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把领导人自身品质和行为对群众的影响比喻为风和草。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说,君子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内在素质好比是“风”,老百姓的行为表现出的内在素质好比是“草”,老百姓是跟着风走的,后得到富贵的人是要以先得到富贵的人为榜样的。“风”吹到哪里,“草”自然偏向哪里,“草上之风,必偃”,所谓的“上行下效”,不就讲的这个道理吗?鲁国执政季康子曾经问孔夫子,天下出现那么多盗贼,老是抢劫偷盗,怎么办?孔子回答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意思是说,你不追求贪欲,天下自然就太平了。你带头追求,老是跟老百姓多要,你的“示范”作用自然会带动老百姓,这叫什么呢?上行下效。
孔子提出的这个风行草偃的理论,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比深远的影响。由于儒家学说在汉代成了中国的正统思想,这种风行草偃的理论以及实际生活中风行草偃的现象,就成了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深不可拔的特点。在中国,各方面的管理工作都摆脱不了这一特点。
不论是国家的管理或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管理,都无不如此。直到今天,这种情况仍十分显著。
领导者自身的品质、作风会对被领导者产生重要影响,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原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在中国,恐怕要比任何别的国家、任何别的民族都表现得更突出,更强烈。这是在中国研究和解决管理问题所必须严肃面对的一个现实,不论是处理实际管理问题或研究管理理论,都不能忽视这样一个问题。
四、领导者必须取得被领导者的信任领导者要把得到被领导者的信任看做是提高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步骤。我们经常讲要“执行”,“执行”的前提是员工相信领导。试想,员工不相信领导,领导下达一个命令,员工还要考虑是否可行,要想一想他说的是对还是不对,这当然会大大影响执行效率的提高。
如果领导者对员工有影响力,领导者发出一个命令,员工坚决执行,毫不犹豫,无疑执行效率会大大提高,这就是领导在员工心目中的权威。权威跟品牌一样,目的是降低员工、顾客购买时的选择、判断成本。具体到一个企业来说,领导的权威是怎么来的?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断带领员工从胜利走向胜利,源自员工发自内心的追随。
孔子说,“信则人任焉”,“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他把“民信之”即取得百姓的信任看得比解决民食问题还重要。当他的学生问他,如果取信于民和解决民食两者难以兼顾时该怎么办时,他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思是说,你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老百姓自然愿意追随你,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无食不稳,从长远来看,“去食”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一个政权长期解决不了民食问题,也就谈不上什么取信于民的问题了。孔子说的“去食”,显然不会是这种意思。他的意思实际是,一个政权如果深受百姓信任,百姓即使忍受一个时期的严重困难(包括饥荒缺粮),也肯于支持它而不致发生动乱,反之,如果得不到百姓的信任,即使没有饥荒也会出现离心涣散的倾向。从这种意义上说,“信”对实现管理目标而言确实比“食”更重要。人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所有需要,必须得到周围人的帮助,而要得到周围人的帮助,必须赢得周围人的信任。一个没有信誉,得不到民众信任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五、领导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孔子主张,领导者对待被领导者应该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对于自己手下的工作人员,只要能完成所负责的工作,就不要在别的方面对他们过分苛求,对他们的过失,只要不是大过错,处理应尽量从宽。
他强调领导者要“无求备于一人”,要“赦小过”。他认为,以这种宽容态度对待被领导者,容易得到他们的拥护,从而使他们愿意为完成领导者的要求而努力。这就是他所说的“宽则得众”。
