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法家的管理思想,主要指商鞅的管理思想。
商鞅的管理思想是法家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商鞅的管理思想,我们可以体会法家学说的暴力色彩、独裁色彩被强调到了何等程度。我从来不认为使用暴力就是错误的,关键看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同样,我也从来不认为独裁就一定是错误的,关键是在什么条件下运用。天下万事万物,无所谓绝对的好,也无所谓绝对的坏,关键是明白各自存在的条件是什么,用孔子的话讲,就是“无可无不可”。独裁和民主作为管理方式的两个极端,各有其适用的条件,随着条件的变化,必须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
先讲一下商鞅这个人。商鞅是卫国人,因他是卫国国君庶出的后代,当时称他为公孙鞅,也称卫鞅,后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在“商”
地,人们才称他为商鞅。前面讲过,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普遍出自卫国,这一方面与孔子居卫时间较长有关,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教会了卫国青年才俊如何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另一方面与卫国历史上不断受到外敌入侵有关,国内充斥着浓厚的变革图强情绪。商鞅的祖上原本在卫国很有地位,后在社会大变革中落魄为平民,他的祖父、父亲只做过卫国的小官僚,职权不大,俸禄也不高,日子过得比较艰难。
商鞅的父亲一心要培养儿子光宗耀祖,很小的时候就让他读书,因此商鞅自幼就熟悉王霸之道,但特殊的国情、家情,使其对管仲、子产的刑名之学深契之。
商鞅长大后,卫国在战国争霸运动中再次被灭国,商鞅只好到魏国寻求发展。当时的魏国由于变法早,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它用了大量的读书人做职业官员,传统贵族的势力受到了相当的削弱,应该说,这里是战国前期最有利于读书人发展的沃土。商鞅来到魏国后,做了宰相公叔痤的门客(幕僚),很得公叔痤的信任。公叔痤是当时的魏国国王魏惠王的叔叔,很得君王信任。公叔痤病重弥留之际,魏惠王前来看望,寒暄之后,魏惠王就委婉地问,万一你去世了,由谁接任你的职务?公叔痤略一沉思后说,我的属下中间,有一个叫公孙鞅的不错,虽然年轻,但有奇才,能成大器,希望他能接替我的位置。魏惠王听了公叔痤的话,嘿嘿一笑,既没答应,也没拒绝,这主要是因为商鞅的社会知名度不高,是一个无名小卒。公叔痤一看魏惠王的这个态度,就明白他是不会起用商鞅的,马上又跟了一句话,你若不用他,干脆杀了他,千万别让他为别国所用。公孙鞅后来的经历,正应验了公叔痤的担心,可谓不幸而言中。但魏惠王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他听到公叔痤让他杀商鞅时,只是假意应承下来,说容我考虑考虑再说。魏惠王离开公叔痤家后,公叔痤马上吩咐人把商鞅找来,对他说,你赶紧走吧!商鞅就问为什么。公叔痤就一五一十地把这个事情讲给他听。商鞅听后笑了笑说,没事儿,我过两天再走也不迟。公叔痤忙问为什么。
商鞅说,既然你推荐我,他不听,那么你让他杀我,他又怎么会听呢。他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根本用不着杀我。
读者可能会质疑,公叔痤怎么能跟国王说要杀掉商鞅,见了商鞅又赶紧让他跑,这不是两面派嘛!这正是咱们中国人办事的特征,希望里里外外几方面都能照顾得过来。经常有西方人跟我讲,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行为不一样。西方人一旦忠于一个人,就不管别的人;中国人不是这样,中国人是强调“忠孝”两全的,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更强调统一性。在中国,很少有那种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状态,这在西方人看来,就是信仰性不强。西方人一旦信了基督教,就绝对的信,只信他一个,不信别的。而我们中国人呢,往往什么都信,山、河、树、石,等等,只要生命长久的就敬仰。曾有西方人问我,你们信这么多,能信得过来吗?能爱得过来吗?我是这样回答的,我们中国人有博大的胸怀,绝对能爱得过来,能信得过来,我们是各取其所。比如说,我们要生孩子,就找观音菩萨;我们想发财,就找“赵公元帅”;我们要治病,就找与治病有关的神仙。至于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我们不管,我们各取所需嘛!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商鞅在魏国待不下去,只好另找出路。正好这时秦国发出招贤令,商鞅于是去投奔秦国,临走的时候带了一本李悝的《法经》,这是对商鞅一生事业的发展贡献最大的一本书。到秦国后,商鞅费尽心机认识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利用景监的关系见到了秦孝公。其时,秦孝公刚刚当政,才21岁,有强烈的发奋进取的动力。由于国势衰弱,东方国家根本瞧不起秦国,不允许它参加东方各国的会盟,“夷狄遇之”。秦孝公决心发奋图强,他发布求贤令,声称:“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应该说秦国的奖赏是很大的,当然风险也是很大的。当时,有许多人从东方六国跑到秦国来,换成现在的话讲,就是从东部发达地区跑到西部落后地区去寻找发展空间,但秦孝公的奖赏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得到的。秦孝公毕竟是一国之君,受过相当好的教育,他可能提不出什么好的主张,但别人一旦提出,他则有能力判断出其好坏。当时许多来自东方六国的人和秦孝公见面,但没有一个被秦孝公看好,秦孝公很失望,骂臣下推荐的都不是真正的人才。恰好这时候商鞅来了,利用景监的关系和秦孝公见了四次面,最后说动了秦孝公,主持变法。
为什么秦孝公要和商鞅见四次面才能做出是否接纳的决断呢?对秦孝公而言,这是选拔国家的宰辅,用现在的话讲就是选择空降兵,能不慎之又慎吗?难怪他要亲自和前来应聘的人见面了。空降兵和老板的关系是很微妙的,空降兵最害怕事情进行到一半,遇到很大的矛盾,老板把空降兵当替罪羊给甩掉;老板最怕改革进行到一半,遇到很大的矛盾,空降兵一走了之。试想,空降兵可以一走了之,老板往哪里走?由于这个原因,双方当然都很谨慎,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对方。
第一次见面时,因为彼此不了解,商鞅又很在乎这次机会,希望应聘成功,因此不敢轻易把内心最隐秘的话讲出来,于是从社会比较公认的道理讲起。讲什么呢?讲帝道,讲唐尧虞舜是如何成为伟大帝王,建立一番丰功伟业的。唐尧虞舜生活在什么时代?生活在非常遥远的原始社会末期,当时的土地很辽阔,自然资源很丰富,人和人争夺资源的竞争远没有现在这么激烈。在比较和缓的社会环境下,唐尧虞舜不用那么急迫地建立制度,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向民众施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