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夫子为何一生从事教育?
孔丘(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夫子一生致力于教育,旨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管理者,以打破过去那种按血统、出身而不是品德、才能选拔官员的世卿世禄制度。套用今天的学制,孔子好比是MBA大学的校长,子路、冉求、颜回等就是孔子培养出来的职业官僚或职业经理人。
作为当时著名的国际大学者,跟随孔子学习的人很多,《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仲尼弟子三千,贤能者七十二”。这里有一个问题,孔夫子为什么将办学作为终生的职业呢?这是因为当时社会大变革,出现了高贵者掉下来、卑贱者升上去的乾坤颠倒的社会局面,这就提出了为重建社会秩序而制定新制度的问题,而要制定社会所需要的新制度就必须有熟悉历史文化传统、明白时代发展方向的高素质的官员。旧贵族已经腐败了,他们不学无术,丧失了制定新制度的能力;新崛起的社会势力呢,他们有制定新制度的强烈愿望,但缺乏历史文化传承,没有制定、贯彻新制度的能力。孔夫子办学,就是顺应时代发展方向,让自己的学生—未来社会的领导者,明白千百年来的制度变迁及其条件,顺应时代发展方向,为制定社会所需要的新制度培养人才,积累力量。
有一种说法,认为孔夫子是落后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一个代表旧的、落后阶级的利益,坚决反对新兴势力成长的的思想家,竟能被后者奉为最能反映其利益的思想导师,这在逻辑上是解释不通的。在我看来,孔夫子一生的所作所为,包括大量培养学生,都是顺应时代趋势,迎接时代挑战,打破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的。
在孔夫子之前,什么人被称为君子?贵族。孔夫子把它改变了,认为只有那些品德好、有学问、有修养、有能力,能给百姓带来利益的人才叫君子。按照孔子为君子重新下的定义,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君子的条件不是血统和出身,而是品德、学问和能力。孔夫子之所以倾心办学,就是按照这个标准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大量君子—未来社会的领导人啊!
著名经济学家赵靖教授在1995年北大经济学院举办的欢迎博士生入学的座谈会上指出,“仲尼弟子三千,贤能者七十二”,用今天的话讲好比是培养了三千个本科生,七十二个硕士生,最好的十几个人差不多相当于博士生了。孔夫子确实伟大,别的不论,只说他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十四年,这一路上吃喝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只这一点,目前的老师有哪个敢说能做到像孔夫子这样的。开门办学当然好,“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有条件的同学个个都应该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但这需要大量金钱啊!别人不敢做的事,孔夫子为什么敢?他的社会影响大,曾经做过鲁国的司法部长、代理宰相,是国际知名政治家,再加上国际大学者的名声,走到哪里往往少不了有人提供赞助。此外,孔夫子还有一个善于经商的学生—子贡,子贡是当时数得着的大商人,对孔夫子的办学提供了大量赞助。由于财政支持没有问题,孔夫子才得以周游列国十四年,用现在的话讲叫全世界周游。在某种程度上,孔夫子办的是国际流动大学,他走到哪里,学校就开在哪里,就在哪里招收学生,自然新思想的火花也就传播到哪里,因之孔夫子的学校开放性很强。
二、为什么历史最终选择了儒家?
这是因为儒家重长远利益,站得高,看得远,能用长远利益克服眼前利益的短视,尤其适合和平年代,适用于组织规模扩大、组织成员人数增多的时期。儒家重视权威,但又强调权威必须受到民众的制约,这就是中庸之道原则在制度建设上的运用:既发扬制度带来的好处,又避免制度带来的坏处。毕竟,没有制约的权力要走向腐败。
儒家强调传统和现代的协调,认为传统是我们做工作的出发点,现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儒家认为现代是第一位的,传统要服从于现代,但现代也要在承认传统的基础上向前奋斗,应不断地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点,这样才能既保持前进的方向,又维持社会的安定。邓小平改革的指导方针是什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不是传统和现代的协调?坚持改革开放是属于“现代”的范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属于“传统”的范畴,评价二者结合得好坏就要看经济建设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坚持改革开放是前进的方向,改革开放一旦引发社会矛盾,就用传统这个最能凝聚人心的力量来化解矛盾,以保持社会最低限度的稳定。待社会基本稳定后,再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一旦又引发矛盾,再用传统这个最能凝聚人心的力量来化解矛盾??就这样,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改革开放,随着量变到质变的相互转化,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们党还讲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吗?不讲了,已经被“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两个务必”取代了。为什么?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的观念越来越解放,已经完全适应了新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两个务必”又成了新的传统,成为人们前进道路上化解新矛盾的社会力量。
三、各国为什么普遍不用孔子?
