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听到这么一句话:要做领导者,不要做管理者。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但是不全面。领导者和管理者这对矛盾范畴中也是有统一的地方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当中既是管理者,又是领导者,是多层角色的综合。相对于我们的属下,我们是领导者;相对于我们的领导,我们又是执行某个具体任务的管理者。世界上的事情不能只讲对立,还得讲统一。因此不要过多地讲领导者、管理者的对立,而要更多地强调怎么做好本岗位的工作。俗话讲,“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小公司是指领导者要亲自干。大公司呢?则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来干。而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你就要明白老百姓需要什么,担心什么,研究怎么让他高兴吧!你不能让他高兴,谁让你高兴?“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这句话,很大程度上把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区别和联系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出来。总之,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既是领导者也是管理者,是多种角色的组合,我们要力求承担起不同角色赋予我们的责任。
那么,怎样培养一个有效的领导者或管理者呢?
一、提升领导者素质的重要性
毛泽东曾经讲过,领导无非干两件事:一是出主意,即预测未来向哪里去,出主意的前提是了解社会的需求往哪里变;二是用人,即按照社会的需要,如何指挥部下将某项任务完成。在出主意和用人之间,谁更重要呢?一般来说,出主意更重要。因为你不知道未来往哪里走,不知道社会往哪里变,就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来实现这项任务。毕竟你只有给员工以利益,员工的积极性才能长久地调动起来。
你看不清社会往哪里走,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你的员工怎么得到利益?你的员工得不到利益,你的指示和命令又怎么能实行下去?因此在出主意和用人之间,一般来说,出主意是第一位的。出主意是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解决企业干什么、不干什么的问题;用人呢,是引导员工如何来完成这项任务。
在如何提升领导者的素质方面,孔夫子主张领导者首先要有一颗爱心。毕竟只有爱顾客,顾客才爱你;只有爱员工,让员工高兴,员工才会让你高兴。从人追求富贵的本性来看,人都是想让自己高兴的。
问题是,要想让自己高兴,先要让别人高兴,因此孔夫子说领导者首先要有一颗爱心。孔夫子的原话怎么讲的呢?“仁者爱人”,“泛爱众”。平时我们常说要做仁人志士,什么是仁人志士?就是关心天下人,立志让天下人高兴的人。而要让天下人高兴,就要给天下人寻求利益,那就要研究社会往哪里变。因此,要做伟大的领导者,首先要有一颗仁爱的心,那么爱心的作用是什么呢?“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者得市场”,只有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让顾客满意,才能实现自己的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这就是双赢原则!
如何提升人的爱人之心,从而更好地爱人呢?惟有教育。孔夫子指出,“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所谓“君子学道则爱人”中的“君子”,泛指组织的中高层干部,这些人明白了道理,会更关心员工,更关心顾客。所谓“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中的“小人”,泛指组织中普通的员工,这些人明白了道理,会更体谅领导,会更快地领会领导的意图,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因为通过学习,他们会明白,组织没有领导是万万不能的,而领导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误,因此作为员工,一要尊敬领导,二要努力学习,弥补领导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上下协力,把事情做得更好。
二、提升管理者能力的重要性
在孔夫子看来,要想做到“泛爱众”,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团结一大批仁人志士和自己共同来完成这一工作,为此就要强调“得人”的重要性。为什么要讲“得人”呢?因为领导者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亲自做完每一件事情,所以必须借助广大员工和干部的支持才能完成自己想达到的抱负。而要借助别人的支持,第一是琢磨选谁来完成这项工作;第二是琢磨怎么让别人高兴,满足别人对利益的追求。
怎么才能“得人”呢?孔子主张“选贤与能”。所谓“贤者”,是指协助最高领导者掌握全局的人,这种人不但有经邦治国的大本领,还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移风易俗、化民从善。换言之,他不仅能完成所授予的工作,还能在完成工作的过程教育人、改造人、培养人,这才是“贤者”的风范。孔夫子曰,“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意思是说,舜有五个得力的部下,即禹、益、契、弃、皋陶,而天下得以安定。这五个人,各有特殊的专业能力,能弥补舜某些方面的不足,并很好地完成舜交给的任务。他们不仅自己干,还能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干,并改变周围人的行为,提升他们的素质,这才叫伟大。因此,企业领导者不仅自己能干,还要把员工的能力培养出来;不仅自己有爱人之心,还要把员工培养得有宽阔的胸怀;不仅能完成工作,还要带出一片队伍来,这才叫贤者,才叫有本领的领导者。
什么是“能者”呢?是指在具体的工作部门从事具体工作的人,换言之,是指具备做好某种工作的专业知识的人。对“能者”的要求是专业技能必须高,但对他的培养人、锻炼队伍方面的能力要求不太高。为什么呢?人和人不一样,要承认这个差异性。有的人走到哪里都能带动一片人,有的人只能自己做好,不能培养出一批队伍来。在孔子看来,有各方面的能人在,即使最高层缺乏贤人也可以保持一个较平稳的局面,而不致发生重大的失败,或者很快陷于失败,但是也不能使全局工作达到理想的状态,从而实现“天下大治”。
据我所知,现在有不少的大企业在研究晚年毛泽东。为什么研究晚年毛泽东呢?因为企业的最高领导人谁也不敢保证自己的决策不发生问题,万一发生问题,如何保证“政清于下”就是他们要思考的问题,至少我知道海尔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研究这个问题。张瑞敏为什么说自己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呢?他不敢保证自己不犯错误,万一他犯了严重的错误,如何保证下面各安其位就是他思考的问题。这是一个判断组织发展趋势的问题。
