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其“弱用”论思想
《老子》不但认为“道”是运动的,而且认为运动的动力来自内部,是内部两种相反的力量互相斗争的结果。相反的或对立的两方,在相互斗争中会各依一定的条件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强和弱、大和小、先和后、刚和柔??无不如此。《老子》把这种认识概括为一个公式:“反者道之动。”
在《老子》看来,一时强大的东西,可以在运动中转化为弱小。
同理,富贵可以转化为贫贱,柔可转化为刚,盈可转化为虚:“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总之,《老子》已看到万事万物的运动,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是“道之动”,即道本身所包含着的运动规律。
《老子》不但意识到了事物运动、发展的这种辩证法,还认识到人们可以利用这种辩证法来为自己谋利益,使实力较弱,在斗争中处于劣势的一方,有效地抗御乃至战胜强大的对手。对强和弱的斗争,一般人总认为强者必然是胜者,《老子》却提出相反的见解,认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更关心的,是把弱胜强的辩证法付之于“行”。它把这种运用概括为“弱用”论,说:“弱者道之用。”
《老子》的“弱用”论,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内容:“哀者胜”—以弱胜强的主要条件强和弱、优势和劣势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竞争中处于弱势的一方,决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战胜强大的对手,必须审慎地研究这些条件并以自己的积极努力促进这些条件的形成,还要善于抓紧时机巧妙地利用这些条件,才能做到以弱胜强。
在以弱胜强的条件方面,《老子》首先指出了“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老子》说的“哀者”有双重含义:哀痛和哀怜,或者说是悲愤和同情。前者指战争的弱势一方,全军、全国、全民对强敌侵凌一致悲愤,同仇敌忾;后者指它得到友国及中立国国家和人民(包括敌国中反对战争的人民)的广泛同情,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得道者多助”。
实力较弱的一方处于“哀者”的地位,是以弱敌强、以弱胜强的首要条件。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内部分崩离析,外部孤立无援,那么,即使本身有较强的军事力量,也可能被击败。如果实力本弱于敌,又处于众叛亲离的状况,那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这个思想运用到市场竞争中,就是要求企业奠定“内治”、“外交”
建设的基础。
在奠定“内治”建设基础方面,要求企业必须创造“上下同欲”
的局面。而要做到“上下同欲”,一方面要求有利益关系做纽带,所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也。这就要求有条件实行股份制的企业尽可能实行股份制,没有条件实行股份制的企业也要让员工看到老板的胸怀,看到企业发展的前景,所谓“财尽人聚,财聚人散”是也。
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加强企业文化教育,其作用不仅在于使员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道德观,还在于能够坚定员工的信心,从而激发斗志,团结对敌。
在奠定“外交”建设的基础方面,要求企业处理好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搞好“统一战线”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处理好与相关利益方,如政府、新闻界、供应商、经销商、广告商等的关系。一方面,要用利益纽带来联结与“相关利益方”之间的关系,所谓“利益攸关”
是也。这些利益相关方与企业关系密切的程度、重要性等是不一样的,要按市场细分的原则将其分为几大类别,有特别重要的,有一般重要的,有不甚重要的,要在安排好次要矛盾的前提下,重点抓主要矛盾。
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相关利益方的联系和沟通,在维护“命运共同体”
利益的大前提下,多方争取它们的支持和援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的局面。
“以正治国”—以弱胜强的基础
要想在战争中取胜,首先要做好内治工作来加强自己的实力,诸如将帅及各级军事干部的选拔、培养、考察,战士的征集、编组、训练,武器及其他军事物资的准备以及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的改善等。这些治国、治军的工作,事先做得越充分,战斗的实力就越强大。这就是《孙子》所说的:未战先“立于不败之地”,或《老子》说的“无死地”。只有使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求胜;只有先使自己“无死地”,才能得生。这些治国、治军的工作,必须做得非常周密、切实,一丝不苟。《老子》说的“以正治国”,正是指此。
对于实力较弱的一方,内治尤为重要。弱势而不对治国、治军做艰苦认真的努力,那就只会使原来的强弱差距更加扩大,战争的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
《老子》对“以正治国”的要求很严,不但要求对大事、难事必须十分认真、谨慎地干,对小事、细事和似乎简单、容易的事,也不得疏忽大意。它反复强调:“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术,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时,在做一件事的整个过程中,也要求自始至终采取严格认真的态度,不得忽略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阶段。《老子》特别告诫人们:在工作的最后阶段容易产生麻痹大意的情绪,因而特别要慎之又慎,要“慎终如始”,才可避免全部工作“于几成而败之”。
这样“以正治国”,岂不是“有为”吗?这同“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原则,能够相容吗?