既然孔子这么伟大,为什么各国普遍不用他?这里面有三个原因:一是孔夫子自身的原因。孔子是做过宰相、当过总经理的人,到哪里都要做宰相、总经理,而且对国君、董事长的要求也很高,换言之,孔子要价很高。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官就不那么容易。《论语·子罕》记载,子贡问孔子:“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这里有一个问题,孔夫子为什么敢如此端着架子,始终不“降价”
销售自己呢?孔夫子是国际大学者,名声很大,不做官也能活得不错,为什么不好好选择选择,急于“降价”销售自己呢?
二是对孔子主张的不同看法。孔子到了齐国,齐国国王看好他,想让他做宰相、总经理,但被晏婴阻挡了。晏婴的理由是:“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孔子遂行,反乎鲁。
晏婴的理由很简单,孔子的主张可操作性不强,很烦琐。孔子强调中庸之道,主张分层次管理,这本身就意味着烦琐,意味着对官员的要求提高,这和齐国要求简练、重实效的文化传统是有冲突的。于是,齐王听了晏婴的劝谏后,就再也不提用孔子的事了。
三是别人的猜忌。孔子到了楚国,楚昭王看好他,想让他做宰相、总经理,这回又被楚令尹子西劝挡了。子西曰:“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昭王曰:“无有。”“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
“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
曰:“无有。”“且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王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楚昭王乃止。意思是说,陛下,你的水平比孔子如何?楚王说,我不如孔子。那么你的大臣比孔子的学生如何?楚王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也不如孔子的学生。这个大臣接着说道,你不如孔子,你的大臣也不如孔子的学生,你就不怕孔子将来会篡位夺权,使江山变色吗?楚昭王听了后,感到有道理,从此不再提用孔子的事。
总之,孔子的名声很大,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就其能得到各国的礼遇来讲,这是好事;就其遭到各国权贵普遍的猜忌来说,又是坏事。
孔子到别的国家做宰相、做总经理,用今天的话讲算是空降兵,这不能不在相当程度上触犯元老的利益,因此各国权贵对他普遍的排斥是可以理解的。孔子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志在改造天下,建立类似于西周盛世那样的新社会。他和以他为首的三千学生组成了一个党派,姑且叫儒党吧,孔子就是儒党的党魁,三千学生就是党员。党员还分普通党员、一般干部党员和高级干部党员。七十二贤人就是干部党员,孔子特别赏识的十几个人就是高级干部党员。当然,儒党内部也有思想认识不一致的地方,好在党魁孔子有文化,有威望,能运用中庸之道原则对组织进行分层次管理,因此得到大家普遍的服从。孔子去世后,儒党内部再也选不出孔子这么一个伟大的领袖,最初大家还集体活动,因怀念老师,选择模样和孔子差不多的有若做党魁,但有若的思想水平、驾驭矛盾双方冲突的本领实在不能和孔子相比。因此七十二子决定各自活动,他们散之四方,传播孔子学说,或做官,或从教,在坚持儒党基本主张“尊王攘夷,克己复礼”的基础上,保持必要的形式上的统一。《论语》就是儒家后学集体编撰的一本传播孔子思想的教科书。
四、孔子为什么很欣赏颜回?
这是因为颜回是职业经理人的好榜样。要当好一个职业经理人,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品德好。颜回的品德好在什么地方?只要当官,该我拿的俸禄一分都不能少;一旦跟上司思想、政见不合,我也不难为自己,当退则退。一般人通常的做法是:尽管对上司严重不满,对老板严重不满,但还照旧干下去,只是心态发生变化,倾向于利用职权犯错误。
颜回克服了一般人通常有的这个弱点,而是合得来则干,合不来则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