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儒墨道法与企业经营全文阅读 > 第38章 “明分使群”思想与企业组织建设(2)

第38章 “明分使群”思想与企业组织建设(2)


  士、农、工、商之间的关系,首先是士与农工商之间的关系。在荀子看来,士与农工商之间的关系,是德与力的关系,精于道者与精于技者的关系。他说,“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于道者也,非精于物者也。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意思是说,精于具体业务技术的只能从事具体业务活动,而精于道的君子却可以治理各业务部门。又说:“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士、君子是社会中的能者、贤者和智者,在生产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必须把他们放到比农工商更重要的社会经济管理者的位置上去。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荀子在肯定士君子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的同时又提出“士大夫众则国贫”的诊断。士大夫脱离实际生产活动,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尽管他们的存在对社会经济活动极为必要,但由于他们是非生产者阶级,如果他们人数大多,社会剩余产品就会被他们吞噬,厚君裕民的原则就会落空。荀子关于“士大夫众则国贫”的论断,说明作为非生产性劳动者的管理者阶层的人数,必须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如果“民少相公多”,士大夫超过生产过程所要求的数量,就会成为生产活动本身的破坏力量。“士大夫众则国贫”的论断,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出现的精官简政思想。

  把这一思想运用到企业中来,就要求,一方面重视知识分子、管理者的作用,树立他们的权威,提高他们的待遇,提升他们的素质,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协调者、指挥者的作用。另一方面,必须树立精兵简政的思想,坚决推行扁平化管理,让更多的人充实到生产第一线中去,使领导机关真正做到精干高效。

  士农工商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农业与工商业、农民与手工业者、商人之间的关系。荀子认为农业是财富的基本生产部门:“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必须加强农业生产,贯彻“务本”、“强本”政策。

  荀子所说的强本,与法家的重本即重农思想有重大区别。法家所重的农,主要指粮食、布帛生产,含义很狭窄。荀子的本,则指“田野县鄙”,与田野县鄙有关的农、林、牧、渔各业,都包括在荀子的“本事”范围之内。荀子所主张促进和发展的,不只是单一的粮食生产,而是广义的农业经济强本应该发展农业的各个方面,而这是荀子农业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农业是本事,工商业也很重要。手工业者制造各种器械,商人贩卖各种商品,也是社会分工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荀子认为,封建国家管理社会经济,对农、工、商都应采取促进其发展的政策:“关市几而不征,质律禁止而不偏,如是,则商贾莫不敦悫而无诈矣。??,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通财,而国求给矣;百工忠信而不楛,则器用巧便而财不匮矣;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这样,封建经济全面发展的目的就可以达到。

  在主张促进工商业发展的同时,荀子也看到了农与工商业在争夺资源上的矛盾,而且认识到了由于农业对自然依赖大的特点,导致其在和工商争夺资源的斗争中处于下风。鉴于当时生产力落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绝对的基础地位,荀子主张通过适度的国家干预来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为此提出了“工商众则国贫”的论断。他要求“省工贾,众农夫”,主张限制工商业的从业人数,以保证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他认为只有这样,封建农业才能顺利发展,封建经济基础才能巩固。这就是荀子主张处理农、工商关系必须“省工贾、众农夫”

  的原因。

  士、农、工、商,是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分工,几种最主要的职业。处理好士、农、工、商之间的关系,使“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是在封建社会生产活动中“明分使群”,搞好封建经济宏观管理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荀子关于君民上下关系、士农工商关系的认识,都属于封建生产关系范畴。荀子把封建生产关系、封建经济制度看成是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把建立和健全这种新生的封建经济关系看成是管理封建经济的关键,把“明分”、把“群臣百姓皆以制度行”看成是富国富民的根本措施。战国时期,新生的封建生产关系确实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荀子的“明分使群”的经济管理主张,正是这一客观情况在经济管理思想史上的反映。

  把荀子的处理士农工商关系的思想运用到企业中来,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上下之间、部门之间的关系。既要看到上下间、部门间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一面,又要看到相互之间争夺资源、发生对立的一面。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协调好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就要坚持中庸之道原则,求大同存小异,在矛盾的两端间创造性地寻找平衡点。具体来说,第一,通过干部例会、参观学习等方式,加强教育使大家树立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增强团结就是力量的意识,顾全大局,用整体利益克服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克服眼前利益的短视,树立“企业上下一盘棋”的意识。

