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儒墨道法与企业经营全文阅读 > 第21章 有关孔夫子的几个问题的解释(2)

第21章 有关孔夫子的几个问题的解释(2)


  退,没有俸禄怎么办?安贫乐道!安贫乐道容易吗?不容易。没得吃,没得喝,由门庭若市到“门庭冷落车马稀”,这是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故孔子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意思是说,贫穷时能做到不怨天尤人是很难的,相比较而言,富贵了能做到不骄不躁还是容易的。明白了这一点,就能理解儒家为什么那么强调爱民、惠民、富民了:只有富裕的经济生活,才能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才能让社会安定。

  正由于这个原因,孔子才由衷地赞扬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说,颜回太不简单了!以超人的才华,却过着这么艰苦的生活,这是一般的人忍受不了的,颜回竟能忍受下来,真是太不简单了。颜回之所以能安贫乐道,全在于他认真学道,知足无欲,不以利自累。他曾对孔子说:“回愿贫如富,贱如贵,无勇而威,与士交通,终身无患难,亦且可乎?”孔子对他的这种贫富观十分赞许,认为即使是上古圣人,也不过如此。他曾满意地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颜回的品德还好在自觉主动地进行道德修养,培植君子人格。孔子认为颜回有君子之道四:“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意思是说,颜回具有君子的四种德行:实行道义时很坚定,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谏,得到官禄时很戒惧,谨慎地修养自己。这是孔子给予颜回的很高的评价。而颜回也恪遵孔子的教导,力行不辍,时时以德、礼自律,使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合乎仁德的标准。他曾对子贡说:“吾闻诸夫子,身不用礼,而望礼于人;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乱也。”也曾规劝子路:“力猛与德,而得其死者,鲜矣。”由此可见颜回对行仁的专注。所以孔子称赞他:“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还说“仁”这种高尚的品德,存在于一般人身上短则一两天,长则一个月,而颜回却能做到“三月不违仁”。在这一点上,连孔子都自叹弗如。

  颜回的品德还好在执着地追求理想,不因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信仰。他坚定地信仰并实践孔子的教导,对孔子的道德学问达到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程度。当少正卯在鲁国讲学,孔子之门“三盈三虚”时,惟颜回不去。周游列国时,颜回也一直跟随,在陈蔡绝粮“七日不火”的最困难时期,一些弟子对孔子之道产生了怀疑,牢骚满腹,愠色时见。但颜回却对孔子的主张充满了信心,他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表达了对孔子之道的尊崇,消除了其他弟子的疑虑,维护了师道尊严。孔子感到十分欣慰,他感慨地说:“吾自有回,门人益亲”。

  二是聪明好学,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高。从哪里说颜回绝顶聪明呢?《孔子家语》记载:东野毕善御,鲁定公询问颜回是否听说过。颜回则认为其虽善御,“其马将必佚”。定公闻听此言,还认为颜回是诽谤。当几天后有人告知东野毕之马逃逸时,定公才召来颜回,细问他何以未卜先知。颜回认为善御者应当“不穷其马力”,就像善政者“不穷其民力”的道理一样,他说:“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孔子夸奖说:“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

  类似见微知著的事情,在颜回身上多有发生。颜回所以如此聪慧,缘于他的特别好学。曾子曾说,有一种人,“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这里的吾友指的就是颜回。由于颜回的聪慧好学,因此在孔子与弟子们的各种对话中,颜回的言论总是高人一等。子贡叹服地说:

  “夫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而孔子也称赞他“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正是由于他的好学深思,所以得到了孔子极高的评价,《论语》载,“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从孔子对颜回的赏识可以看出,颜回确是职业经理人的好榜样。

  他深切体悟孔子之道,“不迁怒,不贰过”,择乎中庸,安贫乐道,谦和待人,所以才积善成德,终至圣贤之域,被孔子视为其道德学问的理想继承人。当颜回不幸早死时,孔子的悲痛到了极点,以至于呼天号地,失魂落魄,大呼“天丧予,天丧予!”有人劝慰他不要过于悲痛,孔子说,我哭得太悲痛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呢!

  五、孔子对财富的态度如何呢?

