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律师为例,当律师的人最容易犯什么错误?当律师就要打官司,打官司就说明矛盾双方已从非对立性矛盾转化成为对立性矛盾。对于对立性矛盾,用和平的办法无法解决,只能选择暴力来解决,这就是生活中常说的“经官”解决,“经官”本身就意味着要用暴力的办法来解决。做律师的人一旦把这套原则运用到家庭生活中来,往往闹得家庭不和。为什么呢?家庭本来是讲非对立性矛盾的地方,要用人民内部矛盾的办法来解决,你非要用对立性矛盾的办法来解决,当然要闹得人仰马翻了。北京某高校有一位老师,他的太太是律师,打官司屡战屡胜,跟婆婆吵架也是永远占上风,本来婆婆是有理的,但转瞬间理就被她占去了。做律师的往往有个习惯性的思维,就是故意挑衅别人,引别人发火,别人一旦发火,脑袋不听使唤,很容易说错话乃至做出错误的决策,这时他就趁机反击,打得别人无还手之力,只好认输。做律师这个职业本来解决的就是对立性矛盾的问题,既是对立性矛盾,那当然就要在遵循规则的前提下,无所不用其极,用夸大一点的词汇讲,就是将白的说成黑的,黑的说成白的。
可是你用这个办法解决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那当然就不灵了。
人在社会上往往承担多个角色,在工作岗位上你该怎么做?回到家中的岗位上又该怎么做?在领导的岗位上该怎么做,在部下的岗位上又该怎么做?管子讲的领导的职能是“分”,作为社会生活中承担不同角色的人,你要考虑怎么承担起不同角色对你的要求!
五、孔子是不是有愚民思想?
提起孔子,人们脑海中马上就能出现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的形象。既是教育家,自然主张启蒙民众,让民众觉悟,但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怎么理解呢?近代有些人之所以认为孔子“主愚民便专制”,就是由这句话而来的。
“由”有引导人去做某件事之意。《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周易》也说,“百姓日用而不知。”
换言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普通民众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者,知识阶层也。由于民性皆善,故可使由,可以通过让其看到长远利益,而引导他走上光明、健康之路。由于社会分工的原因,普通民众没有精力,也没有必要像知识阶层那样了解那么多的精神产品,即使是知识阶层,也只是了解自己的那个领域,对别的领域也不甚了了。试想,如果社会的事情都由每个人亲自去研究,那就等于取消分工,社会就没有办法进步。分工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社会成员所生产产品的相互交换,来满足个人的需要,来推进社会的进步。民众可能自己琢磨不出方案,但你一旦告诉他,他就能加以判断。
生活中有一句话,叫做“不会做菜,难道还不会品尝吗?”讲的就是民众有判断力,有选择力。
把这句话的道理运用到企业经营中去,就要求我们,一方面相信群众的创造力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用群众能够明白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其讲解道理,以便他们能理解。这当中,就有哪些讲、哪些不讲,哪些先讲,哪些后讲的问题,因此,这不是愚民,而是领导群众的艺术。
试想,我们现在下达文件时,不是还有一条规定,只能下达到某级,概不外传吗?这是什么原因?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同样一个内容,你如果直接传达下去,有的人能理解,有的人可能就会产生误解。比如,万宝路公司曾经直接把美国的西部牛仔骑在马上抽香烟的广告引到香港,结果销量反而下降。为什么同一个广告,在美国效果很好,在香港效果就不好呢?这是因为,与西方社会崇尚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不同,东方社会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重视权威的作用。试想,名人都说这个产品好,都在用这个产品,还会有问题吗?毕竟名人犯错误的代价高。从这个角度来讲,牛仔抽的烟,打工仔抽的烟会是好烟吗?这就是万宝路广告为什么在美国做得好,在香港却遭遇滑铁卢的原因。搞明白其中的缘由后,美国人重新设计广告,画面上展现的是一个牧场主抽着香烟,带着牧童在巡视自己的牧场。这个广告迎合了东方人的偏好,一炮打响,万宝路就是这么打开香港市场的。大家看,你不通过合适的形式,能让民众认识到你的价值吗?因此,“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讲的不是愚民,而是说服民众、领导民众的艺术。
六、孔子如何看待“直”的品德?
孔子常讲“直”。他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意思就是说,以自己为主,凭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什么就是什么,有什么就说什么,这是人的本性,生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以别人为主,不是这个样子,这就是“罔”。
“罔”以讨人喜欢为主,似乎可以避免祸害,其实那也是“幸而免”。
《论语》还记载了两个例子,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例子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一个人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这是坏事。
他的儿子不愿意他父亲所做的坏事张扬出去,这是他的真情实感。可是叶公所说的那个人,反而出来证明他的父亲做了坏事,这就不是他的真情实感了。所以,看起来似乎是“直”,其实这并不是“直”,而是“罔”。
又一个例子是:“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别人向微生高借东西,如果微生高没有这种东西,他本来可以把真实的情况告诉他,是没有就说没有,这是“直”。不告诉他这种真实情况,而到邻居家里转借,好像自己是有这种东西。这就是弄虚作假,似乎是“直”,而实际上是“罔”。
孔子认为“直”就是凭着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是他认为“直”的标准,也是“仁”的基础。
孔子认为,人的言论行事都必须是其真性情的真的流露,否则就是虚伪。
他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意思是说,善于取媚于人的人,专以讨别人的喜欢为事,这种人的表现,必定是造作的,虚伪的,没有真情实感。至于“匿怨而友其人”的人就是两面派,那就更是虚伪的了。所以,孔子认为这些人都是可耻的人,这样的人是决不能成为仁人的,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仁”的品质的基础,失去了“为仁”所必有的素质。
孔子还认为,透过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判断他的品德的好坏。他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是“仁”
是人的真性情的流露。这些流露在有些时候可能失于偏激。例如,性情刚直的人,有的时候,可能刚直过火而失于偏激。过火就是错误,但是这种错误也是从这个人的真性情流露出来的。所以说,近乎“仁”。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好恶,都有他所喜欢的人,也都有他所厌恶的人。为什么只有仁人能好人、能恶人呢?因为一般人的好恶未必是他的真性情的流露,只有仁人的好恶才是他的真性情的流露。所以他的好是真好,他的恶是真恶,他所喜欢的人是他真喜欢的人,他所厌恶的人是他真厌恶的人。
孔子认为人必须有真性情、真情实感,然后才可以有“仁”的品质,但是,真性情,真情实感还不全是“仁”,它是“为仁”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其充分条件。因为真性情、真情实感可能失之偏激,所以必须对真性情、真情实感有所加工。好像一块美玉,它的质地是美的,但是还必须对它进行琢磨,才可以成为一件完全的器物。这就是加工。用黑格尔的话说,好的素质是自然礼物,加工是人的艺术。对于人而言,他的真性情、真情实感,是自然的礼物;加工是社会对于他的琢磨,加工的目的是使个人与社会相适应,不相矛盾,而相协和。
琢磨的方法就是学“礼”。
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又说:“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这都是说明“学礼”的重要性的。
结语
关于孔子,我们谈的够多的。所以要花这么大的精力讲孔子,那是因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引起争议最多的人,孔子讲明白了,其他的思想家就容易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