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儒墨道法与企业经营全文阅读 > 第59章 前期秦晋法家的管理思想(1)

第59章 前期秦晋法家的管理思想(1)


  一、李悝的管理思想

  关于前期法家的管理思想,还要从李悝说起。

  李悝被魏文侯聘为宰相,成为总经理,这可不得了。儒家从孔夫子开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李悝这一代终于当上总经理,能主持一国政事,从而将儒家的政治理想变为现实。随着李悝在魏国当上总经理,一批受过儒家教育的书生纷纷当上部门经理或区域经理,儒家思想在魏国得到了相当的贯彻。

  李悝当政之后主要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制定《法经》六篇,即根据魏国变化了的现实状况制定新制度,为个体小农生产方式的发展创造条件。《法经》是李悝把战国初年各国所通行的法律搜集起来,加以排比、分类、整理,编成一本具有完整系统的法律大全,包括盗、贼、网、捕、杂、具六篇。

  其核心是保护私有财产。春秋以前,中国没有“盗”和“贼”这两个词,这是春秋社会变革,出现了私有财产后出现的新词汇。“盗”指抢夺别人的财产,“贼”指残杀人的生命,“贼”和“盗”是连在一起的,因为只有在偷盗的过程中才能为谋财而害命。“网”指对付盗、贼的组织系统,包括刑狱制度、户口制度等;“捕”则指具体缉捕盗贼的方法。“杂”指对包括赌博、偷越城墙、借贷不廉(高利贷)、官吏生活超过制度允许范围等的处罚。“具”指判刑的种类以及轻刑、重刑的原则,包括一些具体的案例等。

  《法经》六篇的颁布说明了什么?随着个体小农生产方式的初步确立,为个体小农生产方式的发展配套的相关制度还没有建立和完善,社会还比较混乱。欲在短时间恢复和稳定秩序,促进个体小农生产方式的发展,必须借助于国家暴力的武器,《法经》六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台的。它破除了西周以来刑法为贵族掌握、在执行上有很大随意性的消极影响,在接受春秋以来各国诸侯公布的成文法,如刑书、刑鼎、竹刑的基础上,一方面使法令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一方面公之于众,既便于民众了解,也有利于相互监督,还有利于对官员徇私枉法行为进行约束,对发展和巩固魏国的小农生产方式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不仅为当时的魏国国君所承认,从而使其成为一部魏国的重要法典,而且通过商鞅传入秦国,成为秦国刑事立法的蓝本。汉兴以后,又经由萧何之手,成为《九章律》的基础,对中国的统一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打下了一个法律基础。然后经过曹魏、晋、隋等,直接影响到了唐律的制定和《永徽律疏》的编撰。因此,《法经》不但是中国封建成文法典的滥觞,也是中国封建刑法学体系的基础。李悝的这一开山之功不可磨灭。

  当然,李悝的《法经》也有明显的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主要针对盗贼,在约束官员方面只占极少分量。这说明,李悝对政治措施不当和官吏腐败导致盗贼孳生的规律认识不足。二是只有刑法,没有民法。春秋以来,由于矛盾冲突的加剧,中国社会出现了礼、法分化的趋势,要求将其中的暴力处罚部分分离出来,李悝应运而生,编撰《法经》,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任务,但他没有认识到“礼”的民事法律规范在调整婚姻家庭、私有财产、民间借贷等方面的作用,忽视了把礼制体系中的这一部分法律规范纳入他的法经当中,造成了其法律体系的不完善,这是特别要指出的。

  由于撰写《法经》,李悝被尊为法家鼻祖。《汉书·艺文志》称:“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其列法家著述,次《商君》,首《李子》,隐然以儒门弟子李悝为法家的开端。又,若按章太炎所说“著书定律为法家”的说法,法家真正的开山之祖也应是李悝。郭沫若就说:“李悝在严密的意义上是法家的始祖。”也就是说,在李悝之前是“礼治”体系,其中尽管有“法治”萌芽,但只是为法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至李悝编撰成文法典并运用于社会改革之中,就真正地形成了法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从此进入了礼法争辩、冲突的时代。

  第二件事是“尽地力之教”,目的是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量,发展农业生产。孔夫子很有本事,他按照乐、书、礼、数、射、御这六门课来教育学生,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很高、很全面。所谓“乐”,类似于今天的音乐,这是教育人、塑造人的重要途径;所谓“书”,类似于今天的语文,教人识文断字,这是掌握文化的重要途径;所谓“礼”,类似于今天的道德教化,专讲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这是儒门教育的中心;所谓“数”,类似于今天的数学,是职业经理人的必修课,要知道什么时间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什么地点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以及干到什么程度—没有相当的数学知识,没有相当的数学分析工具,是不可能进行长期的成本/收益分析,从而以长远利益克服眼前利益的短视,做出正确决策的;所谓“射”指射箭;所谓“御”,指驾车,这两门课相当于现在的体育,说明体育训练在儒门教育中占相当的比重。