  孔子认为,追求财富是人的正常欲望,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这里把喜富恶贫说成是一切人的共同心理。既然人总是喜富恶贫,那么,个人求富就是合理的,可以允许的了。孔子肯定了这一点,并且承认自己也是愿意求富的:“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在财富问题上,孔子不仅讲追求财富是合理的,还关心通过什么方式获取财富才是正当的、正义的。他反复申明的是:不论国家或个人,都只应按正当方式“求富”。所谓正当的方式,用当时的话讲就是“义”与“礼”,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在社会道德和法律能容许的限度内追求财富。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这只是说了半句话,下面他接着又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他说:“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同样是半句话,下半句话则是:“不以其道得(去)之,不去也。”

  孔子不仅讲取财之义,还讲予财之义,即花钱之道。他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又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换成生活中的话表达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予之有道”。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要在社会的道德、法律允许的限度内得到财富。所谓“予之有道”,就是说不能有了钱后,就忘乎所以,肆意挥霍,而要在社会的道德、法律能允许的限度内消费。比如,你所在地区很穷,你盖一栋大别墅,不惹得周围人嫉恨吗?你要盖别墅可以到北京来盖,周末到北京来玩,这样一来,老百姓对你的嫉恨是不是就大大降低了?很多本来容易激化的矛盾是不是就得到相当化解了?总之,尽管是你挣的钱,但花钱的时候要考虑社会的接受程度,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予之有道”,讲的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协调。

  六、后人对孔子的评价是什么呢?

  孔子去世后,七十二子散之四方,或从教、或做官,传播孔子学说,到战国前期,蔚为“显学”,在这个基础上,才产生了孟子和荀子两名重量级的儒学大师。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焚书坑儒,严刑峻法,结果搞得天下大乱。刘邦以武力统一天下,本瞧不起儒生,后在叔孙通、陆贾的影响下,开始认识到儒学在建立、稳定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公元前195年,刘邦南征英布班师回朝过鲁时,到孔庙祭祀孔子,开了历代皇帝亲到曲阜祭祀孔子的先河。刘邦祭祀孔子之后,诸侯卿相至鲁,常拜谒孔庙后才走马上任。此后,孔子的影响越来越大,到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正式取代黄老,定为官方政治学说,实现了政治指导思想的转变,奠定了中国二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思想基础。

  此后,社会对孔子思想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评价也越来越高,到宋代时甚至出现了“若世无孔子,万古如长夜”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孔子,中华民族到现在还在黑暗中摸索,是孔子教会了人怎样做人,人怎么能不成为野兽。

  卷中语

  很多人说中国人素质不高,但在我看来,中国人的素质全世界第一高。我们知道,人的素质是通过他的行为反映出来的,如果只是泛泛地评价中国人的素质,那确实是不高,如随地吐痰、闯红灯、假冒伪劣等,都反映了中国人国民素质的不高。但如果你从环境对中国人行为约束的方面看一看,我相信你的结论一定会有改变。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了13亿人,养活了世界1/5的人口,这是多大的生存压力?在中国,人和人争夺资源的竞争有多么激烈?

  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下,中国人的行为能维持到今天这种程度,这需要多么大的自我克制,需要多么大的自我忍让?品德有多高?从这个角度上讲,世界上还有比中国人的品德、素质更高的吗?我去过俄罗斯,近两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着不到2亿人,在那里,人和资源的矛盾很缓和,多轻松啊?有人说,俄罗斯绿化得很好,它哪里是绿化的?完全是自然生长的。“化”是人为创造的,所谓“绿化”就是人为创造出来的绿色。俄罗斯的“绿”完全是天然的,许多树长了150年后自生自灭,哪像我们这里,天天绿化天天不见绿—种的树早被老百姓拔去当柴火烧了,原因是我们这里人和资源的矛盾突出啊!

  有的人老讲河南人如何如何不好之类的,我去过河南,我很喜欢河南,我感到很不错。河南16.7万平方公里,养着近1亿人,中国的生态环境还有比河南更恶劣的吗?它能维持到今天这样子是多么的不简单!河南人的品德有多高!

  在我看来,河南人绝顶聪明。为什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一亩地必须打出更多的庄稼来,他不得不多想办法。

  中学课本里早就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之类的话,但一旦碰到实际问题,我们就倾向于把所学理论丢在一边,喜欢从自己的主观想象出发,而不是从实际出发,结果犯了共产党最反对的主观主义的错误。共产党的三大作风里面有一条是“理论联系实际”(另两条是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们应该向颜回学习,不仅要学理论,而且要把它运用到生活当中,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