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儒墨道法与企业经营全文阅读 > 第60章 前期秦晋法家的管理思想(2)

第60章 前期秦晋法家的管理思想(2)


  这里有一个小问题,吴起受的是儒家教育,怎么还会领兵打仗呢?前面讲过,孔子用“六艺”来培养学生,射箭、驾车都是必修课程,因此他的学生都是非常有才能的。而且,孔夫子本人就是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据传,孔子跑步的速度很快,能追上兔子。而且《论语》中也有记载,孔子的学生冉求把入侵的外国军队打败了,季孙氏很高兴,就问他是跟谁学的军事,冉求说是跟孔子学的。总之,由于孔夫子以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经理人为己任,他的学生普遍受到严格的、全面的训练,因此领兵打仗是不成问题的,吴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先被鲁君、后被魏文侯看中的。

  魏文侯去世后,魏武侯即位。魏武侯最初很欣赏吴起,但由于被宰相公叔所谗,魏武侯遂不信任吴起。关于公叔如何谗害吴起的情节,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得非常详细。

  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

  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其时楚国因为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的落后,国势衰落,不断引来周边国家的入侵,楚悼王决心以魏国为榜样,变法图强。他“素闻起贤”,正好吴起在魏国不得志,结果双方一拍即合。吴起先被楚悼王任命为“宛守”(宛是南阳郡治所,今河南南阳),一年之后,被提拔为令尹,主持变法。

  吴起变法的要点如下:

  一是“损有余、补不足”。就是要剥夺一些旧贵族的“有余”,来补充军政开支的“不足”。吴起认为,楚国的“贫国弱兵”,是由于“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这些大臣、封君“上逼主而下虐民”,因此他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秩,精简“无能”、“无用”的官,裁汰“不急之官”,节省这些开支用来供养“选练之士”。这个措施革除了一些世袭封君的特权,精简了国家机构,增强了军事力量。

  吴起“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的另一个措施,是把旧贵族迁移到荒凉地区去。他根据楚国地广人稀的特点,认为多余的是土地,不足的是人民,而过去楚国旧贵族把人民集中到地少人多的地区来,这是“以所不足,益所有余”,应该加以纠正。因而他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这是迫使旧贵族带同所属人员去充实广大的荒凉地区,这样就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并有利于开发荒凉地区。

  二是整顿吏治。吴起为了整顿楚国官场的歪风,提出下列三点主张:(一)“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就是说,不能因个人的“私”妨害办理政务的“公”,不能让坏人的“谗”掩盖忠臣的“忠”,要求大家能够为“公”而忘私,“行义”而不计毁誉,一心为君主政权效力。

  (二)“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就是要整顿楚国官场的歪风,禁止私门请托。

  (三)“破横散从(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就是不准纵横家进行游说。

  同时,吴起还改革了“郢人以两版垣(用夹板填土筑墙)”的简陋建筑方法,开始建设楚的都城郢。

  综观吴起的变法措施,其主要意义在于顺应社会大变革中平民地位提高、贵族地位下降的趋势,打破旧的按血统奖赏的制度,建立起按能力、功绩奖赏的新制度,建立起个体家庭生产方式,竭力让选练之士、战斗之士富贵起来,从而起到了巩固王权、振奋士气的作用。吴起变法的这一努力目标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儒家、法家所共同追求的。

  吴起在变法过程中,遭到楚国旧贵族的激烈反对,贵人“皆甚苦之”,甚至连改变“两版垣”的简陋建筑方法也“见恶”。但是,吴起没有被反对者吓倒,还是坚决地实行变法,初步取得了成效。

  经过了吴起变法后的楚国,逐渐强盛起来。史载,吴起曾“南收扬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公元前381年,赵求救于楚,楚又救赵攻魏,吴起将兵与魏“战于州西,出于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一直攻到了黄河两岸。这是吴起在楚变法后所取得的巨大胜利。

  但是吴起的运气很不好,就在胜利的这年,楚悼王去世了。吴起从前线赶到治丧的处所,便遇到许多贵族的联合进攻。吴起看到贵族用箭射自己,必欲置自己于死地,他急中生智,疾步扑向王尸,结果那些发动叛乱的贵族在射杀吴起时,也射中了国王的尸体。旧贵族还不解气,他们残忍地把吴起的尸体车裂了。当然,按照楚国的法律,“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结果有七十多家大贵族被诛杀,楚国贵族的力量一下子被削弱大半,但是支持变法的力量受打击更大:变法的强大后盾楚悼王去世了,变法的设计师和执行者吴起被肢解了,楚国的改革再也没法进行下去。

  假若楚悼王晚去世几年,让吴起的改革再巩固巩固,那么将来统一天下的极有可能是楚国。毕竟楚国疆域辽阔,民风强悍,以楚国强大的武力和后勤保障力,再伴之以变法的成功,后来的历史被改写的可能是很大的。但历史是不能假设的,由于吴起在楚国变法的时间短,差不多十年,变法的成果远不巩固,战国争霸的主角开始向秦国转移。

  三、西门豹的管理思想

  西门豹作为魏国的官员,和李悝、吴起是同事。西门豹曾经被派往邺县做邺县令。邺县有一条漳河,天多下点雨,漳河水就泛滥成灾;而洪水一过,就要有旱灾。水旱交乘,人民苦不堪言。

