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仁政”主张
在儒家大师中,孟子大讲特讲人性善。“善”是指善良的行为。
孟子认为人天性喜欢做好事,有做好事的强烈内在冲动。试问,天地间,有哪一位喜欢做坏事呢?人追求富贵,人讨厌贫贱,谁不愿意听好听的话,谁愿意听批评的话?孟子所说的“性善”的那个“性”,不仅具有生物学的意义,而且有逻辑和道德的意义。这就是说,人身上既有天然存在的人性的光辉,也具有动物的兽性,剩下来的事情就是怎样创造条件,让人性的光辉得以高扬,使人脱离低级趣味状态,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这也就是儒家讲的“成人”。
但人们又会有这样的疑惑,生活中每天发生多少坏的事情,哪件不是人做的?由此可见,人性不是善,而是恶。确实,每件坏事都是人干的。既然人想做好事,为什么最后却做了坏事?换言之,好的动机最后却带来坏的结果,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生活中发生的那么多的坏事,是环境限制所致,是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当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不突出时,犯错误率低;反之,当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激化时,犯错误率就会提高。因此,想做好事和是否能够做好事,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这是动机和效果的关系。我们所要努力的是如何创造人做好事而不做坏事的条件,如何增强人抵抗外来诱惑,如糖衣炮弹、美女金钱的能力。
我们知道,孟子出生在战国前期。战国是什么时代呢?中国历史上最乱的时期,人性的丑恶暴露得最充分的时期,连没有什么文化知识的老百姓都能看得明白的事情,伟大的孟子会看不明白?孟子的伟大就在于:他从人类大量的做坏事的行为中间看到了人类做好事的萌芽,换言之,他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在不利中看到了有利,在老百姓不愿干活当中看到了有干活的向上的萌芽,并且积极探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何创造条件让人性善良的萌芽得以发扬光大,这就是孟子的伟大。孟子的这种伟大太需要当代的企业领袖学习了,因为企业领袖太需要这种在顾客不买的现象中看到买的萌芽,在员工、合作伙伴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中看到积极性提高的迹象的能力,并且积极创造条件将其迸发出来,而不是一味抱怨。
孟子认为,就人生来就有的资质来看,人的自然资质有两种,一种是人生来就有的食色之性,一种是人的义理之性。他认为,食色之性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属性,就此出发,不能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而只有义理之性,即人生来而具有的四种“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才是人所特有的,因而应把人的向善的本能称为人性。换言之,人性的光辉是什么?讲理想,讲道德,讲志向,必要的情况下为了集体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这种在让自己幸福的同时也让别人幸福,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为他人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行为就叫“义”。这是人独有的、动物所没有的,是不是?这才是人和动物的差别,是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的。
孟子讲人性,只讲人生来具有的某种向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讲人的本质。属性不同于本质。一个事物的本质可能有多方面的属性,而本质是各种属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孟子讲人性是善的,并没有讲人的本质是善的,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只是说人潜意识里面有做好事的萌芽,即四种“善端”,只要将这四种“善端”发扬光大,柔嫩的枝芽也会成长为参天大树;反之,如果对这小小的嫩芽不注意培养、维护,那么柔嫩的枝芽就会逐步走向枯萎并最终死亡。因此,孟子坚信,经过后天的不断努力,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反之,如果不好好努力,也有可能变为夏桀、商纣这样丧失人性的暴君。
如何将柔嫩的枝芽培育为参天大树,而不走向枯萎乃至死亡呢?
孟子提出的条件是让老百姓得到最基本生活的满足。他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什么意思呢?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想让人做好事,那就要创造做好事的条件。人做好事而不做坏事的条件是什么呢?最基本的生活水平的满足。谁愿意当坏人,那不是没办法吗?吃不上喝不上的,做好事的条件不具备,做坏事的条件倒开始具备,于是人就只好向野兽的方向发展了。
一、“恒产论”
孟子所说的“富民”,其直接目标是使一般平民百姓都能维持一家数口的衣食温饱:“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其终极理想是使一切百姓“至足”,即达到极其富裕的地步。他曾满怀豪情地说:“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为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孟子认为仁政的根本措施在于使民占有足以维持全家人生活的财产。这种财产实际上指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他把这种财产称之为“恒产”。他认为当时的一般平民百姓没有足以维持全家人生活的“恒产”。“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认为这种情况是非常严重的。因为一般百姓如果“无恒产”,就不会有“恒心”,而“无恒心”的人“放辟邪侈,无不为己”,什么违法犯罪的事也干得出来。这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必须使民有足以维持全家人生活的恒产。孟子把恒产的内容规定为每家有百亩田、五亩宅,又把应拥有这种恒产的农家称为“八口之家”。当时的百亩约合现代的三十亩强。一个拥有三十亩耕地和一小块宅地的农户,正是一个典型的个体农户。
将土地分下去还不够,还要将农民稳定在土地上。鉴于个体经济具有规模不经济的弱点,孟子主张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发挥集体互助的作用,以弥补单个的个体小家庭的不足,为此就需要有一个领导核心—村政府发挥作用。孟子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方里而井”指的是社会自治单位。既然是社会自治单位,就一定要有管理者,如何保证管理者的政务支出呢?孟子的办法是通过劳役地租的方式来解决办公费用问题。
孟子指出,有了村政府后,农民可在村政府的协调指挥下,做到“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意思是说,邻里之间可通过互相帮助的办法来解决小农规模不经济的弱点。
如何提高个体家庭经济的经营效率呢?孟子也有较为具体的经营管理设想。他设想的是一个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自给自足的个体经济。他说:“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一个农户不仅要耕织,还要养鸡、养猪、养狗。他认为一户人家应养“五母鸡,二母彘”。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是不是主张在满足生活数量追求的基础上,提高一点生活质量?孟子真是一个伟大的人民思想家,替民众考虑得真周到,与墨子主张的过一个满足温饱的生活水平相比,孟子的做法才真正给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农民指出前进的希望。
二、富民的支持条件之一:对政府的要求
为了发展小农经济,孟子主张建立政治清明、高效廉洁的政府,为此要求政府必须在如下问题上注意:(一)义利论孟子继承了孔丘的义利观,也主张以“义”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他之所以讲“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是针对着统治者讲的,是为了调节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避免各级统治者之间的争夺。当梁惠王问孟子:“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所以,作为诸侯国的王,要讲仁义,不要讲利,以避免“上下交征利”而造成国家的危乱。
孟何强调仁义,也是为了调节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其重点也是约束统治者的求利行为。孟子认为当时的君主不讲仁义,不行仁政,结果造成一方面“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另一方面,君主“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仓实,府库充”。孟子认为应以仁义来约束君主,以调节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关系。在孟子看来,由于政治搞不好造成人民的死亡,是“以政杀人”,它与以刃杀人同样属于不仁。
将孟子的思想运用到企业经营当中,就要求企业领导人教育每一个员工树立岗位责任意识。在企业基本的规则和契约制定以后,剩下来的事情就是琢磨如何完成工作。每一个岗位只要把各自的工作做好了,利润及其分配的事情那不是很好办吗?现在的问题在于,总公司不是更多地琢磨如何完成领导责任,如何为下属公司的生产和经营创造更好的条件,而是议论下面挣得如何比自己多。而下属公司,不是更多地琢磨如何完成工作,并及时弥补上级领导的某些不足,而是一味地抱怨上级领导,并利用政策的漏洞打擦边球,搞“小金库”以及其他的歪门邪道。这样还怎么上下一致完成工作,是不是会“上下交征利则亡”?
(二)赋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