  第二,通过干部例会、相互交流等方式,加强上下之间的沟通,尤其是加强有业务联系的部门间的相互了解、理解,使他们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工作。山东东岳集团,每年无论多么忙,其采购经理、生产经理、科研经理、财务经理都要往市场跑三四次,而且要亲自站一站柜台,目的不是让他们卖东西,而是让他们通过这一方式体会市场竞争的惨烈,体会营销人员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从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给予前线营销人员以最大的支持。

  第三,通过适当的干部轮岗,包括总公司干部下派到基层,基层干部上调到总公司,尤其是营销人员轮岗到其他部门做管理人员等方式,加强上下间、部门间的联系,强化整体观念。举例来说,由于营销是一个竞争性特别激烈的职业,对人的智力、体力要求相当高,新陈代谢速度自然要比一般职业快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意识地将一部分有经验的老营销人员转移到其他部门做管理人员,这样既有助于营销部门的新陈代谢,也有利于加强营销和其他部门的协调、联系,使“企业上下一盘棋”的思想落到实处。

  第四,对一些冲突频发的部门,可以考虑设立委员会制,一方面通过平时的例会制度相互沟通,将很多矛盾冲突降低到最低点;另一方面,万一遇到无法协调、又必须在短时间内加以解决的矛盾,可通过委员长(一般由副总裁担任)的当机立断的裁决来解决。

  第五,将全工厂变成一所重视学习的大学校,目的是加强上下之间、前线和后方之间高度的信息沟通。学习的舞台就是工厂的各种教育工具,诸如板报、广播、标语、口号、互联网等,总之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工具。我到企业去,经常看到很多企业厂房的墙壁上白白净净的,我跟他们讲,为什么搞得白白净净的,为什么不将它利用起来,写上几句鼓励人心的话语,贴点有意义的宣传画之类的。君不见,解放军的军营里到处是标语、口号,一路上是军歌嘹亮,这都是在创造一种感染人、教育人的氛围,为什么放弃那么好的教育员工的舞台呢?我到某地去,看到洗手间里都有那么多非常有意义的名言格句,这都是在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在教育人、塑造人啊!

  第六,教育员工协调好跟上下左右的关系的办法。须知,一个人要干好工作,一是依靠自己的努力,二是需要上下左右的配合。而要得到上下左右的配合,一方面要了解对方对自己的要求是什么,尽可能让对方满意,以换取对方今后在工作中对自己尽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又要了解对方能力的强点和弱点是什么,帮助别人让自己高兴。

  例如,营销部门和生产部门经常发生的矛盾之一是,生产部门经常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了承诺的任务,为此营销部门经常大光其火,抱怨生产部门不配合。我对营销部门的人讲,人的天性之一是爱忘事,所以你的责任就不是通知他完成工作,而是督促他、帮助他完成工作。

  这一原则适合于所有岗位。

  第七,教育干部正确地理解人、认识人。现在很多干部经常抱怨员工素质低。大家看,毛泽东批评过他的员工素质低吗?没有吧!和现在很多企业的员工比起来,毛泽东的士兵的素质那才叫低,大山里边走出来的农民,斗大的字不识一筐,毛泽东是怎么对待他们的?毛泽东总是反复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犯了错误不要紧,改了就是好同志”,毛泽东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将他的士兵引导到坚强的革命战士道路的。

  我常对那些发火的干部讲,不是群众错了,是你错了。他很不解地问,“我错在哪里?”我回答道,你错在两个地方:一是不自觉地将自己降低到群众的水平上,丢人;二是不自觉将群众提高到干部的水平上,不可能。如果群众有你这个水平,他就是干部了,还会接受你的领导,幸亏他不懂。当然,他老不懂也不行,还得引导他改正错误、提高素质。要相信群众的创造力,相信“人性善”,相信群众经过努力是会成功的,只是需要干部的引导,而引导就需要有耐心。因此,对一个干部而言,要学会在人的弱点中看到优点,并正确地理解弱点,从而扬长避短,逐步将他引导到一个合适的员工的道路上来。

  总之,要协调上下间、部门间的矛盾,原则是求同存异。方法有四:一是加强教育,做到广泛的信息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树立大局观念,做到像毛泽东所说的那样,“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二是建立委员会式的权威组织,一旦部门间协调不成,依靠委员长的权威强行解决。三是注意方法,既要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要求,尽可能让别人满意,又要了解别人的优点和弱点,以便扬长避短。四是教育人正确地理解人、认识人,多看优点、少看弱点,正确地理解弱点,扬长避短,协调好上下左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