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儒墨道法与企业经营全文阅读 > 第43章 墨子的义利观

第43章 墨子的义利观


  和孔子一样,墨子也讲义利观。众所周知,资源是有限的,而人追求财富的欲望是无限的,这样人们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矛盾。怎样协调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呢?办法之一是用长远利益克服眼前利益的短视,从而自觉地克制过分的追求财富的欲望,这就是义利观要探讨的内容。在义利观的问题上,墨子怎么讲的?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说,爱别人的东西像爱自己的东西一样,爱别人的儿子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我们这里特别探讨两个问题:一是墨子的兼爱跟孔子的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二是墨子的义和孔子的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墨子的兼爱是无差别地爱人,而孔子的仁则是有差别地爱人。谁的主张更合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显然,孔子的有差别地爱人更符合生活的真实,墨子的兼爱有相当的空想成分。在关于“义”的问题上,两者也有比较大的差别。孔子的“义”强调既要自己富,也要别人富;墨子的“义”更多地强调天下的利益,要求毫不益己,专门利人,带有相当的空想成分。

  墨子总讲“利”,见了面就讲利益、利益、利益之类的,可谓一天到晚“利”不离口。孔子呢?孔子“罕言利”,即很少讲“利”。孟子呢?孟子是“何必曰利”,根本不讲利,只谈如何如何做好工作。

  这几个人谁讲得对?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它说明了社会成员分层次管理的重要性。尽管墨子“利不离口”,显得俗气了些,但我们要理解墨子。墨子代表的是社会底层—小生产者的利益,这本来就是缺钱、感觉钱老是不够花的一个阶层,难怪墨子“口不离利”了。孔子代表的是社会上层—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是站在领导者的立场上讲话的。领导者不从事具体的物质生产活动,只是分割老百姓的一部分劳动果实,如果“口不离利”,那不正迎合了孟子“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这句话了吗?领导者的职责是通过让群众高兴来调动其劳动积极性的,群众高兴了,有动力多生产,产品的收获量增多了,给国家上交的自然会增多,领导者的利益自然就得到保证了。因此,对于领导者而言,只需要想怎么做好岗位职责就行,岗位职责完成了,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个人利益自然就得到保证了。我们看,在墨子和孔子之间,谁更伟大?谁说得更好更权威?显然是孔子。我为什么拿很大的精力讲孔子,因为认识孔子是不容易的。

  墨子非常尊崇“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就是他心目中推崇的“义”。对于具备这种“义”的品行的人,墨子主张要坚决提拔,大力褒奖,为此他提出,“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为什么当时墨子的思想一出现,就受到社会民众、老百姓的喜欢,从而给儒学以当头一棒呢?这是因为在孔子看来,领导者是带领群众前进的,和一般民众相比,他必须站得高、看得远,为此就必须接受相当的教育,而且要终身接受教育,这就是儒家所说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我们看,按照孔子的办法,当个官有多难!不惟付出的时间长、花费的代价高,而且成功的几率也不高,这很难满足那些正在崛起中的、渴望短期内迅速提升社会地位,登上政治舞台的广大民众的需要。像墨子的方法多好,有能力马上就提拔,而且当场选拔,越级提拔。这有多好!不惟当官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物质成本等大大降低,而且当官的几率太高了,难怪墨子的思想一出现,就受到民众的狂热欢迎,以致“天下不归杨,便归墨”,致使许多儒家的信徒也跑去追随墨子。那么,为什么后来人们又抛弃墨学?经不起社会实践的长时期的检验啊!毕竟当官的要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这可不是冲冲杀杀那么简单,需要相当的文化学识,需要一点一点的经验的长期的积累,才能做到分层次管理,才能做到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最大的满足,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安定和祥和。

  墨子认为利益是相互的,人和人之间是互助互利的关系。他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这是不是讲利益是相互的?你爱我,我才爱你,你不爱我,我是不会爱你的。“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这说明什么呢?“利”是相互的,你不爱别人,谁来爱你?因此按照墨子的学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能得到人们长久的热爱,能做到永垂不朽。

  墨子义利观的本质是什么呢?保护小生产者的利益。墨子所以特别强调国家政权的稳定,就是因为小生产者保护不了自己,特别希望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来保护自己。

  墨子的生产思想是什么?“生之密,用之节”,反对奢侈品生产,主张转向日用品生产。“生之密”就是多“开源”的意思,主张多多地劳动。“用之节”就是多节省。既开源又节流,剩余就多,剩余多了,就能抵御天灾人祸的打击。此外,开源节流还有利于扩大再生产,提升农民生产的效益。

  墨子的“生之密”不仅指老百姓要用心干活,也指君子、官员等要坚守岗位,总之,每个人都要坚持岗位职责,树立岗位意识。那么,怎么才能做到“生之密”呢?墨子讲,要实现“生之密”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延长劳动时间;二是增加劳动人口。生产者再延长劳动时间,时间、精力也是有限的,那就得增加劳动人口。中国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为什么喜欢多生孩子?没办法,忙不过来。而要增加劳动力,只有多生孩子。在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加劳动人口中,墨子认为增加劳动人口是第一位的。

  墨子的消费思想是什么呢?以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为标准,主张节用。墨子的节用既讲限制统治者,也讲限制被统治者,但主要以限制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特权为目标。老百姓要节俭,统治者更要节俭。节俭有什么好处呢?一是可以为简单再生产的维持创造条件;二是可以加强粮食储备;第三,统治者可在国家的武装力量上储备,即加强兵备;第四,可以维持社会稳定,“俭节则昌”,反之则亡。因为节俭能加强储备,有助于抵御天灾人祸的打击。

  墨子为什么特别强调储备呢?这是因为任何社会都有经济周期,农业社会也有经济周期,其规律是:六年一个小周期,十二年一个大周期,即从一个小灾荒到另一个小灾荒的时间间隔一般是六年,从一个大灾荒到另一个大灾荒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是十二年。鉴于此,墨子特别强调要储备,把储备提高到关系国家安危存亡的高度。墨子把国家和私人保持三年的粮食储备看做保证国家、人民抗御天灾、战祸的最低限度的储备,称之为“国备”。他主张三年准备一年的粮食,十年准备三年的粮食,三十年准备十年的粮食。有了这样的储备,有了这样完备的风险防范,还有什么样的天灾人祸不能渡过去?因此,在开源节流之间,墨子更强调节流。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太低了,既然开不了“源”,那就只能节“流”:一天吃两顿饭,每顿少吃一点,以增强抵御天灾人祸打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