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边我们略谈一下孔子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管理思想的目标是什么?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物质文明是第一位的,没有发达的物质文明,就不会有发达的精神文明,两者的关系是先物质再精神。但是,物质文明发达了并不必然会自动地到达精神文明,还要借助教育的手段,换成孔子的话讲就是“富而教”。一般来说,家庭什么时候闹离婚?家庭富了,闹离婚的概率特别高。企业什么时间会出现合伙人分家的现象?富了以后,合伙人分家的现象特别多。
为什么?富了以后个人对集体的依赖减少,不愿意再像过去那样把相当多的人身所有权交给组织支配,而是要求收回一部分权利,从而在新的合约基础上重构团队的基础。对组织来说,这就有个如何分配的问题,但怎能分得绝对公平?基于追求利益的天性,当人们认为分得不公平时,就要打架。怎么办?只有在尽可能分得公平的基础上,教育人们用长远利益克服眼前利益的短视,才能形成一个仍然有战斗力的团队。所谓教育人们用长远利益克服眼前利益的短视,就是孔子说的“富而教”啊!
孔子管理思想的出发点是什么呢?承认人追求财富欲望的合理性。孔子的原话是怎么讲的?“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什么意思?就是说,人这一辈子忙来忙去,不过是为了两个字“富与贵”,不过是为了避免两个字“贫与贱”。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追求富贵,但追求富贵的层次不一样。孔子说,“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把这句话运用到企业中就是说,知识分子、中高层干部更追求精神生活、更追求长远利益;普通员工则更追求眼前利益、更追求物质生活。因此,对不同层次的人应采取不同层次的管理,需要什么满足什么,这就是分层次管理,换言之,就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比如,老百姓需要物质利益,你老给他讲高远的理想,他会觉得你是“地对空导弹”,没用!干部呢,追求长远利益,你老是给他讲眼前利益、讲干多少活给多少钱之类的,他会觉得你“俗不可耐”。
孔子还说了一句话,“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追求财富、追求富贵之心,人人皆有,但不同的人在追求富贵时表现出来的行为却大相径庭。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得到富贵的程度和难度两个因素造成的。有人得到了富贵,有人没得到富贵,那么这两类人的行为肯定是不一样的。管子说得好,“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实则知礼节”。有人得到富贵很容易,有人得到富贵很艰难,那么这两类人的行为也是有差别的。轻易得到富贵的人往往很张狂,骄傲自大,生活奢侈;而经过艰难的追求才得到富贵的人呢,往往做事谨慎,处世低调,生活简朴。少年得志的人和“范进中举”类型的人相比,其行为当有多大的差别!
既然人人都追求财富,为什么还会有贫富的不同?一般来说,要得到财富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努力,二是能力。努力是态度问题,能力是水平问题。人的先天禀赋的不一样,再加上后来接受教育和把握机会的能力的不一样,最后造成的后果一定不一样,这里还不讲运气因素的作用。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讲,人生而是不平等的,正因为这个不平等,我们才追求最终的平等。如何从不平等中追求出平等?
重视教育。教育有什么作用呢?教育能提升人的劳动欲望,能提升人的劳动能力,能提升人们把握机会的能力。故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意思是说,官员受到教育后,会更认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会更懂得关心员工;员工受到教育后,会更体谅领导,更能领会领导的意图,这样工作的执行效率肯定会提高。现在世界发达国家是怎样帮助不发达国家的?一是重视教育,二是重视医疗卫生。教育治其心,医疗卫生治其身。
孔夫子认为贫富差别是合理的,为什么?行业利润率的差别使然。他是这么讲的,“学也,禄在其中;耕也,馁在其中”。就是说,读书的预期利润高,而务农的预期利润低。为什么这么说呢?
读书是复杂劳动,在社会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供给不多(一般人考试通不过),处于相对垄断状态,当然利润高了。这里还不讲人受到教育后,把握机会能力提高的因素。而当农民呢,由于从事的人太多,生产的产品没有差别,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利润当然要低了。基于此,有抱负的年轻人应该选择读书报效国家的道路,这既对个人有利,也对国家有利。而孔夫子呢,则积极通过办学帮助年轻人实现自身价值。
孔夫子虽然承认贫富差别的合理性,但也认为贫富差别不可过大。
为什么呢?他说,“贫而无怨难”、“好勇疾贫,乱也”。意思是说,人贫穷了而又不抱怨是很难做到的。人不安于贫穷的现状,又有勇力,就很容易蠢蠢欲动,以致发生杀人放火、偷盗抢劫等现象。一句话,穷人活不下去了,富人也活不好,因为他要抢夺富人。因此,尽管贫富差别有其合理性,但差别太大了也不好,要把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基尼系数”就是当今的人们创造的,用来评判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贫富差别程度的标杆!
