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能成为时代所需要的伟大思想家?
孔子生活在什么时代?简单地说,春秋末期公有经济(农村公社)
解体,私人经济(个体家庭)崛起的大变革时代。由于旧的价值观解体,新的价值观没有产生,社会充满着混乱,出现了孔子所痛斥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无序现象。简而言之,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被大大调动起来,但不知道怎么追求财富,不知道什么是追求财富的正当途径,什么是追求财富的不正当途径,以致出现了“君子有勇无义而为乱,小人有勇无义而为盗”、“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社会现象。在这种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被统治阶级不愿照旧生活下去的情况下,社会渴望出现一种能代表社会长远发展趋势,能体现社会各阶层普遍意志的新价值观,以便统一人们的思想,降低社会的管理成本,使社会走向和谐。孔子就是由于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而名垂青史的。
为什么孔子能完成时代赋予的任务,别人却完成不了?这是由三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天时”的影响
孔子生活在社会大变革时代,你不产生在这个时代,怎么也创造不出一种关于未来社会的思想,孔子可谓生逢其时。
对当时的大转变,孔丘认为是“天下无道”。他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意思就是说,在政治、社会秩序都很好的时候,天下有道,像制礼、作乐、出兵征伐这一类的大事,都是由最高统治者天子决定。在政治、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的时候,天下无道,像这一类的大事就由诸侯决定了。如果天下有道,国家的政权决不会落在大夫手里;如果天下有道,庶人就不议论国家的政治。
孔子的目标是将天下由无序状态引向有序状态,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他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在孔子看来,在当时混乱的国际国内局势下,鲁国的局势还算是比较稳定的。
他希望通过改革将比较混乱的齐国达到鲁国那样的状态,再通过对鲁国的改革达到理想的天下大治的状态。孔子又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意思是说,假若有人用我的话,我能设法使他的国家达到过去西周时的辉煌和强大。
孔子一生为这个目标而奋斗,百折不挠。他之所以周游列国,就是为了寻找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当事业处于低谷时,他甚至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样的话。到了晚年,看到自己的理想实现的机会越来越渺茫,他仍然对未来抱有坚定的信念,“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颇有“功不必由我成,名不必由我立”的味道,真正做到了“知之不可而为之”,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第二,“地利”的影响
春秋时期新的科学技术的突破从哪儿开始的?从东部的山东沿海开始的,这是齐桓公为什么能率先称霸的原因。齐桓公称霸之后是黄河流域的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再以后是长江流域的楚庄王。为什么春秋五霸是这么一个顺序?这与科学技术的传播先黄河流域、再长江流域有关。由于长江流域阳光充足、雨水充足、森林茂密,比黄河流域更难以开发,因此黄河流域的诸侯国最先崛起。孔子生活在东部发达地区,由于科学技术率先从这里突破,因之这里的社会矛盾暴露得最早、最充分,东部的人不率先解决,难道能指望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人来解决?
为什么诺贝尔奖获得者多产生于美国?因为美国科学技术最发达,新的社会矛盾暴露得最早、最充分,美国不得不率先加以解决。
至于别的国家,由于是在美国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因此只要照着模仿就可以了。当然,模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办法,将来自发达国家的理论和本地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出一种经过改良的、特别适应于本地区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就是这样产生的。
第三,“人和”的影响
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要成就一件大事或成就一个大人物,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就春秋战国时期而言,社会大变革时代一定会催生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这个思想家一定产生于东部发达地区,但这并不是说,所有东部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因为还需要“人和”条件做支持。
首先,特殊的家世使孔子享受商、周两种文化的深刻影响,换言之,孔子的学术渊源深厚。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公室贵族,到他的六世祖孔父嘉时,宋国发生内乱,被迫跑到鲁国。宋国是什么地方?殷商后裔组成的封国。周王朝初建立时,为了安定殷商的遗老遗少,决定由殷族领袖微子启为首建立宋国,孔子就是微子启的后代。身为贵族成员,自然要继承、学习商文化,即使成为破落贵族,“少也贱”,也一直念念不忘自己先辈的尊显,至死还想着自己是“奠于两楹之间的殷人”。关于这方面,想想海外的华人就能充分理解了。因此,孔子身上保留有相当的殷商文化的影响是肯定的。
