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管理思想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一字子车,邹(今山东邹县)人。孟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他的先世是鲁国公族孟孙氏。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和刘向的《列女传》均载有孟母“三迁”和“断织”的故事,说明在孟子少年时代,其家庭已经失去了贵族地位,但他却受到传统贵族子弟所必要的严格家庭教育。孟子早年“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是孔丘的孙子,曾参的学生,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使孟子能够系统地接受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的思想理论,并成为战国前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子是战国时代一个很有名的游士,他以仁政思想游说诸侯,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望。孟子门徒众多,游说诸侯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孟子受到一些诸侯国君主的礼遇,在齐国曾一度位于“三卿之中”,但并无实权,“不任职而论国事”。他自负甚高,曾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力图寻找时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可是,由于他的学说被当世各诸侯国君主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始终未能用世。晚年他和门徒一起整理自己的学说,著成《孟子》一书。
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更为剧烈。新兴地主阶级在各国普遍掌权,时代赋予的任务是在新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稳定天下的秩序。围绕着要不要政府,要一个什么样的政府,政府如果做不好该怎么办等问题,各学派互相批评,互相斗争,孟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上历史的舞台的。
一、民重君轻
归总起来,孟轲认为在政治生活中,老百姓是最重要的因素。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在农业社会中,土地和粮食是最重要的东西;因此,土神和谷神也是最重要的神。社稷是土地和粮食的象征,也是国家的象征。照孟轲的这种说法,只有为人民所喜欢的人才能做天子,为天子所喜欢的人不过是做诸侯,为诸侯所喜欢的人不过是做大夫。在必要的时候,诸侯或社稷都可以变换,天子自然也是可以变换的。所不能变换的,就是“丘民”。“丘”有“众”的意义,“丘民”就是众民。孟子的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说的“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就是从这里发展来的。
何以见得民重君轻呢?一是因为“得乎丘民为天子”,天子之所以为天子,因为他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如果他的行为不合“为君之道”,老百姓就要对他进行“征诛”,把他废为“一夫”。二是因为天子不好,可以换(变置)天子,国君不好,可以换国君,但是,无论天子或国君,都不能换老百姓。无论哪个统治者,都不能把他所统治的老百姓全部赶走,而招来另外一批人作为他的老百姓,这就证明“民为重,君为轻”。这个“能变置”和“不能变置”的事实,充分地说明了在一国之中,老百姓是根本。这个事实也说明了统治者是为了被统治者而存在,而不是被统治者为了统治者而存在。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孟轲并不否定统治者的权利,但是给这个权利定了一个极限。过了这个极限,统治者就要受到惩罚,那就是老百姓对于他的“征诛”。
孟轲的理论在道义上肯定了被统治者反抗的权利,肯定了被统治者的革命权。这在后来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对统治者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把孟子的这个道理放到企业经营当中,就是要求企业家拿顾客当上帝,拿员工当兄弟。你不对顾客好,顾客要抛弃你。你不对员工好,员工要离开你。有了顾客、有了员工,企业才有了生机。因此,作为企业家,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不要总是想我对社会的贡献多大,要更多地想如何不辜负社会对你的信任。这种来自民众的信任既可以给你,也可以随时从你身边抽走,因此企业家要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情怀,全心全意为顾客和员工服务,只有这样,企业家的宝座才能坐得稳。
二、通功易事
针对许行为代表的农家学派指责滕国国君“厉民而自养”,要求“君民并耕”的议论,孟子利用许行承认农业和手工业应该分工的事实,说:既然“百工之事不可以耕且为”,“治天下”也不可以“耕且为”,也要“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功”指劳动成果,“通功”
指互换劳动成果。“事”指工作,“易事”即“换工”。所谓“通功易事”,就是承认并实行社会分工。
据此,孟子认为社会领域也需要分工。他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又说:“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意思是说,社会是需要分工的,有从事体力劳动的,有从事脑力劳动的。从事体力劳动的,直接从大自然索取财富;从事脑力劳动的,则在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的收获物中,按一定比例分割,孟子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孟子的学生彭耕问道,你孟老夫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亦泰乎?”意思是说,你每次出去的时候,都是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在各诸侯国中吃来吃去,你不觉得这样不劳而获,太过分了吗?孟子回答说,一点也不过分,因为“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在孟子看来,国家管理者和人民群众之间,“守先王之道”的学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农、妇、梓、匠、轮、舆之间,也是一种社会分工,前者是劳心者,后者是劳力者,双方之间也是“通功易事”的关系。他特别强调,君主、官僚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赋税充实国库,是交换的结果,正像手工业者用自己的产品换得农民的粮食一样。因此,他坚决反对许行学派把君主征收赋税称为“厉民而自养”的观点。孟子认为,君主、官僚们治天下,也不“可以耕且为”;想消灭这种分工,让统治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和否定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分工一样是“率天下而路”,即把天下引向歧途。
把孟子的这个道理引入到企业经营中,就是承认知识的价值,承认知识分子的价值。现在很多民营企业需要高素质人才,但高素质人才去了往往留不下,原因是管理者不重视知识的价值。许多企业的元老说,我们干了这么多年,辛辛苦苦才挣这点钱,他一来就挣得比我们多,凭什么呀!我对他们说,凭的就是知识的价值。你干的是简单劳动,劳动的技术含量低,是接近于完全竞争状态的生产要素,当然收入要低了;而那些读书人呢,干的是复杂劳动,劳动的技术含量高,是接近垄断的生产要素,当然收入要高了。此外,简单劳动便于监督,犯错误的机会少;复杂劳动难以监督,犯错误的机会多。你要想让他不犯错误,只有给他高工资,这样才能让他不要想犯错误的事情,才能把监督成本降下来。再说了,你不把高素质人才引来,你的企业就没有战斗力,这样弄到最后,你想挣现在这么多都不可能。因此,为了长远的明天,只好割舍眼前的利益,这才是智者的选择。对预期能给企业创造很大价值的知识分子,不仅要给他高工资、高待遇,满足他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还要尊重他,满足他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总之,让他感受到你的好心,然后他才会“士为知己者死”,将自己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三、得道多助
针对各大诸侯国对内实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对外进行兼并战争,用武力统一中国的做法,孟子首先肯定天下必须“定于一”,然后又说,“有不嗜杀人者”才能“一之”。他说:“春秋无义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