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荀子的这一思想运用到企业经营中去,就要求对外顺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进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包括既进行有形的新产品开发,又进行无形的服务新产品的开发。对内顺应员工由追求物质需求到追求精神需求的变化,进行管理方式的调整。
就对外进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来看,所谓产业结构调整,就是根据消费者新的需求的变化,进入新的既有发展潜力、又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如鄂尔多斯羊绒衫集团由轻纺工业进入重化工业,国美由家电零售业进入房地产业,海尔集团由家电业进入保险业等。所谓产品结构调整,就是在同一行业内部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不断开发新产品,如鄂尔多斯羊绒衫集团开发出采用纳米技术的新羊绒衫,银行业推出信用卡、电话查询业务,高校推出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
就对内进行管理方式调整而言,一方面顺应员工民主意识的增长,逐渐放弃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而改用加强沟通、教育的方式。另一方面,也顺应科学技术发展,要求扁平化管理之趋势。此外,还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竞争激烈,对人的素质要求提高之趋势,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并教育员工树立“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进能退”的观念,目的是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让不合适的人不高兴程度降到最低,以适应激烈竞争时代,新陈代谢加快的需要。
如何看待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差别呢?我认为,尽管孟子、荀子的出发点不一样,一个讲人性善,从人的社会性出发;一个讲人性恶,从人的自然性出发,但殊途同归,最后的结论都是一样的,都主张优先通过教育、再辅之以制度的办法来约束人的行为。
不过,两人在大的相同中,也有细微的不同。这就是,孟子对人类的未来更充满信心,认为通过基本的物质、精神条件的满足,通过教育的加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对人类的未来也充满信心,但不像孟子那么乐观,他也承认,“涂之人可以为禹”,即人皆可以成为“圣人”,原因是人有学习“礼义”的能力。他说:“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但是荀子还认为,人虽有学习“礼义”的能力,但未必能好好地学习,所以人皆可以为禹,但未必都能为禹。
显然,荀子认为,人类社会能够变得很美好,但这需要相应条件的配合,假若支持条件不充分的话,违法乱纪的事情肯定少不了。
基于此,荀子在重视教育,即“隆礼”的前提下,还重视制度的建设。和荀子相比,孟子无疑对未来想象得太乐观了,对前进过程中的困难考虑不足。按照他的“恒产论”主张,只要保证了人们最基本的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追求,社会就应该变得更为美好。可是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总是无限的,在这种情况下,显然不容易做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满足,这样社会一定会有矛盾,某些情况下还会激化,为此不得不重视暴力的准备。事实上,由于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孟子在世时到各国游说,各国统治者就不接受他,说他的主张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那么为什么后世更赞成孟子而批评荀子呢?这是因为,孟子一上来就对人提出了高要求,提出人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的奋斗目标,并且响亮地喊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口号,这意味着人只要努力,就一定会实现目标追求。荀子则是在承认社会现状合理性的基础上,指出其不合理性,再引导人们向更美好的未来前进。
按照孟子的理论,人类即使是在环境很困难、不得不做一些违心事的环境下,也不应该丧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应该始终高标准地要求自己。而且,即使在做这些违心事的时候,也应该想到出污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的道理,心中始终不放弃对伟大人生目标的追求。原因就在于我们是人类,身上有着动物所不具有的对仁义道德的追求,我们应该将这一点发扬光大。而按照荀子人性恶的理论,人类追求享受的心是天然的,用他的话讲就是“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月不知足,是人之情也。”至于礼义文明,那是物质满足以后的事情,这意味着要降低争夺资源发生冲突的概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能是加强制度的防范。等人们物质发达,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了,再开始讲礼义吧。无疑,孟子对人的要求更高,一般人常有实现不了之苦,因此其在追求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中影响更大,而在平民中影响不那么大。
荀子的思想更切合一般人的生活实际,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尤其在官员中影响更大,故谭嗣同说,秦以后两千多年的学术皆为“荀学”,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应该说,孟子的人性善思想和荀子的人性恶思想有相当多的相通之处。孟子的伟大在于从人性丑恶当中看到了未来做好事走向善行的萌芽。荀子则从人性恶中推导出了人追求礼义等美好事物的结论,换言之,从人类大量的犯错误中看到了走向光明的萌芽。不同的是,孟子更着重于人性善良的地方,着眼于人性光辉的发扬,积极创造条件让它成长起来。荀子更着重于人追求富贵名利之处,着眼于如何想办法让人们之间的冲突降低到最低点。换言之,孟子着重于如何扬善,从而提出对统治者的高要求。荀子着重于如何抑恶,从而提出了对民众的高要求。他的观点是,对人性恶的天性如不加以限制,一定会造成社会的混乱,为此就不能不强化政府权威。尽管荀子也有对统治者约束的言论,如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但主流的思想还是加强政府权威。一代儒家大师荀子所以培养出两个有名的法家弟子—李斯和韩非,原因就在于此。
在人性善和人性恶的争论中,我更倾向孟子。孟子是明白人的弱点的,他的伟大就在于从人的弱点中看到了优点,认为只要经过努力,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因此积极创造条件让人向伟大的方向迈进。
当然,孟子是对人理性的力量太高扬了,但人是有限理性的,有经受不住外界诱惑而犯错误的一面,孟子对此估计不足,这是他的弱点。和孟子相比,尽管荀子的主张操作性更强,更贴近生活实际,但荀子的思想在逻辑上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处。按照生物学的原理,物种之间有强烈的不可转移性。比如,玉米种子长不出土豆来,土豆种子也长不出玉米来。荀子认为,人是因为缺乏才追求,比如穷了追富,富了追贵,这是对的。但人不是一个缺乏满足了才自动产生下一个缺乏的,而是人同时有很多缺乏。人总是要先满足温饱,才能追求富贵。从这个道理上讲,孟子的理论是对的,人天性中就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爆发出来,这就是他提出“恒产论”的原因。正因为如此,孟子才对社会发展充满信心,对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