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道”,就是事物运动的规律的意思;所谓“德”就是掌握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按照事物运动的规律办事;所谓“有德”的人,就是掌握了事物运动的规律,能按照事物运动的规律办事的人。因此将“道德”两个字连在一起,指的就是认识事物运动的规律,遵循事物运动的规律、按照事物运动的规律办事。到了汉朝时的《汉书·艺文志》,才正式提出“道家”的说法,因此在先秦时的中国并没有一个道家的说法。郭沫若对道家有一个概括,就是认为道家诸派均以“道”—事物运动的规律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实际上这是成熟了的道家特点。
道家学说代表的是社会大变革中地位绝对下降的阶级的利益,也叫没落阶级的利益。要了解没落阶级有什么想法,要了解社会大变革中地位绝对下降的人有什么想法,要了解社会生活中不得志的人或者人在不得志状况下有什么想法,就必须仔细地研究道家的学说。什么是没落阶级呢?就是社会大变革中由富变穷的一类人组成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物质上的穷困,一类是精神上的穷困。穷人要活下去必须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必须要在天地人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总之,生活中的人既要学会进取,还要学会退隐,这两方面都得学。在进取和退隐之间,进取是第一位的,退隐是第二位的。一旦进取不成,总得安慰、疗治那颗受伤的心,待养足了精神,擦干了身上的血迹后,再寻机而动,重新进取。为什么中国人特别强调儒道互补,原因就在这里。儒家讲进取,旨在实现人生价值,可是一旦实现不了,遭到重大人生挫折怎么办?只有到老庄思想中去寻求安慰。范仲淹有句名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反映了中国人这种在进退间、在庙堂和江湖间择机而动的情怀。假若把儒家学说的信徒称为“进士”,那么信奉老庄思想的信徒就可称为“隐士”。“进士”能变成“隐士”,“隐士”
也能变成“进士”。一句话:进时想到退,退时想到进,居安思危,居暗思明。
关于道家管理思想对社会的影响,一般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按规律办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放任主义的发源。道家主张休养生息,认为老百姓会自动追求财富,只要政策让他感到有利,他就会自觉地去干,因此道家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这违背了经济运动的规律。
第二,反对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智慧的发展,主张愚民政策,这是历史上落后阶级、反动阶级反对社会进步的理论基础。众所周知,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历史上的落后势力对生产力的发展怀着本能的恐惧,道家是最先公开说出这一点的,所以成为中国古代反对技术进步的鼻祖。
第三,为一些对社会不满的人,如陶渊明等寻找理想状态奠定基础。
陶渊明有首著名的诗是这么写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士看来,这种不与人接触,而是跟鸟兽、跟大自然生活在一起的生活该有多么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