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儒墨道法与企业经营全文阅读 > 第39章 反对官员工作中的

第39章 反对官员工作中的


  两种错误倾向

  封建经济活动不仅包含生产关系方面,而且包含生产力方面。荀子极力强调通过国家的经济管理活动以解决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但对生产力因素的管理也没有忽视。生产力包括人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荀子特别重视人的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认为“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因此,国家必须善于使用民力,首先,要“度人力而授事”。国家应根据所拥有的可以使用的劳动力的数量,来安排或兴办各项事业,使投入和产出能够相抵,并能取得一定的盈余,这是动用民力必须遵循的原则:“量地而立国,计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使民必胜事,事必出利,利足以生民,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必时藏余,谓之称数。”其次,必须“审劳逸”,既要使百姓努力从事各项生产事业,又要使他们能够得到休息,做到劳逸结合,不能使百姓劳而不息。使用民力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尽量减轻人民的负担:“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使民夏不宛,冬不冻寒,急不伤力,缓不后时。”最后还要用自己的宽和、忠信和表率作用来调动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荀子认为,这比催呼逼迫、严刑重赏更能促进事业的发展。对百姓要坚持“爱而用之”的原则,那么,即使国家没有硬性征用民力,百姓也会积极为国家贡献力量。所以,这是保证事业成功的最上乘的管理方法:“不爱而用之,不如爱而后用之之功也。??爱而后用之,不如爱而不用者之功也。”

  总之,荀子指出,在民力使用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为了讨百姓欢心,向人民施小恩小惠,该用民力而不用,该兴办事业而不兴办。荀子把这种片面的爱民思想叫做“垂事养誉”,不去发展生产,其结果是“事必不就,功必不立”,影响国家富强。另一种是好大喜功、不顾百姓的负担能力,不管人民死活,为了追求事功,不惜强迫百姓干这干那,“生民则致贫隘,使民则极劳苦”。荀子把这种做法叫做“以遂功而忘民”,虽然事业暂时进展较快,但“事进矣而百姓疾之”,由于遭到人民的痛恨和反对,其结果必然是“徙坏堕落,必反无功”。同样不可能使国家富强。后一种情况劳而无功,反会激化矛盾,所以荀子特别警告统治者说:“上好功则国贫。”

  把荀子的这一量力而行思想运用到企业中来,就要求企业领导人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爱惜民力,以致该用的民力而不用,该兴办的事业而不兴办,企业的基层干部很容易产生出这种倾向。每当上级布置工作时,总是以这也困难那也困难来推脱,这是不对的。

  做干部的是由上级任命的,必须对上级负责,尽最大努力完成上级交予的任务,这是立场问题。当然,这是说当上级的任务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违背时,要坚决执行。一旦与之违背,先是劝说;劝说不成,可考虑推脱;推脱不成,可考虑辞职。这是“大义”与“小义”的关系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必须坚定。当然,干工作总是要遇到困难的,一方面要把困难想足想透,做最坏的准备;另一方面又要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克服困难。为此就要关心员工疾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须知,人总是有惰性的,员工的积极性不会自动提高,总得由领导来引导、来带动。能否将员工积极性调动起来,是对领导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的一种考验。

  想当初,当毛泽东让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将敌人兵力引开,以减轻延安的巨大压力时,邓小平明知要遇到巨大压力,也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说,即使整个二野全部打光了,也是值得的!这是何等的大智大勇,企业的领导干部应好好向邓小平同志学习!

  另一种就是好大喜功、不顾部下的负担能力,盲目提出高要求,强迫部下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完成某一目标。企业的高层干部很容易有这种倾向。部下完不成怎么办呢?只好弄虚作假。你可以责备下级干部不好,但更重要的责任还在上级,这叫“上行下效”,或者“上有所好,下必从之”。

  国内某家知名企业因为假数字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实,这是一家管理、绩效非常不错的企业,即使抛去假数字,在全国同行中也是遥遥领先。这么优秀的一家企业,为什么会去搞假数字呢?原因就在于老总被一个个胜利冲昏了头脑,过分自信,立下了进入世界五百强的时间表,对下属部门规定了必须完成的硬指标。我们说,人应该有远大志向,但还要脚踏实地,进入世界五百强是我们的一个追求目标,但不是我们的全部目标,追求企业生命的质量、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由于目标规定过高,超过了企业资源能够承受的限度,而纪律又很严格,下属只好弄虚作假。该企业搞假数字就是这么被“好大喜功”的追求逼迫出来的。

  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领导一定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这里不是说,领导者不应该有雄心壮志,而是说这一雄心壮志要建立在民众长期的可承受力、建立在社会资源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上,不能竭泽而渔,只图眼前,不顾长远。这里也不是说组织一段时间不可以超越民众的承担能力做事,但长期这样做不可以,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共性与个性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的。

  这里用荀子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