怎么既顺应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又避免贫富差别过大呢?孔夫子的办法有二:一是顺应人们对财富的追求,让老百姓富裕起来,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项内容:第一,节用。孔子主张治国要“节用而爱人”,又一再宣扬,“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都说明,他是把“俭”或“节用”看做管理社会的重要原则之一。
孔子讲的“俭”或“节用”,完全是从消费方面讲的,而且主要是从国家统治者的角度讲的。试想,如果统治者在消费方面挥霍无度,必然会以苛重的赋税、劳役剥削老百姓,结果虽然生产增长了,仍不可能富民,甚至使百姓更加穷困。
读一读孔子的学生有若同鲁哀公的一段对话是饶有兴味的: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是中国古代一段脍炙人口的对话。在这段对话中,有若较为正确地指出了富国同富民、国民经济同国家财政的关系,体现了藏富于民的思想,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对这种思想的最早的明确表述。有若明确地要求减税,并指出重税会削弱课税的基础,缩减税收的来源,讲得也是颇为精彩的。
当然,孔子也不主张无限制地节用,而是节用到“礼”所规定的标准。你毕竟是“官”,在老百姓眼里代表着富贵,你“节”得太厉害,穿得破破烂烂的,怎么赢得老百姓的敬服?老百姓不敬服你,你在百姓中没有权威,说话谁人听呢?故孔子曰,“俭则固”,意思是说,太俭约,即显得固陋、小气,有损体面,不利于对实施对社会的领导。
因此,孔夫子主张节用,但又要求节到与岗位职责相适应的程度,这是中庸之道在节用方面的具体应用。
第二,轻徭。假若说,薄赋指的是少占用老百姓的劳动成果,轻徭指的则是别占用老百姓过多的劳动时间,目的是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劳动时间,有更多的生产资料,可以维持甚至扩大再生产。试想,古代社会修路、建桥、打仗都需要老百姓,总需要占用他的时间,但对他的时间占用得多了,他个人用在生产上的时间自然就少了,这样既不利于生产者,也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利益。按照孔子中庸之道的原则,对老百姓肯定是要征收税收和征发徭役的。问题是应该怎样有效地对百姓征收税和征发徭役,以兼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兼顾长远和眼前的利益呢?
徭役,特别是为统治者寄生生活服务的非生产性徭役,是社会生产的沉重负担。因此,早在春秋时代以前,就已有反对过重的劳役,指责劳役过重妨碍农业生产的思想;进入春秋时期,这种思想更是屡见不鲜。管仲的“无夺民时”开始从政策方面提出了解决这种矛盾的办法。孔子是思想家中提出解决这种矛盾的指导原则的第一人。在关于征发徭役方面,孔子提出了两项主张:一是“使民也义”,就是主张在征调民众为国家服徭役时,要遵守义的原则和礼的规定,兼顾国家和民众、眼前和长远利益,不可任意科派,竭泽而渔,使百姓的徭役负担过于沉重;二是“使民以时”,意思是使用百姓从事无偿劳役要在农闲之时,而不可漫无限制地征派劳役,以免与农业争劳动力,妨碍农业生产。
孔子的主张即使在今天也有很重要的价值。例如,总公司往往让分公司、领导往往让下属填很多表格,表格填多了,下面就糊弄你;另外,为什么要填这么多的表格?能不能几个部门联合制一张表格,能不能一段时间制一张表格,而不是几天就制一张表格?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多给下边的百姓腾出更多自由劳动的时间。
第三,“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意思是说,顺应老百姓对财富的追求,进行制度、政策的创新。具体到当时孔夫子所处的时代,就是呼吁公有经济私人化,向个体小农家庭所有制开放更多的经营领域。
孔子认为“小人喻于利”,因此主张在使用“小人”(即庶民)从事各种劳动和服役时,必须使他们能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这就是他所说的“惠则足以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