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儒墨道法与企业经营全文阅读 > 第32章 孟子的人性善理论(2)

第32章 孟子的人性善理论(2)


  孟子强调行仁政要“薄税敛”,把“薄税敛”作为“民可使富”

  的重要条件之一。“薄税敛”就是以较低的税率征税。但孟子也反对税率过低,而是主张采用一种高低适当的税率。他认为,西周时代的什一税,是最适当的税率。轻于什一者是“大貉小貉”,即只能适用于文明时代以前的税率。重于什一者是“大桀小桀”,即同桀纣等暴君相适应的税率。在徭役方面,孟子主张“不违农时”。因为不违农时才能搞好农业,如果“夺其民时”,就会使民“不得耕耨”,从而不能“养其父母”,造成“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对征税方式,孟子提到三种可能的方式,“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但主张同时只能采用一种方式,“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将孟子的思想运用到企业当中,给我们最大的启发之一就是总公司如何处理和分公司的关系。总公司太强调对分公司的控制和监督,应该说,一定的控制和监督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给分公司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试想,分公司发展不好,总公司能发展好吗?毕竟创造利润的是分公司,总公司是在分割分公司的利润,不让分公司多发展,总公司又从哪里获得利润呢?在这里,让我们再一次重温《论语》的教导:“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只有分公司发展了,总公司才能发展起来。分公司怎样才能发展起来呢?除了分公司自身的努力外,总公司也要为分公司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其中,条件之一就是减税;条件之二就是减负。别总是让分公司填各种各样的表格,填表格的目的是为了搜集信息,更好地指导工作。那种过分地填表格,为填表格而填表格,浪费分公司大量精力、使其没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正常的工作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三)制官之禄

  如何让官员不犯错误呢?孟子根据“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的理论,主张制官之禄,满足官员最基本的对生存、身分、地位的追求,创造官员不犯错误的条件。孟子关于“制官之禄”的思想主要是在回答一位名叫北宫的卫国人的提问时体现出来的。当时,北宫向孟子请教有关西周制定爵禄的情况,孟子尽其所知为北宫做了介绍,这可以反映孟子的制禄思想。他介绍说,西周爵禄制度是按照诸侯国的大小不同,分别为国君、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规定了禄田,最低一级“下士”的禄田相当于一个农民耕种的土地—“百亩之田”,制禄所依据的原则是“禄足以代其耕也”。然后逐级成倍增长,根据孟子介绍的内容,中国人民大学虞祖尧教授测算出,统治阶级中最低阶层的“下士”的俸禄收入与一户农民的私田收入相当,需要8户农民提供一年的剩余劳动;一个大国的国君的俸禄相当于320户农民的收入,需要22 560户农民一年的剩余劳动。国君的俸禄竟比下士和农民的收入高出几百倍(小国国君160倍,大国国君320倍)之多。

  为什么官员的收入比农民要高那么多?原因是:第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意思是说,当官是需要相当高的文化素质的,他前期投入得太多,后来的回报自然也应该多起来。

  第二,人追求富贵,先得到富贵的人是想得到富贵的人追求的榜样。对官员而言,如果他自己都得不到富贵,老百姓有谁还会来听他的:你连自己都没得到富贵,凭什么就来领导我,你能让我致富吗?

  在这种情况下,出于树立官员在百姓心目中的高大形象的动机,也必须保证官员一个体面的生活。

  第三,官员掌握巨大的权力,如果你不给他富贵的话,就会诱发他犯错误的心理,从而以权谋私,犯上作乱,其危害更大。因此,与其让他在阴暗的角落里偷偷摸摸地搞动作,还不如让他在阳光下正当光明地得到该得到的那份收入。

  三、富民的支持条件之二:发展工商业

  (一)发展工商业

  孟子认为社会分工是必要的。他说:“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意思是说,一个人需要使用由各种工匠所制作的器物,如果都要自己制作,这是要天下人疲于奔命,因此他主张“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基于此,他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抱积极态度。他把“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作为行仁政、得民心的一个标志。他不仅主张不征商税,而且主张给予商人以种种方便:“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在市场提供储藏货物的地方,如果货物滞销,依法收购,不使积压。孟子还说,“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讥而不征”

  的主要应是商货。这条政策实际上是对长途贩运的商旅的优惠。不过,孟子主张只对一般商人给予“不征”的优惠,而对垄断市利的商人则要征税。他说:“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

