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儒墨道法与企业经营全文阅读 > 第44章 墨子管理思想的评价

第44章 墨子管理思想的评价


  如何评价墨子的管理思想呢?

  第一,集中反映了小生产者的思想意志。小生产者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规模不经济,无力抵御天灾人祸的打击,因此,墨子一方面主张增加人口,发展相对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主张社会清平,要求稳定的能勤俭致富的社会环境,希望明君、贤臣和鬼神的佑护,指望老天爷开眼,把希望和命运寄托在超自然力量身上。节俭的生活本身就是对统治者的约束,你不遵守,老百姓就可以推翻你。墨子对统治者的要求比孔子要高得多,有财还不能享受,还要分给别人,要过节俭的生活,那是多大的痛苦?这也是老百姓富了以后就不接受墨子,就忘记墨学的原因。

  第二,有浓厚的禁欲主义、平均主义色彩。社会混乱时期,个人不能保住家庭命运,墨子思想大行其道,一旦社会清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墨子思想便隐退一边,被儒家思想所代替。儒家思想强调过一个与自己的财产、身分相适应的生活,反对禁欲。强调富而教,要求过文明、健康的生活,因此历史上孟子、荀子都大批特批过墨子。

  荀子说,墨子总是忧虑天下不够吃的,那是杞人忧天,没有的事。只要老百姓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天下的粮食就会多得不得了,还用得着忧虑挨饥受饿的事吗?

  第三,墨子思想有浓厚的革命色彩,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这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完全否定。什么叫世卿世禄?父亲是宰相,儿子将来也是宰相,父亲是官员,儿子将来也是官员,平民百姓的子女只能永远当平民百姓,永世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墨子的思想顺应了社会的变化,主张以能力为导向而不是以血缘关系为导向选拔官员。

  中国是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墨子思想有广大的社会基础,直到今天仍需要研究墨子思想。和儒家中庸的思想相比,墨家思想显得比较过激,无论在消费方面、爱人方面还是尊贤方面,而“绝则反”,必然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也是墨家思想后来销声匿迹的原因。墨子讲,要过一个最基本的满足生理需要的生活,富人忙来忙去还不能享受,谁愿意去忙?至于墨子讲的爱人,爱天下的人像爱自己一样,显然,空想的成分太多。说到尊贤,墨子主张一旦发现贤人马上提拔,越级提拔,这如何能做得到?因此,历史最终选择了儒家思想,因为它更符合社会的常规,更符合生活的真实,更能适应生活中高潮、低潮等不同方面的状态;而墨学只能是适应特定时期状态的学说,一旦时代变化,墨学的不适应性就会强烈表现出来,只能被能适应不同时期、不同状态的儒家学说所替代。

  鉴于中国是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因此研究墨子的思想,对了解基层工人的思想动态,正确地领导他们很有帮助。我认为,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基层员工存在如下不足:(一)分配上绝对的平均主义倾向,希望不分干部、工人,你好、我好、他也好,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平均分配,这就跟管理阶层希望按贡献分配的思想产生了冲突。

  (二)认识问题走极端。员工不能正确地认识领导,要求领导像神仙一样,不能犯错误。换言之,就是“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正确的态度是人人都会犯错误,也要容许领导犯错误。有人说,“领导批对了,我接受;批错了,决不接受”。试问,评价对错的标准是什么?难道你说领导批错了它就是错的吗?就算领导批错了,他现在正在气头上,何必跟他一般见识呢?等他气消了,恢复到了正常状态,一张小小的纸条就能解释清楚问题,何必以硬对硬呢?

  (三)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由于员工更看重眼前利益,往往错误地认为:企业的产品都是自己做的,领导光耍嘴皮子不干活。

  其实,领导干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管理产品,员工干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产品,双方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准确地说,企业的发展是投资者、管理者和基层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其实,早在两千年前,孟子就解决了这一问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意思是说,社会是由管理者和基层工人共同组成的,只是由于岗位分工不同,劳动的特点有所不同而已,双方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毛泽东也说,革命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人民的服务员,讲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那么,应该怎样管理基层工人呢?

