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听了商鞅的讲解后,非常失望。他认为,唐尧虞舜的方法是不错,可我现在的环境比唐尧虞舜时代严酷多了,这哪能解决我现在的问题呀!因此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事后秦孝公怒斥景监,说你的客人狂妄自大,并没有什么本事,不堪大用,你怎么向我推荐这样一个人!景监责怪商鞅没有把握住机会。商鞅说我对秦孝公谈怎么样能够实行帝道,好像他志不在此。
尽管商鞅第一次游说秦孝公失败了,但毕竟知道了秦孝公不爱听什么,这离成功显然进了一步。五天以后又在景监的联系下见到了秦孝公,这一次商鞅改讲王道。所谓王道,就是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之道。和唐尧虞舜那个时代相比,这个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多、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和人之间争夺资源的竞争比较激烈,因此这个时代的领导者,如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都强调文武之道,在文和武之间,主要还是强调文,但慢慢在往武的方面靠。
例如,商汤、周武王就是通过暴力的手段打破旧政权,建立新王朝的。
应该说,商鞅这一次的游说比上一次好一些,秦孝公不再是昏昏欲睡、心不在焉的样子,他明白了商鞅在讲些什么,但依然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事后他再一次责怪了景监。景监也责怪商鞅,怎么两次都不合孝公之意,就问商鞅第二次对孝公说了些什么。商鞅说,我对他讲了王道,看来秦孝公对此也不感兴趣。
经过这两次的试探,商鞅已基本摸清了秦孝公的真实想法,可以说是成竹在胸了,知道怎样去说动秦孝公,于是他请景监引导他再去见秦孝公。大概是秦孝公求才若渴,一而再、再而三地接见商鞅,一点都没有表现出不耐烦。这一次的交谈,秦孝公尽管还是没有采用商鞅的建议,但已不再讨厌了。事后秦孝公对景监说:“你的客人还不错,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些问题。”景监总算一块石头落地,他问商鞅:“这次秦孝公好像相信你了,你对他说了些什么?”商鞅说:“这次我用霸道去劝说秦孝公,他似有用我的意思。如果他肯再见我,我知道这样可以说动他了。”
由此商鞅第四次见秦孝公,这一次两人谈得很投机,尤其是秦孝公,他听得很入迷。两个人侃侃而谈,一连数天竟毫无厌倦之意,秦孝公终于听到了比较符合自己想法的主张,也看到了商鞅的才智和胆略,决心起用他,从而决定了而后商鞅命运。事后,景监对商鞅说:“这一次你说中了秦孝公的心事,他正满心喜欢。”商鞅说:“我曾劝说秦孝公行帝王之道,可以像三代(夏、商、周)一样,而秦孝公说,那是久远之事,我哪里能等这么长久,而且作为一个好的君主,就应在生前显名天下,怎么能等到数百年才成就帝王的业绩?于是我就对他说起强国之术,所以秦孝公满心喜欢。”
为什么商鞅讲强国之术,讲霸道,秦孝公满心喜欢呢?所谓霸道就是齐桓、晋文争霸之道。与前两个时期相比,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人口急剧增多,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天下大乱,到达“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欲在短时间内重建社会秩序,在文和武之间,只能更重视武力。因此,所谓霸道,就是强化武力、重视武力之道。秦孝公生逢乱世,周边国家“夷狄遇之”,欲在短期内崛起,惟有实行霸道,这才是秦孝公所希望听的主张啊!
秦孝公虽决心起用商鞅,但还有顾虑,就对商鞅说,你讲得很好,可是大臣们不同意怎么办?商鞅说:“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意思是说,老百姓眼光狭隘,只能看眼前利益,在没看到光明的前景之前,自然要议论纷纷。一旦你成功了,老百姓看到了富贵的前景,自然会追随你。因此,最初创业的时候,只能靠你自己,别指望下面与你同甘苦共患难,你要以自己信心的坚定来坚定百姓的信心。秦孝公说,好,就听你的。
但秦孝公还是不那么放心,说,“今吾欲变法,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几天后,秦孝公就带着商鞅跟大臣见面。果不出秦孝公所料,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派大臣提了很多问题,坚决反对变法,但都被商鞅一一折服。在这种情况下,秦孝公坚定了用商鞅的信念,“寡人不之疑矣”,于是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两年后改革初见成效,又被任命为大良造,这是一个位高权重、集军政于一身的官职,它相当于山东六国的相国兼将军,说明此时商鞅已经掌握了秦国的军政大权。
商鞅到底是在魏国这么一个有浓厚法家氛围的地方工作过,他明白,要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短期内出成绩,必须树立权威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但是老百姓居住分散,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在短时间内将广大的老百姓凝聚到一起,得到他们的信任呢?惟有依靠新闻媒体的力量!当时没有现在这样的新闻媒体,只有老百姓的口头传播,但老百姓的口头传播就是非常大的宣传力量啊!于是商鞅策划了一个“徙木立信”的宣传活动。他在国都的市南门,一个非常繁华、积聚了大量民众的地方,竖起了一根有三丈高的木杆,放言说,谁能把它从南门搬到北门,就给他十金的重赏。试想,人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对某件事情产生极大的兴趣呢?惟有特别好、特别坏或者价格差别大的事情。商鞅的这个策划自然引起了国中百姓极大的关注,因为价格太高本身就是新闻。大家议论纷纷说,这怎么可能呢?从南门到北门,移动这三尺之木,根本不费什么力气,却能得到重赏,太奇怪了!由于价格高得离谱,大家不敢相信,没有人去应征徙木。商鞅站在不远处的一个制高点上听着大家的议论,他见没人应征,当场提出再加四十金,共五十金。俗话讲,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时有一个胆大的人出来应征了,等他把这根三丈高的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后,商鞅当场给了他五十金。这件事情一下子传遍了全国,都说新来了一个空降兵,说话算数,说好话算数,说坏话也算数,还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他的命令吧。这次奖赏,等于商鞅向全国人民的宣言:新法既已制定,一经颁布,就要坚决进行。这就为他的改革的推动打下了一个坚实的信任基础。
空降兵怎么树立威信?用今天的话来讲,商鞅好比是来自或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一个高级经理人,空降到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某公司,受聘做总经理,他该怎么树立他的威信呢?琢磨一下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吧,这对我们的空降兵、职业经理人如何赢得原企业员工的信任,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