必须指出:《老子》讲的“无为”,决非无所事事、一事不干的意思;“无为”只是要求不可违背自然之道而强为,或者说,只是要求顺应自然之道来“为”。在所为不违背自然之道时,《老子》不仅主张“为”,而且主张按照自然的要求,认真地、及时地“为”。它常以水比喻“无为”,认为水并非死寂一团,而是流动的,并且“善利万物”,但是它的流动、停住以及滋润万物,都是顺应自然之势。治国也应效法水,“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因势利导,不加勉强地达到治国的要求。“以正治国”,从它的各方面实际工作看都是“为”,而且都必须“为”,但由于顺其自然而没有一点强为、妄为的成分,所以在本质上却是无为,是“为无为,事无事”,而不是无所作为和无所事事。
把这一思想应用到企业经营中来,就是要求企业进行扎扎实实的基础管理工作,做到“知行合一”。所谓“知”,就是了解、熟悉经营之道。为此,必须善于总结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将之升华到理论,从而不断将非程序化决策(指对不经常出现的、特别好或特别坏的事情进行决策)转化为程序化决策(指对经常出现的、形成了惯例的事进行决策)。所谓“行”就是将对大千世界的认识,将企业经营之道转化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知”固不易,“行”则更难,因为它是在不断地同人类的惰性、人性的弱点做斗争的过程中,将人性的光辉一点一滴地挖掘出来的。故《老子》特别强调扎扎实实地做基础管理工作的意义,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来比喻基础管理的重要性,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来形容好高骛远、不扎扎实实地做基础管理工作的坏处。用“慎终如始”,要求企业与时俱进,继续保持革命热情。民谚曰:“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讲的就是做基础管理工作的难处。
在做基础管理方面,海尔可谓是成功的样板。海尔总裁张瑞敏指出:“什么是不简单,将最简单的事情按正确的操作规范做它一千遍,变成下意识的行为和习惯,就是不简单。”为了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培养员工的现代意识,海尔不断推出各种激励措施。“正激励”
就是靠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拉动员工往前走,“负激励”就是靠物质处罚和精神处罚防止员工往下滑;前者被海尔称为“拉动力”,后者被海尔称为“止动力”。在海尔,基础管理工作做得扎扎实实,用他们的话讲就是,“总账不漏项,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管事看效果,管人看考核”。正是靠着这样扎扎实实的管理工作,弱小的第三世界国家企业—海尔才取得了与跨国公司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的资格。
后动制敌—以弱胜强的战略、策略
“以正治国”,使自己在战争发生前有充分准备,这对以弱胜强、以弱敌强是绝对必要的。但是,这至多只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却未必能够战胜敌人。而且,如果在做好了治国、治军的各项工作之后,自己的实力仍弱于敌方,那就仍然不能有不败的保证。
要想胜敌,还需要在实际战争中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策略和战术,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和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给敌人致命打击。这就是兵法所说的“出奇制胜”。正因如此,《老子》的“弱用”思想,除了要求“以正治国”外,还要求“以奇用兵”。
《老子》“以奇用兵”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它提倡后敌而动,伺机制敌的原则。
《老子》明确地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这里,“主”指先发进攻,“客”指后发应战或防御。防御也不是固守阵地,同占优势之敌死打硬拼,而是可在强敌进攻下首先撤退,以避免在不利形势下同强敌决战。《老子》以“退尺”为喻,说明退却是可以大踏步后退,以便远远甩开敌军。
不过,“退尺”不是畏敌远遁,也不是消极地保存实力,而是用以战胜敌人的一种积极的战略、策略。因为,《老子》一再说“后其身而身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暂时“后其身”是为了能够“身先”;“不敢为天下先”,是为求得“成器长”而采用的一种积极的手段。后敌而动,在强敌进攻下首先实行退却,是一种争取主动、争取胜利的手段。
如何后敌而动,赢得胜利呢?《老子》的论述不很具体,但有两点是清楚的:(1)等待敌军实力减弱,然后转入反攻。
《老子》认为:在我军主力后退、避开敌军打击的情况下,敌军求战不得,锐气将逐渐衰竭,这就为我军转入反攻造成了有利的条件和时机。
《老子》看到:不论多么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大举进攻却一再找不到战机时,其实力和锐气是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它以自然界的情况作比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来势越猛,动作越大,衰竭也越快。我方保存和蕴蓄实力,而敌人疲敝、衰竭,这就逐渐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使反攻胜敌有了可能。《孙子》上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指的正是这种情况。
(2)等待敌军暴露出弱点,然后转入反攻。
强大的敌人也会有某些弱点。只要看准了它的弱点,集中力量给予打击,就可使其遭受严重损失,甚至陷于溃败。当敌军最初集中强大力量进攻时,它的弱点不容易发现,也不容易加以打击,但在敌进我退、敌久不得手而躁急求战的情况下,弱点就容易暴露出来。
《老子》不仅主张以后发和退却等待敌军暴露弱点,还主张使用各种谋略、制造种种假象以诱骗敌人、迷误敌人,促使敌人暴露弱点。
它把这种谋略称为“微明”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这种“微明”术的特点是:要削弱、空耗或打倒敌人,夺取敌人的阵地,就先对它示弱,或者故意让它得些便宜,引诱它做出错误判断,轻举妄动,加速暴露出弱点,然后出其不意给予致命打击。
在《老子》出现以前,中国战争史上早就有许多后动制敌的战例。
《老子》最先从理论上总结了这方面的军事经验,提出了后动制敌的军事思想,并把这种新军事思想建立在道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从而使它成了“弱用”论的主要内容的一部分。
《老子》不仅在以弱胜强的军事斗争中提倡后动制敌,而且在处理人和人、国和国的关系中,一贯提倡“居后”和“处下”。《老子》把这看做立身、待人、处理、治国的一个普遍原则,看做自己的“三宝”之一,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既然是“三宝”之一,那就是有普遍适用性的:不仅势弱的一方不应争上抢先,即使是力量较强的、占优势的一方,也能从居后、处下中得到更大好处。在君和民的关系中,《老子》主张君先下民;在国和国的关系中,则主张“大国以下小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