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儒墨道法与企业经营全文阅读 > 第54章 《老子》的可持续性(2)

第54章 《老子》的可持续性(2)


  基于上述理解,老子希望科学技术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社会的现状就得以维持,像他们那样的统治者就不会掉下来了。因此,老子主张治国要实行愚民政策,而防止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则是愚民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一再宣扬要“绝圣弃智”、“绝巧弃利”、“使夫智者不敢为”。《庄子·天地》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孔子的高足子贡在周游列国的路上碰到过一个老人,这个老人宁肯做掘隧入井、抱着水罐汲水那样事倍而功不半的蠢事,却不肯用节省劳动、提高效率的先进工具,并且是明知而故不为。子贡就问老人为何不使用“槔”这种先进工具,那样提水的效率将提高不知多少。老人说,你说的办法我知道,我也明白那样效率会更高,但那样会让人产生一种更高的追求,从而把人的其他方面的欲望提高起来,这样还不发生人和人之间争夺资源的矛盾?我这个办法尽管笨一些,效率慢一些,但它不能激发起人过分的追求财富的欲望,这样社会自然便和平、安宁和稳定。因此,对于你说的所谓的先进办法,“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这个故事说明以老子为代表的隐士们不愿意科学技术发达,痛恨科学技术的进步。

  老子提出的办法之二就是保持“小国寡民”状态,这样一来就能人为地割断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就不会引发相互攀比的矛盾,“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样社会就能稳定。基于此,老子认为社会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小国寡民”状态。他是怎样描绘这个理想的社会状态的呢?“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认为,人们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满意了,自然就不去追求新的生活,这样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就可以解决,社会也就太平了。你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不就是鼓吹安贫乐道吗?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非“闭关锁国”不可,这正是老子鼓吹“小国寡民”的原因。

  应该说,老子的这一观点是很有道理的。何谓幸福?何谓不幸福?幸福就是存在于人内心深处的主观感觉。文革期间,中国搞闭关锁国,中国人感觉生活得蛮幸福,还要去解放美国人民和亚非拉国家人民。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美国人民、亚非拉国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另据报道,一些民间组织曾经在农村和城市做过幸福指数调查,结果发现农村人感觉比城里人更幸福。这个结论引起过轩然大波,但我是相信这个结论的准确性的。原因是城里人物质满足,但竞争激烈,活得很累。乡下呢?周围没有特别富的,他自然也产生不了过分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就容易感觉幸福?另外,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家容易小富即安?因为周围没有比他更富的、更好的,他当然自我感觉良好,这就是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等现象出现的原因。如前所述,老子的话很有道理。只是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无法做到闭关锁国,尤其是在当前的企业竞争时代,别人在进步,我不努力行吗?老子讲变化,但忽略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是他的不足。在全球化的今天,怎样解决“小富即安”

  的问题呢?打开国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国内外企业家之间的交流,让我们的企业家在比较中找出差距,找出前进的方向,从而产生出积极向上的动力。

  老子还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意思是说,善于治国的人,不是使老百姓聪明,而是设法让老百姓愚昧,原因是智慧越多,越难以管理。应该说,老子讲得是很有道理的。例如,民营企业为什么经常留不住大学生,管理不好大学生呢?就是因为大学生聪明、智慧多。聪明的人什么特点呢?

  对领导的要求高,看问题的能力强。民营企业原来的那套管理方法,管工人没问题,管知识分子就难。为什么呢?知识分子聪明,智慧比较多。

  基于上述认识,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意思是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使民处于四肢发达、脑袋简单的无知无欲状态。问题是,人是有认识世界的能力的,员工的水平在提高,顾客的水平在提高,企业家的水平不提高行吗?这就是今天的企业家努力读书的原因,这不是企业家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不得不如此。

  老子提出的办法之三是统治者对百姓“行不言之教”。老子认为,百姓多智则不易统治,百姓多欲则相争,因而强调治国要“常使民无知无欲”。不过,老子并不主张用强制手段来“绝巧弃利”,禁止技术、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因为,这样做就必然违反道家无为而治的原则,而且会激起反抗。老子用以实现这种目的的手段还是无为,即由统治者自身率先鄙弃一切技巧、奇物和难得之货,以在整个社会中造成一种人人安于原始落后的生活状况、不用心思才力、不求进取创新的社会风气,使一切百姓都成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四肢发达、头脑愚昧的野人。老子认为,在这样的风气和环境下,不需什么强制和禁罚,任何智者也“不敢有为”,技巧、奇物和难得之货也就无从出现和传布了。

  然而,从理论上很容易讲清的问题,一旦回到生活中却很难做到。

  老子明白这一点,他说,我的道理很简单,只要人不太多地想问题,社会就太平了,但这无法做到啊!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只要和外界事物接触,他就要想问题,而一想问题,就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就要激化人和人争夺资源的矛盾,如此天下就容易大乱。想到此,老子对社会失去信心,说“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能知也,莫能行也??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意思是说,我的道理很简单,天下人都明白,但没人能够做到。

  看来,老子道家所代表的是那些已经衰落、但还保留着相当力量,或者虽已没落、但仍不甘心失败的社会势力,他们已不能同自己的竞争对手进行硬碰硬的实力较量,只能承认现状,因而主张以弱胜强,以退为进,以屈求伸。在对待被统治者方面,就表现为统治者自身率先寡欲、崇俭并且减政省刑、轻徭薄赋以缓和矛盾,化解纷争,以求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一种人人无知无欲、知足知止的风气,幻想这样就可使社会倒退回“小国寡民”的原始状况。老子认为,这样就可使造成贵族没落衰亡的社会变革不致发生了。

  然而,老子的这种反历史进步的主张完全是一个一厢情愿的幻梦。

  统治者“无为”、“无事”、寡欲、崇俭,可以减少对人民从事经济活动的阻碍,但这只会使技术、文化的发展和生产的进步获得更有利的条件,而不可能造成社会经济停滞倒退的情况;只会使民智更发达,社会更有活力,而不可能造成人们普遍的无知、无欲的混沌愚昧状况。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来自人类求生存的要求,人民群众为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而不停地同自然做斗争,就必然会引起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工具的改进。国家政权的活动,可能对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进步有一定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但不能消除或完全遏止这种发展和进步。

  统治阶级的严刑峻法、穷兵黩武、苛赋重役,可能对生产力造成重大破坏,但不能使其完全停顿;统治阶级的“无为”、“不积”和“寡欲”、“崇俭”则可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生产力的恢复、发展起某些积极作用,从而导致同先秦道家的愿望正好相反的结果。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正是从这里出发,把先秦道家的“无为”思想改造为一种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