。在儒家看来,富人像穷人一样生活会被人瞧不上,而穷人像富人一样生活肯定穷得更快,人应该过一个与自己的身份、地位、财富相适应的生活吧!

  为什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能够为社会普遍接受,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社会成熟的统治思想萌芽在春秋,成长于战国、秦,于西汉中叶最终形成,之后只是在此基础上的微调,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所以,若要感受中国的思想、文化,只需到春秋战国的儒墨道法等学派中寻找即可,此后只是这个思想、文化的延续,没有多少新的突破和创新。为什么呢?社会生活没有太大变化,该总结的都总结出来了。

  比如说对外跟少数民族的矛盾,对内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基本都暴露出来了,暴露了自然就要设法解决,既然前面都解决得差不多了,后面只是执行就可以了。所以清代的大学者纪晓岚一辈子述而不作,意思是只编书,不写书,为什么呢?他说,我要讲的前人都讲了,比我讲得还好,我没讲的人家也已经讲好了,还需要我讲什么?因此他的任务就是把前人讲的各方面的东西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这就是《四库全书》的编撰。他这一辈子只写了一本读书笔记式的册子,叫《阅微草堂笔记》。

  应该说,现在在一些问题上还真没有春秋战国时候讲得好,为什么呢?现在的社会没有过去那么复杂。尽管目前不少老板对员工不满意,员工呢,对老板也不满意,但远没有到达动刀动枪、大动干戈的地步。春秋战国时期呢?则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互相残杀,当时诸侯各国亲族内部互相攻杀,子弑父、弟弑兄的事层出不穷。用孔子的话讲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总之,社会乱到了极点。

  而社会矛盾越突出,社会越混乱,对知识分子理论创新的要求就越高,自然就越能创造出新的理论。

  现在的一些学者,在学术知识的继承方面可能超过了前人,但在思想的深刻性、完整性方面还没有全面超过孔孟老庄的。毕竟,当前理论创新的社会实践土壤远没有春秋战国那样肥沃,毕竟现在还没到过去那种动枪动刀的地步,孔孟老庄就是在那种情况下研究人性最黑暗能到什么状态,最好能到什么状态的。应该说,现在人性的黑暗远不及过去那样暴露,怎么能在人性的黑暗远未暴露的基础上总结出更深刻的理论呢?这也是讲传统文化要先从儒墨道法讲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