孔夫子还讲,仅仅选拔贤人与能人还不够,还要善于使用他们。
在用人的问题上,首先要重视选人,为此就要提高选人者的水平。俗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你的水平高,才能有识人之明,你的水平不高,怎么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和弱点?基于此,孔夫子把提高领导人的素质看得至高无上。然而,仅仅重视选人还不够,还要善于使用他们。如果有了能人、贤人而不用,或用之不当,就会出现贤能“裹足”的现象—外边的贤能不愿来,里边的贤能纷纷离去。
如何使用贤能呢?孔夫子主张“因材施用”,就是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什么是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就是说,贤人要成为“以道事君”的“大臣”,即成为领导集团成员;能人要成为按自己的本领负责专项工作的“具臣”。“大臣”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吧;至于“具臣”,则好比企业的部门经理、车间主任。所谓“以道事君”,就是既能看出社会的发展趋势,决定企业往哪里走,还能以个人的行为来带动团体风气的好转,做到移风易俗,这样的人才能做大臣。至于“具臣”,就是做一般工作的人,领导者对他们的使用要“器之”,即按照他们的才能,像具体的操作工具那样,分门别类地加以使用。孔夫子不轻易称许一个人为“大臣”,他培养了三千学生,还没有称许一个人可以做大臣的。他说像子路、子贡之类也就做个“具臣”,还没有做“以道事君”的大臣的能力。
不正确的“用人”是什么呢?孔夫子说不正确的用人是“举枉错诸直”,认为“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错”就是“措”的意思,就是说,将正直的、水平高的人放在不正直的、水平低的人上面,老百姓服气;将不正直的、水平低的人放在正直的、水平高的人上面,老百姓不服。企业做大后,用人很重要,提拔一个人,不仅仅是这个人的事情,而要牵涉到一大批人的大事。它意味着什么人能得到富贵,以哪种方式能得到富贵,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这就是不正确地提拔一个人会导致很多人走掉的原因—大家对未来没有信心。将大家公认的品德好、水平高的人放在水平不太高、道德不太好的人上边,大家心服口服了,就会自觉地追随他,这样整个工作局面就会被带动。反之,你将水平不高、品德不好的人放在水平好、品德好的人上边,大家不服气。不服气怎么办?轻则消极怠工,重则辞职走人。因此,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后,提升一个人、处分一个人,都不单单是这个人的事,它涉及到对整个队伍管理的大事,意味着什么样的人得到富贵,什么样的人得到贫贱,是一个导向问题。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意思是说,将正直的、水平高的人放在不正直的、水平不高的人上边,能让水平不高的人也高起来,让品德不好的人也好起来。
为什么呢?人追求富贵的天性使然。它告诉人们,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富贵,要追求富贵就要向这个方向努力,这样一来,组织上下同心同德,局面不是很快就被打开了?
孔子主张把公忠体国、能对群众起表率作用的贤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在长征时,毛泽东一成为我党的军事领袖,全党顿时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正应了生活中常说的一句话:“提升了一个人,振奋了一片人”。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在长期的工作中他们会发现谁有本事,谁没有本事,老百姓就喜欢有本事的人,因为有本事的人能把他带动起来呀。所以孔子主张管理不同人的方式是不同的,要做到分层次管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包含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不同层次的人实行分层次管理。“君子喻于义”,指的是对企业的知识分子、中高层干部,应当更多地讲理想,讲志向,讲情感,用长远的利益克服眼前利益的短视;对员工呢?则更多地给其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怎么才能让人高兴?需要什么,满足什么。联想的柳传志曾经讲过这么一句话,对普通员工,要讲“法治”,讲严格的制度管理,因为普通员工在领导的眼皮底下工作,机器一转,他不干都不行;对干部呢?要更多地讲“人治”。什么叫讲“人治”?即讲理想,讲情操,讲志向,讲长远的发展前景,用长远利益克服其短期利益的短视。
我们说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管理,一方面是对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进行管理,另一方面也是要求按照人的个性特征来进行管理。孔子的一个学生性格豪放,做事果断,所以,孔夫子教育他要三思而后行。
意思是说,你要在反复思考后,再做出行动的决定,这样犯错误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后来有一个性格比较懦弱的学生也来问孔子,孔子说不用三思,你两思而后行就行了!学生问,为什么我要两思而后行,而另一个学生要三思而后行呢?孔子回答说,因为你比较懦弱,需要增强你的胆量,让你考虑问题时不要顾虑得太多,因此两思就够了。
大家看,这就叫因材施教吧!另外,我曾经去山西晋中的常家大院,常家大院专门辟有一个收藏历代名人字画拓印的展览区,其中有明代的崇祯皇帝的字,他写的字是“九思”。真是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崇祯皇帝“思”得太过分了,“思”得太过分就变得多疑,崇祯皇帝最后就栽在了这个多疑,不相信人上。人应该谨慎地思考,但总要有一个度,你不能无限制地思考下去,该拍板时就得拍板。
三、管理成败的关键是领导
中国有句话,叫“众星拱北斗”,意思是说,领袖一人系天下安危,领袖的作用就在于按照社会的发展趋势将各方面的生产要素有效率地组织起来,一旦失败,那肯定是领袖的责任。为什么呢?至少天时、地利、人和这几方面你没有把它有机地结合起来。孔子的原话怎么讲呢?“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至少我协调得不好,至少判断力有问题。“朕躬有罪,无以万方”,意思是说,我的能力不够,我有罪过,以致不能顺利地领导天下。“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意思是说,天下出现问题,都是我的责任,至少我选人不当,至少我选人的水平不高,至少我领导群体的能力有限。
怎样提高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呢?孔夫子说领导者要起表率作用。
先得到富贵的人是后得到富贵人的榜样,领导如何做,就会影响下面如何做。他一再说:“其身正,不令自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鲁国的当权者季康子问孔子怎样为政,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谁敢不正?”“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