但是,领导者对自己却决不可采取宽容的态度。根据儒家风行草偃的理论,领导者如果自己不正,就非但不可能正人,甚而会在被领导者中间起一种坏的诱导作用,带起一股歪风邪气,其后果要比被领导者中有些人“不正”的情况严重得多。因此,孔子主张领导者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严于责己而宽以待人。
六、领导者不要轻易插手具体工作
俗话讲,“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企业做大了,领导者能忙得过来吗?你只能借助别人的力量,要借就要让人高兴,这就要研究怎么制定好的政策,通过政策这个价格杠杆调动民众生产的积极性。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樊须,他向孔夫子请教怎么种地。孔子说,我不会种地。樊须又请教怎么种菜。孔子说,我也不会种菜。其实这两件事孔子都会,孔子父亲去世得早,他和母亲两个相依为命,“多能鄙事”。
那么,孔子为什么不教呢?“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在孔子看来,你樊须是要学做领导者的,又不是来干具体工作的,那是老百姓的工作,你的目的就是怎么通过政策、通过身体力行来影响他们,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试想,你按照岗位职责办事,老百姓还会不学习你的榜样?你懂得谦让,不向百姓过分索取,老百姓还会不服从你的领导?你信守合同,该让老百姓得到的绝对让他得到,老百姓还会不努力劳动?老百姓努力劳动,你会没饭吃?这就是“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
换言之,做官员的,就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要让群众高兴;要让群众高兴,就要给他利益,为此就要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担心什么等,这才是领导该做的工作,还用得着你从事具体的工作吗?孔子认为,领导者做了具体工作人员该干的事情,就是越位,就是不到位,就是错位。
七、领导者应着眼于长远目标,反对急功近利,要求围绕战略目标来开展工作在孔子的学生子夏将要出任莒父宰时,孔子告诉他:为政要“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里,“大事”指长期的战略目标,“无欲速,无见小利”,则是告诫子夏不可急功近利。
为什么要“无欲速”呢?实现长期的战略目标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还要具备各方面的主客观条件,决不是能在很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如果对实现长期的战略目标缺乏耐心和毅力,急于求成,不等时机成熟而轻率行事,不但达不到目的,还往往会招致重大的挫折,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为什么要“无见小利”呢?成大事,实现长期的战略目标,是追求大利。为了求得这种大利,常常需要舍弃一些小利,甚至付出相当的代价。如果对小利斤斤计较,势必分散力量,不利于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甚至会为小利迷住眼睛,失去大方向,造成战略决策上的重大失误。
以企业经营而论,领导要发现员工的需求需要时间,要发现顾客的需求也需要时间,要发现竞争者的弱点并设法加以利用需要时间,要按照市场的需求提高员工的能力更需要时间!鉴于此,领导者一定要忍耐,在忍耐中积极活动,创造条件,满足社会的需求。小不忍则乱大谋,因此领导人一定要忍耐,当然,忍耐不是消极忍耐,而是在忍耐的基础上积极活动。
孔子所以反对“欲速”和“见小利”,也是同他一贯强调教育手段有关的。采用教育手段以诱导、感化管理对象,需要长期耐心的工作,不能操之过急。如果一味追求速效近利,用急躁、粗暴态度对待人,那就根本谈不上用教育手段进行管理了。当然,“无欲速”不是说可以不求速度,不讲效率,而只是说,不可不问主客观条件而一味求速。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要尽可能地求“速”。“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也决不是说,追求实现战略目标的大利就可不顾任何“小利”。
大利总是由小利集合而成的,如果对任何小利都不在意,大利是不可能得到的,实现战略目标的问题也就无从谈起。所谓“无见小利”,是指不要贪图同所追求的大利无关甚至对后者有妨碍的小利。
卷中语
目次
一、如何理解孔子“均”的主张?
二、孔子是否不重视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
三、孔子是不是歧视妇女?
四、孔子是不是没有法制观念?
五、孔子是不是有愚民思想?
六、孔子如何看待“直”的品德?
一、如何理解孔子“均”的主张?