  有贱丈夫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从税收史的角度来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的说法并不一定正确,但这一段话反映了孟子的态度:垄断市利的商人是贱丈夫,对他们的“罔市利”的行为,应以征税的办法限制其得利。

  (二)价格政策

  孟子在与农家学派许行的弟子陈相辩论时,曾谈到商品价格问题,表达了他的一些看法和主张。他认为商品的价格是自然形成的。他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就是说不同的商品价格不同,是商品内在的“情”决定的,不是人为的。

  如果把本来价格不同的商品,人为地划一,“是乱天下也”。“巨屣小屣同贾,人岂为之哉”,只会造成市场的混乱和生产的破坏。由此可见,孟子对商品的价格主张放任,听其自然,而不主张人为干预。

  把孟子的这一思想运用到企业经营当中,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按事物的规律办事,而不是按照主观意志进行干预。

  四、富民的支持条件之三: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孟子在赞美周文王治岐的政策时,谈到其中之一即“泽梁无禁”,对人们到湖泊河流中捕捞水产品,不加限制。“泽梁无禁”与商鞅的“壹山泽”正好相反,带有放任色彩。但是,孟子十分注意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泽梁无禁”是指官府对水产资源不进行垄断,“与民共之”,并非不加管理。孟子主张“数罟不入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细密的鱼网不能到池沼里去捕捞,进山砍伐树木有一定的时间。他认为这样有利于鱼鳖繁殖,林木生长,从而做到“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这种主张具有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孟子的主张体现了中庸之道的原则。鉴于公共资源掠夺性经营的悲剧,必须由政府加以管理。政府如何对公共资源管理呢?孟子认为,应该有计划地经营,即规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开发。孟子认为,只要进行了这种有计划的经营,公共资源的悲剧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避免,就一定会出现“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局面。

  卷中语

  按照孟子的理论,你不对百姓好,他绝不会对你好。但你对他好了,他就一定会对你好吗?也未必。人是有理性的,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人认识世界受到社会实践、视野范围、智力、体力条件以及认知能力等许多方面的限制,这意味着人是有限理性的,有经受不住外在诱惑而犯错误的倾向。以企业管理而论,你不对员工好,他绝不会对你好,但你对他好了,也未必他就能对你好。

  如何保证你对他好了,他就能对你好呢?加强制度的规范,防范人有经受不住外在诱惑而犯错误的事情发生。人一般什么情况下会犯错误?犯错误成本低的时候,由于犯错误合算,人人都有动机犯错误。这说明什么?要想让人做好事而不做坏事,一是保证他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的满足;二是加强教育,用长远利益克服其眼前利益的短视,形成较强的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能力;三是通过制度的规范,防范员工在经受不住外界的诱惑时犯错误。

  由此可见,有信任就有不信任,有信任的地方就有不信任的地方,有信任的时候就有不信任的时候,这就是矛盾的辩证法。问题是具体到某个人,我们要明白:哪些地方该信任他,哪些地方不能信任他;哪些时候该信任他,哪些时候不能信任他。只有做到了这一切,才算是认识了世界,然后方谈得上去改造世界。如何使人的优点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弱点能够最大限度地抑制呢?

  办法只有一个:扬长避短。扬长和避短是有矛盾的,有时太扬长了,对其弱点抑制不够,反而会造成很大的损害;有时太避短了,控制过分,又会压抑其积极性的提高。如何在扬长和避短这对矛盾范畴间寻找平衡点呢?还是要运用中庸之道,从长远的成本/收益分析角度入手寻找平衡点。至于找得好坏,只能由实践来评价了。就算一时平衡点找得不合适,也没关系,可以逐步积累经验和教训,虚心向生活学习,就能不断提高我们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毛泽东在三年解放战争期间是怎么分配陈毅的工作的?陈毅是三野的司令员兼政委,但战役指挥交粟裕全权负责。什么意思?打仗的事情让粟裕去管,陈毅则重点管统一战线,管群众工作,管政治工作,管后勤工作,以及其他大政方针的贯彻。如果毛泽东对陈毅和粟裕不了解,不了解他们各自的长处和短处,能够做一个恰当的工作分工,做到扬长避短吗?须知,扬长避短是个工作合同,是个规定,是个规则,是个制度。这就是孟子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