  透过上述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孔夫子既重职业经理人的技能训练,像“射”、“御”、“数”等就是重点培养经理人的实用技能的;更重视职业经理人的人文素养训练,像“书”、“礼”、“乐”等课程就是重点培养职业经理人的人文素质的。由此看来,孔夫子培养学生的目标确实是德才兼备,既培养经理人的“多艺”,也培养其“仁心”,目的是成为一个伟大的领导者。由于孔夫子的学生受过如此良好的、全面的教育,儒门弟子出仕的就非常之多了。正是在这种儒门弟子不断出仕的浪潮中,孔子的学生子夏的弟子李悝才最终走上总经理岗位。

  李悝做了魏国宰相之后,对魏国的财政收入、支出状况做了一个认真的摸底:首先,计算该国有多少亩土地,去除山林水泽,可耕地还有多少;该国有多少人口,去除老弱病残,壮男壮女还有多少。

  其次,将这些土地按其亩产量情况分为好、中、差三类;估计每一类土地在正常的年份,即风调雨顺的情况下亩产量是多少,在不正常的年份下的亩产量又是多少。

  再次,根据该国老百姓的数量、家庭的数量,计算出每个家庭正常情况下一年的支出是多少,不正常的情况下,即有疾病死伤发生,一年的支出又是多少。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即使在正常的年份,一个家庭也难以维持温饱水平。这是因为收入是弹性的,而支出是刚性的,一个家庭在除去日常的花销后,往往所剩无几,更何况发生大灾荒的年份,自然就得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惟有抓紧生产。李悝认为在百里见方的范围内,有九万顷土地,除去山泽、村落所居的三分之一,还有六百万亩耕田。如果种田的人治田勤谨,能够精耕细作,每亩可增粟三斗,反过来,种田的人如果不能勤谨,就要少收三斗,一正一反,在六百万亩的土地上就要相差一百八十万斗。勤与不勤,差额惊人。在魏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这不能不引起特别的注意。

  第三件事就是平籴法,协调农业与工商业等其他产业的关系。平籴法是什么意思?鉴于“米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由国家出面实行的稳定粮价的措施。我们知道,一旦发生灾荒,粮食歉收,粮价提高,城市里的消费者负担不起,就要流离失所,流徙他乡。而粮食丰收了呢?由于粮价降低,农民辛苦一年,入不敷出,无法生活下去,也要流离失所。总之,粮价太贵伤民(市民),太贱伤农,都对国家不利。如何将这两部分人的利益协调起来呢?李悝提出了国家干预的主张。一旦出现了民间干不了、干不成、干不好的事情,自然需要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组织—国家出面干预。

  国家怎么干预呢?李悝的建议是“善平籴”,意思是说,按照粮食的丰歉来划分一定的等级,即把收成好的年份分为上中下三等,把收成不好的年份也分成上中下三等。收成好,就由政府按收成好的等级出钱籴进一定数量的粮食,收成差则由政府把收成好时籴进的粮食按平价籴出去,这样就能做到“取有余以补不足”,“使民毋伤而农益劝”,并以此来平抑粮价。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遇到饥馑水旱等自然灾害,就不会因为缺粮而致粮价上涨,真正做到粮价不贵而老百姓又不离散流徙。

  李悝的变法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即“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意思是说,要建立一个按照才能、贡献进行分配,赏罚分明的制度。据《说苑·政理》载:魏文侯问李克(悝)曰:“为国若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弗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竽琴、钟石之声而安其子女之乐,以乱乡曲之教。

  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

  这一段话集中揭示了“食有劳而禄有功”这一魏国变法基本原则的实质和它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里的“淫民”指旧贵族,李悝认为这些人凭借从父辈那里承袭的特权,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而“夺淫民之禄”实际上是否定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剥夺旧贵族世代所享有的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权;“来四方之士”则是通过“食有劳而禄有功”,使天下的贤能之士为己所用,赋予他们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权力,这就使出身士阶层的一大批有才能的知识分子进入政权领域,使统治阶层的成分有了很大改变,就客观效果而言,实际上解决了今之所谓的“国体”问题。魏文侯也确实是按李悝的意思身体力行的。

  二、吴起的管理思想

  吴起也是战国前期有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吴起是卫国人,和子夏是老乡。据说吴起年轻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耻之”,吴起一怒之下“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在临离开卫国,和其母诀别时吴起发誓说,将来如果不能做到卿相的位置,就绝不还家。此后他师从曾子,发奋学习儒家学说。不久他的母亲去世,他还真没有不回家,无疑这是严重违背儒家学说的行为,为此“曾子薄之,而与起绝”。吴起于是来到鲁国做了将军。有一次,齐国侵略鲁国,鲁国国君想派他领兵出征,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君又担心他会徇私舞弊。吴起为了证明自己,就把妻子给杀了(另有一说,吴妻为自明心志,且不累吴起,而自杀而亡),结果如愿以偿当了将军,并带领鲁国将士把齐国军队赶跑了。然而,这样一来,他在儒学氛围很浓的鲁国待不下了,人们说这种人连自己最亲爱的人—妻子都能杀掉,还有什么人不敢杀的?结果,仗打完了,吴起反而在鲁国没有了立身之地,吴起无奈,只好跑到变法运动正搞得虎虎有生气的魏国。

  吴起到了魏国后,魏文侯问李悝:“吴起何如人哉?”李悝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此后,魏文侯任命吴起为西河守以拒秦、韩。他多次战胜秦军与其他邻国军队,“辟土四面,拓地千里”,遏止了秦兵的东进,为魏国做出了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