  如何让漳河水造福百姓而不是祸害百姓呢?邺人认为,给河伯娶个媳妇就好了,这样河伯一高兴,就不会祸害百姓了,不然,河伯一发怒,马上就会使洪水泛滥成灾,从而祸害百姓。这本是老百姓知识不足,希望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满足自己需求的反映,但时间一长,反被当地的恶势力所利用,借给河伯娶亲鱼肉百姓,当地的社会士绅和官员勾结,借给河伯娶亲搜刮民脂民膏,搞得民不聊生。二是“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从来久远矣。”意思是说,家中有漂亮姑娘的,担心被选给河伯做媳妇,往往携女逃亡,以致当地人口稀少。

  新上任的邺县令西门豹受过相当高的教育,当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但考虑到老百姓的觉悟程度,他所能做的只能是:第一,承认并顺应老百姓不觉悟的现状;第二,积极创造条件启发老百姓的觉悟。具体办法呢,就是参加为河伯娶亲的庄重典礼,然后说选来的姑娘不漂亮,等过几天选了更漂亮的姑娘后再送不迟,为此就要派人给河伯送信。

  派谁去呢?西门豹说,派主持仪式的老巫婆去吧,于是就把老巫婆投到了河里。过了一会还没有回音,西门豹就说派大弟子去吧,于是又把巫婆的大弟子投进了河里,结果还没有回音。于是又派二弟子、三弟子去,结果还没有回音。西门豹等急了,说女人家不会讲话,那就麻烦三老去吧,于是又把三老投入河中,但仍迟迟不归。西门豹在河边站立了很长时间,此时老百姓开始有所觉悟,地方的长老、官员则吓得面如土色。西门豹转回头对人们说:“巫婆、三老迟迟不归,下一步怎么办?”他准备再从官员和士绅中选一人去给河伯报信,这些官员老爷们吓坏了,“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门豹说,那就再等一会吧。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你们起来吧,看来河伯太好客,把派去的人都留下了,咱们还是回去吧。官员们吓坏了,从此再不敢提给河伯娶亲的事。

  此后,“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意思是说,惩治了给河伯娶亲的贪官污吏后,西门豹即率领民众修建了十二条水渠,使农田都得到了灌溉,老百姓大悦。最初,由于民众更看重眼前利益,不愿付出艰苦的劳动修建水渠,西门豹便教育他们说,修建水渠是百年大业,尽管现在苦一些,但未来得到的是甜果。为了我们永久的未来,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现在多付出些劳动也是值得的。

  在西门豹的教育、引导下,邺县民众开始了劈山引水的过程,从此过上了安定的生活。由于西门豹为民造福,邺县父老深深地感谢他,直到汉代中期,仍在祭祀他。

  过去我们常讲,历史上的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但“愚民”和顺应基础上的发展是有一定联系的。要顺应老百姓的现状,就要承认他思想的一定的合理性,用黑格尔的话讲就是“存在的必合理,合理的必存在”,这样,是不是就要承认百姓思想中落后一面的合理性?你不顺应他目前落后的一面,你就无法引导他前进。剩下来的问题就在于,是顺应人民只及眼前利益的一面,逐步引导其觉悟呢,还是认为老百姓只能看眼前利益,从而将老百姓看成工具,用严刑峻法逼其就范。儒家和法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儒家认为老百姓尽管目前有眼睛看不清楚的时候,但从长远来看总归是能够看清楚的,因为儒家承认老百姓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儒家主张通过教育,通过领导人的言传身教来启发民众的觉悟。法家则认为老百姓愚昧,只能看到眼前利益,因此反对教育,主张用严刑峻法将民众纳入统治者的轨道。

  关于西门豹,还有一个事例值得述说。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西门豹治理邺县,仓廪里没有积存的粟米,府库里没有储存的兵器,官府中没有会计人员。有人多次向魏文侯反映这一情况,魏文侯将信将疑,决定亲自到邺县视察,发现果然如此。魏文侯很生气,对西门豹讲,“相国翟璜推荐你前来治理邺县,你却把邺县搞成这样。

  你如果能说明理由便罢;如果不能,将加罪于你!”西门豹回答说,“臣闻王主富民,霸主富武,亡国富库。今君欲为霸王者也,臣故储积于民。君以为不然,臣请升城鼓之。甲兵粟米,可立具也。”意思是说,他听说,称王天下的国君使人民富足,称霸天下的国君使军队强大,亡国之君使府库富有。而今君王想做霸王,所以臣下储积于民。

  君王如果不信,臣请登城击鼓,甲兵粟米顷刻可至。于是西门豹陪同魏文侯登城观看。一鼓过后,民众披坚执甲,操兵弩而出;二鼓过后,民众负车辇运粟米至于城下。魏文侯观罢感慨地说,“这事就算了。”

  西门豹在一旁说,“不可。与民相约以信,非一日之功可成。今一举而欺于百姓,恐怕日后真有战事,百姓闻鼓声而不再前来。以往燕国时常入侵魏境,臣认为不如借这个机会北面击燕,一可示民以信,二可收复失地。”魏文侯点头同意,西门豹率兵击燕,收复失地后返回邺县。

  西门豹的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对我们今天的企业管理和经营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一是考核的重要性。制度的核心是考核。有了职业经理人,有了岗位职责和合同,如何表明他干得好坏?如何根据他干得好坏来论功行赏?那自然就要考核,但考核是不容易的。难道仅仅用眼睛看着就叫考核?请看看西门豹的例子!魏文侯恰恰是在对邺城视察后才决定要处罚西门豹的,这就提出了如何科学考核属下的问题。试想,没有科学的、有效率的考核,再好的制度也会走样。

  二是“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一个领导者如果说而不做,言而无信,就会在民众中失去威信。

  民众对其不能建立稳定的预期,他还怎么领导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