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说,春秋以来的那些战争,都是不义之战。至于战国时期更大规模的争霸战争,孟子更是激烈批评。他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以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在孟子看来,民为贵,君为轻,国家是为了满足人民需要而建立的,这才是国家的本质。而当今的统治者呢,却为了自己的私利,驱赶人民走上战场;那些所谓能干的职业官员呢,忘了为民众服务的宗旨,利用自己的知识为虎作伥,这和当年孔子批评冉求何其相似!基于此,他说:“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意思是说,不行仁政而富,尚且为孔子所反对,何况从事“杀人盈野”、“杀人盈城”的战争呢?由此看来,孟子并不是一般地反对战争,而是反对为了一己私利、置天下民众于不顾的战争;反之,对于那些为了拯救天下民众于水火的战争,孟子称之为“义战”,大力歌颂之。
孟轲认为,战争的胜利有三个条件:“天时”、“地利”、“人和”。
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说,“人和”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的条件。他认为,统一中国也主要是靠老百姓的拥护而不是靠战争。他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就是说,老百姓不是可以用政治的区域限制的,国家不是可以用地理上的险要保护的,世界不是可以用军备吓倒的。主要是看统治者是“多助”或“寡助”:得到老百姓拥护是“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受到老百姓反对是“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统治者怎样可以得到多助呢?就要“得道”,“得道多助”,这个“道”就是孟轲所说的“王道”。对于那些主张以武力统一天下的主张,即为统一天下而统一天下,而不是为民众利益而统一天下的主张,他称之为“霸道”。孟子认为“王”与“霸”的根本区别在于“以德”和“以力”的不同。“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他所谓“力”即暴力。法家主张对内用刑赏推行法令,对外以武力进行兼并,这都是孟子所说的“以力服人”。这些都被孟子贬为“霸道”。像儒家所宣扬的,用礼乐教化对老百姓说服教育的一套,孟子誉为“以德服人”,称做“王道”。孟子在这里所讲的就是孔子所讲的“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和“导之以政,齐之以刑”的那两种统治术的不同。
把孟子的上述道理运用到企业经营当中,就要求我们通过给顾客创造高价值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服务)来赢得顾客的信赖,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这种通过让顾客得到更大的价值来赢得顾客信赖的办法就是营销,就是“以德服人”,就是行“王道”。
反之,那种通过歪门邪道或强买强卖让顾客服从的办法就是推销,就是“以力服人”,就是行“霸道”。“德”者,“得”也。所谓有德的人,就是割舍自己的眼前利益让别人得到的人。孟子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由于消费者具有广泛的选择权,有相当的流动性,因此“以力服人”远不如“以德服人”,作为企业,要行“王道”而不要行“霸道”。
四、尚贤与礼遇“巨室”
统治者怎样才能做到以“仁义”治国呢?孟子主张“尚贤”,他说,假若统治者能做到“贵德而尊士”,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如此“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贤能的臣下到来后,统治者如何跟这些“贤人”协调关系呢?孟子认为,统治者首先必须尊敬他们,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又说,“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贤人”到来后,统治者如何使用这些“贤人”呢?孟子要求使“贤者”居于掌握政权的地位。比如他自己就一定要做“卿相”,实际掌握政权,照着自己的理想处理国家的政事(“行道”),国王不得干涉。孟子跟齐宣王说,“今有璞玉在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汝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意思是说,雕琢美玉需要找专家,治国家也要找专家;无论是雕琢美玉,还是治国,都必须照着专家的主张去办,不能说“姑舍汝所学而从我”。
“贤人”到来后,如何处理跟旧有的贵族,即元老之间的关系呢?孟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一方面,坚定不移地主张由“贤人”
掌权;另一方面,又主张尊敬元老,礼遇元老。他对齐宣王说:“所谓故国者,非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欤?”。意思是说,越是历史悠久的组织,越要处理好新陈代谢的问题,尽可能将交接班的交易成本降到最低,这样才能保证组织的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
对于新执政的“贤才”,孟子提醒他们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就是旧有的大贵族,也就是元老。意思是说,要尊敬元老,礼遇元老,承认他们的历史贡献,对他们表示尊重,尽可能用和平的而不是暴力的手段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但是,照孟子所设想的,实际的政权既已入于“专家”出身的“卿相”手中,这些原有的大贵族所能享受的也不过是有位无权的安富尊荣。
把孟子的这番理论运用到企业经营中去,就是要求企业家坚定不移地实行专家治企的主张。既然专门的工种需要专业人才,那么管理同样也需要专业人才,也需要受过专门教育的人。如何使用这些高素质人才呢?孟子认为不能像对待一般工人那样,给予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就可,除给予必要的高收入外,还要关心并礼遇他们。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充实到组织里的高素质人才,孟子还嘱咐他们要尊重元老、关心元老,注意协调好跟元老的关系。毕竟元老在企业有巨大的影响力,“所谓故国者,非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试想,你不赢得元老的支持,还怎么在企业开展工作?
“贤人”刚刚到企业,往往遭元老的各种各样的排斥,这是很正常的。人追求富贵,讨厌贫贱,在得到富贵、失去富贵之间,人失去富贵的不平衡感更强。你一来到企业,就意味着元老要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他要失去业已到手的富贵,心理当然不平衡,要有所反映了。
作为职业官员、职业经理人,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对于元老的排外加以相当的理解。仅仅理解还不行,还要想办法转变元老的排斥为接纳。能做到这一点吗?能!因为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有排斥就有接纳,关键是创造变排斥为接纳的条件。
在如何赢得元老支持方面,孟子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就是说,要尊敬元老,虚心向元老学习。为什么要尊敬元老呢?他们是对企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值得晚辈尊重。对于晚辈来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你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施展才能的平台,那是因为站在前辈巨人的肩膀上,你必须承认元老在企业发展历史上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为什么要虚心向元老学习呢?一是因为元老比我们更了解企业及其市场,这值得我们学习;二是因为我们要取得比元老更大的成就,为此就必须虚心向元老学习,从而站在元老巨人的肩膀上,站得高看得远,这样才能取得比元老更大的业绩。须知,虚心的态度会感动人,骄人的业绩会打动人,这样不就转变元老的排斥为接纳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