  (一)保证他基本的生活待遇,让他过一个满足温饱的生活。由于“有恒产者有恒心”,员工犯错误的概率自然要大大降低。

  (二)深入到员工当中去,和员工交朋友,目的是得到员工的认可,使他认识到你的贤能,这样你在员工中就有了权威,工作的执行力自然就会高起来。

  (三)加强教育。既包含着做人的教育,也包含着技能的教育。

  教育能提升员工认识问题的能力,使其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尊重别人,这样才能赢得同志们的支持,这有助于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对克服其斤斤计较的弱点很有帮助。

  (四)建立规矩,完善制度。由于员工更看重眼前利益,不易抵御外界的诱惑而犯错误,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而完善的制度,以制度来约束他,使其更好地成长。

  (五)了解员工的活动规律,抓“领袖”的工作。由于员工有“尚贤”、“尚同”的心理,因此必须重视做员工中“群众领袖”的工作,以此来了解员工的疾苦和需求,并借助其在员工中相当的号召力做好员工的工作。

  (六)心胸大度。俗话说,“宰相的肚里能撑船”,“将军的额头能跑马”。由于群众更看重眼前利益,而领导更看重长远利益,这样双方在认识上必定产生摩擦,某些时候还会发生激烈的冲突。因此,做领导的没有不挨群众骂的,只不过是程度不同罢了。作为领导,必须看到这一点,一方面心胸要大,不要跟老百姓一般见识;另一方面,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用孔子的话讲就是,“无欲速,欲速则不达”,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做艰苦的、耐心的、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须知,人是有认识世界的能力的,要相信群众的创造力,只要我们工作不灰心,有方法,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就一定能够成功地发动群众。

  在这里,有必要讲一下从严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关系。

  无论是从严管理,还是人性化管理,都是管理的方式,其目标是提高员工积极性,更好地完成任务。至于哪种方式好,则要看具体的环境,与员工特定时期的需求状况有关。

  一般来说,当社会物质状况不发达,人的精神境界不高时,倾向于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即一方面,顺应员工对物质的追求,依靠相对优厚的物质收入提高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技能;另一方面,顺应员工更为看重眼前利益,不易抗拒外界的诱惑而犯错误的特点,依靠严格的制度管理,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其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合格的员工。反之,当社会物质状况发达,人的精神境界提高时,则倾向于通过启发人的觉悟、尊重人的情感等方式,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技能。

  对新员工,一般来说倾向于采用严格管理的方式。因为新员工对工作不熟练,加上刚融入一个群体,相互之间培养不起感情,欲短期内提高他的工作技能,只有实行严格管理。当然,实行严格管理也是有前提的,就是不能侮辱员工的人格尊严。对老员工呢,则更多地倾向于人性化的情感管理方式。因为老员工工作熟练,收入相对比较高,加上融入集体时间较长,责任感、荣誉心也比较强。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老员工的积极性,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基础上,主要是启发他的集体荣誉心和责任感。

  以日本为例,战后的日本就是先从“大棒”做起的。当时,为了生存,不少人看到不从严管理,国家、企业、个人都没希望,因此都在研究提高效能的方法。譬如,总经理不在个人小屋内办公,而是和全体行政干部面对面地坐在一个大房间工作,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下属的出勤和工作情况,下属也能看到总经理是否在办公,谁也不能高声喧哗和自由走动,一派严肃紧张的气氛。但是,后来发现这样做还不严格,因为总经理不在,下属又“自由”了。于是,所有职员按领导关系由大到小都朝一个方向坐,每人后面都是自己的上司,只能埋头工作,回头就是有事向领导请示,否则就无法解释。而且规定,经理走小门,职员走大门,以确立领导的尊严。以上所述大体反映了战后困难时期日本从严管理的科学管理方式,至于所谓“人本主义”的感情管理,则是进入20世纪末才开始提倡的。

  在中国,要从科学管理开始,一切从严管理才行,待有了成效、形成习惯,科学管理上路以后再实行“人本主义”的感情管理。没有从严的科学管理过程,一开始就实行感情管理是要坏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