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如何理解这句话?我们说,人追求富贵,但富贵可以分成绝对富贵和相对富贵两类,大家都提高了工资,你的工资提得比我多,就显得我小了,肯定是不高兴啊,这是人的正常心态,天下人莫不如此,无非程度的不同而已。面对这种情况,组织应该怎么办?搞好分配。如何搞好分配呢?应采取分层次管理的办法,将员工分成几个层次,将顾客分成几个层次,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待遇,层次之间允许上下相互流动,换言之,干好了上来,干不好下去。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一是将大锅饭的相互攀比变成小锅饭的相互攀比,将相互攀比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点;第二个好处是利用人得到了富贵不愿意失去、没得到富贵拼命上去的心理,创造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争先恐后的氛围。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没给知识分子提高一分钱工资,但知识分子照样干劲倍增!什么原因呢?除了摘掉了“臭老九”的帽子,心里高兴,愿意多工作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恢复了职称制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这全都是不花钱的荣誉,但大家高兴,愿意追求啊!人的心理是:评了助教想讲师,评了讲师想副教授,评了副教授想教授!毕竟人总是有所追求的嘛!
记住,“均”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指在长期的实践中达成的长期均衡、长期均势的状态。要想调动员工积极性,一是给员工想要的利益,包括物质利益、精神利益等;二是针对人们“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搞好组织的分配,既包括员工之间的分配,也包括经销商之间的分配,还包括客户之间的分配。
二、孔子是否不重视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
孔子在《论语》当中直接讲经济和财政的内容不多,是不是由此可以做出结论,孔夫子不重视经济和财政工作?不是!孔子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做领导者(职业官员)—群众工作的领导者,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职业经理人。既然要做领导者,你的目的就是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为此必须让民众高兴,而要让民众高兴,那就得研究他高兴的是什么,不高兴的是什么,顺应其偏好,避免其忌讳,目的是将他劳动的积极性大大发挥出来。以樊须向孔夫子请教种地的事情为例,讲种地,官员干得肯定不如老百姓好,这是百姓的工作岗位,专业分工嘛!作为官员,当然希望老百姓多打粮食,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解除老百姓的疾苦,设法让老百姓高兴。假若你能做到这一点,老百姓的潜力就会大大迸发出来,还用得着你亲自种地吗?当然,这不是说作为一个职业官员,不应该研究种地,一旦在种地方面出现了民众干不了、干不好的事情,那肯定需要官员发挥官府规模经济的力量帮助解决。作为一个官员,他的精力应该更多地研究民众的需求,通过制定合适的政策将民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才是他的岗位职责,不然,就是脱离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而干上了别人的工作岗位。从岗位分工的角度来讲,这就是典型的脱岗、越岗和不到位,自然要受到孔夫子的坚决反对。
三、孔子是不是歧视妇女?
《论语》中有一句话,叫“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人们以之作为孔子歧视妇女的证据。也有人说,孔子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提出了“人类”的概念,将过去只施之于贵族的教育对广大的平民开放,将过去社会最底层的奴隶的地位尚且大大提高,他又怎么会歧视妇女呢?何况妇女是小农一夫一妻家庭所有制的基础,是男耕女织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你不让女性高兴,小农生产方式谈何巩固和发展?再说了,孔子对历史上歧视女性的行为是坚决反对的。比如,他坚决反对过去结婚时,于黄昏时刻女方自动到男方家里去的做法,认为这是对女性的歧视,是男尊女卑观念的体现。须知,家和万事兴,“和”是建立在平等而不是强制的基础上的,而夫妻的和谐是家庭生活的基础,是其他的社会关系,如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君臣关系的基础,没有夫妻关系的和谐?哪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和谐。为此,孔子主张实行亲迎制,即男方亲自到女方家里迎娶新娘,以示对女方地位的尊重。
试想,以孔子这样以实现社会和谐为己任,风尘仆仆,周游列国十四年的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怎么会对女性表示歧视呢?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但孔子的话确实又是这么讲的,怎么来理解这句话?
我曾经请教过北京大学的好多个国学大师,他们解释得我都不太满意。
2004年哈佛大学的教授杜维明—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演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