鲁国是什么地方?周王朝文化礼仪的奠基者周公的封国。由于周公对周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去世后以天子的待遇下葬,其封国鲁国呢,也允许享受天子的某些礼遇,允许保持只有京都镐京才能保存的很多典章制度。后来西周衰落,平王东迁,许多文物典章制度散落民间,而鲁国呢,由于经济发达、政治稳定,因而将这些文物典章制度很好地保存了下来。和孔子同时的晋国执政大臣韩起,在访问鲁国时感叹地说,“周礼尽在鲁矣”。
综上所述,特殊的家世使得孔子受到商、周两种文化的深刻影响,这种深厚的学术继承不是什么人都能具备的。而在大变革时代要准确地预见社会的发展走向,正确地提出社会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应如何调整的主张,还非得有深厚的学术继承不可。
其次,孔子是破落贵族家庭出身,既享过大福,也受过大苦,既了解统治者,也了解被统治者,由于对矛盾的两方都了解,因此其思想之深刻非常人可比。由于破落时间较长,能够完全接受生活现实,思想平和中正,不偏激,因此其思想(中庸之道)既能为统治者接受,又能为被统治者接受。
卷中语
这里有几个问题。为什么墨子的思想不能为全社会普遍接受呢?原因在于墨子是社会底层出身,很了解老百姓的无奈、苦衷和可能发生的风险,但不了解达官贵人的苦衷、无奈和可能出现的风险,因此,他从老百姓的实际出发对领导人提出的要求往往太过苛刻,太过空想,不能为社会普遍接受。那么,为什么法家的思想也不能为社会普遍接受呢?原因在于,法家是站在执政官员的立场上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的,它太了解统治者的无奈、苦衷和可能发生的问题,但对被统治者的疾苦和作用认识不足,认为只要满足了被统治者的衣食及安全需要,就能让被统治者长久地稳定在岗位上,因而往往把被统治者看成机械的、可以随意摆布的工具,没想到被统治者还有更高的精神和生活质量的追求,结果被被统治者推翻了。为什么道家的思想,尤其是《老子》,被称为君人南面之术,但仍然不能为社会普遍接受呢?我们说,老子是原统治阶级的一员,后来在社会大变革中丢弃了一切,成为被统治阶级之一员,这种巨大的反差使其对人情之冷暖、对社会制度,即“礼”的不足有深刻的认识,有切身的感受,也促使其反思为什么丢掉了政权,能否夺回政权,怎样夺回政权等问题。由于老子既享过大福,也吃过大苦,有成功、失败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因此其思想之深刻非常人可比,对统治者怎样巩固政权很有帮助。但是,老子这一批隐士毕竟是刚刚从天上掉到人间,对社会是一种什么心理呢?充满了蔑视,充满了仇恨,充满了强烈的愤世嫉俗,因此老子的思想深刻而偏激。请看,鲁迅的思想深刻而偏激吧!曹雪芹的思想深刻而偏激吧!为什么?鲁迅、曹雪芹和老子一样,既享过大福,又吃过大苦。假若没有这两方面的体会呢,其思想肯定深刻不了,但是刚从大福跌到大苦,心理受不了,充满了强烈的愤世嫉俗,其思想偏激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孔子的思想为什么能为全社会普遍接受呢?如前所述,孔子祖上先是宋国贵族,后来政治斗争失败了,跑到鲁国做了普通的士,到孔子这一代,已经在鲁国待了六代,心态已经磨得很平和了,因此其思想不仅深刻,而且平和中正,不偏激,既能为统治者接受,又能为被统治者所接受。
再次,孔子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思想家还与其个人的品格有关。
一是特别好学。少年时期家境的贫困,微贱的个人处境,使孔子奋志求学。他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而不厌”,“发愤忘食”,可见他在学习方面的刻苦和勤奋。因此,他在青年时代已学到了当时第一流的博大精深的学识。《论语》记载,“夫子入太庙,每事问”。意思是说,孔夫子到了太庙后,每件事情都问,见了谁都问。正因为孔子以天下人为师,故能成为天下人的师。
当时人称赞他“博学而无所成名”,他的学生则说“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这都说明他知识领域广阔而且博采众长,学无常师。
二是从小就有爱岗敬业精神。孔丘之父名叔梁纥,为鲁国陬邑宰。
“丘生而叔梁纥死”。孔子自幼随母亲过着孤苦贫贱的生活,以“儒”(为奴隶主贵族赞礼的专门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做过鲁国当权贵族季孙氏的家臣,担任过“委吏”(管仓库的小吏)、“乘田”
(管牲畜的小吏)等职务。用孔子的话讲就是,“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对于这些粗鄙的杂活毫不嫌弃,当然也无法嫌弃,为了养家嘛!难得的是,孔子干一行通一行,干一行爱一行,这种爱岗敬业、严格按照岗位职责办事的精神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精神上是不是相通的?尽管生活处境不理想,但孔子毫不灰心,他用功钻研,希望靠自己的才学、品德改变人生境遇,结果他真的做到了,三十来岁就被称为“圣人”,许多人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孔子这里学习,孔子后来所以走上终生教育之路,其契机就在这里。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与时俱进的人生态度太值得我们学习了。因此,孔夫子理论的很多东西,可以说是他人生实践的真实写照。
总之,孔夫子特殊的个人条件,不是什么人都能具备的。过去说,五百年必有王者行。意思是说,要出一个划时代的人物,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作用下的结果,而要同时具备这三方面条件,是很不容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