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是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他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提出了建设未来和谐社会的十大纲领。要了解墨子的思想,全在这十大纲领里边。了解了这十大纲领,就了解了目前中国的蓝领工人和普通民众: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思想中的合理之处是什么,不合理之处又是什么,如何看待他们思想中的合理和不合理之处,如何成功地领导他们,等等。这对于目前中国的企业经营者,是很有意义的。
墨子学说的十大纲领是什么呢?第一是尚贤。什么叫尚贤呢?就是崇尚贤人的意思。中国的老百姓就喜欢有本事的人,老百姓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往往议论他们的领导有没有本事,是通过什么关系上来的,等等。为什么中国的老百姓特别喜欢有本事的人呢?这是因为小生产者的力量有限,但追求财富的欲望无限,自己实现不了追求财富的远大抱负,只能寄希望于一个强大的领导者帮助他们实现。一旦伟大的领导者来到他们中间,带领他们前进,他们自然就要绝对服从,严格执行,这就是尚同。所谓尚同,就是崇尚统一、绝对服从的意思,因此,墨子思想中有一股浓烈的崇尚暴力、崇尚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强调绝对服从基础上的绝对统一。那么,遇到敢于不服从的人怎么办?把他扔掉油锅里,割一只耳朵,断一条胳膊,让他知道不服从的危害所在!为什么墨家要采用这种赤裸裸的暴力的办法来维持组织的统一呢?原因之一是小生产者文化素质不高,语言表达能力弱,不能用流畅而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又要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只能采取这种体现自己“竞争优势”—力量的办法;原因之二是小生产者生活水平低,太看重眼前利益,要想短时间内解决他们的问题,采取教育这种着重于长远利益的办法,远不如赤裸裸的暴力这种着眼于眼前利益的办法更奏效。换言之,在教育和暴力之间,短期内暴力更易见效。
为什么这些普通的百姓到了城市以后要组织起来呢?原因是他们到了城市以后人生地不熟,力量有限,必须依靠强大的规模经济的力量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然而,组织最大的优点是分工提高效率,最大的弱点是管理成本高,对于以普通民众为主体的组织来讲,由于小生产者太看重眼前利益,因此组织内部发生矛盾冲突的概率就更高。
一旦组织内部发生矛盾怎么办?儒家大师荀子提出的办法是“隆礼”
和“重法”。所谓“隆礼”就是重视教育的作用,发挥教育的力量。
所谓“重法”,就是强调制度的作用,主张严刑峻法。由于普通百姓的知识有限,看不清未来,嘴巴也说不明白,因此由他们自觉地发挥“隆礼”的作用,很难奏效,只能发挥“重法”的暴力的力量!
所谓“节用、节葬、非乐”,就是倡导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吃大喝。什么叫节用?就是反对大吃大喝,主张过一个能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的生活,能填饱肚子就行,或者吃个八成饱就可以,为什么非要大吃大喝?官员吃少了,对老百姓的税收征收就少了,这样老百姓不就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了吗?从老百姓的角度讲,能做到勤俭节约,剩余自然会多,这样就可以扩大再生产,提高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儒家主张三年厚葬,对此墨子是坚决反对的。孔夫子为什么强调厚葬呢?因为汉民族社会是农业社会,一个人出生后三年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才敢说他以后基本能成活下来。而在游牧民族呢?这个时间还要拖长。为什么蒙古民族对十二岁生日特别在意?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更恶劣,孩子养到十二岁才敢保证基本成活,因此十二岁的生日特别隆重。孔子说,父母好不容易养了你三年,才敢保证基本成活,父母去世了,难道给父母守孝三年还不应该吗?
但墨子说,我是小生产者,家里积累有限,三年厚葬我承受得了吗?按制度,三年厚葬期间,作为孝子不能干活,那一家人吃什么,喝什么!其实,孔夫子在世时,就跟学生发生过这方面的冲突。有一个学生叫宰我的,大白天睡觉,孔夫子气得骂他“朽木不可雕也”。
就是这个学生后来问孔子:老师,三年厚葬是不是太长了些?孔夫子反问他:你觉得多少年合适?宰我回答说:一年该差不多了吧!孔子问:只一年你觉得心安吗?宰我回答说:心安。孔子说:好,只要你觉得心安就行。宰我走了以后,孔夫子就骂他不孝,说父母养了他三年,他才能基本成活,结果父母去世以后他连三年时间都舍不得。而宰我的道理是:三年厚葬,不能干活,富人还能受得了,因为他们的积储多,换成穷人,怎么维持生计?墨子的思想和宰我一样,反对厚葬,赞成节葬,认为死人要给活人让路,不要搞得那么复杂烦琐。
墨子还主张“非乐”,即反对开音乐会,认为这是劳民伤财。一般而言,越是贵族越追求精神生活,越喜欢开音乐会吧?但过去开音乐会不像现在,现在是拉小提琴,过去是撞钟,需要几个壮劳力才能把钟撞响啊!一个音乐会需要万人规模,要许多壮男靓女。为了保证女的漂亮好看,为了保证男的把钟撞响的力气,这一万人要吃得好、喝得好。大家看,对于一夫一妻制的家庭而言,这男的不干活,女的不纺织,怎么维持生活?因此墨子说,做领导的不要太追求精神生活,不要老想着开什么音乐会,过一个最基本的生理满足的生活就可以了。
因为你越开音乐会,就越需要动用老百姓的力量,老百姓不能从事生产劳动,自然就没得吃没得喝,天下还不大乱。墨子不愧为中华五千年间小生产者的伟大思想家。
墨子还提出“非命”的思想。在对待“命”的问题上,孔子是怎么说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五十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矣”。什么是“命”?“命”是与“生”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命”,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作用下的为个人控制不了的趋势。
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很多事是我们左右不了的。在“命”的问题上,墨子是怎么讲的?墨子认为命运就在我们的手中,只要勤俭就能致富,不勤俭就要贫穷。那么孔子和墨子谁说的更符合生活的真实呢?显然是孔子,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事是我们控制不了的。
你说命运掌握在你的手中,你能掌握多少?
墨子还提出了“天志、明鬼”的思想。按照墨子的思想,既然有本事的人来领导我们,我们自然必须坚决服从。每一个岗位的人,无论是劳心者还是劳力者,都要安于其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么,万一有人,或者劳心者或者劳力者,不按岗位职责办怎么办?墨子说,对于那些不按岗位职责办的人,老天爷会率领一群小鬼晚上来折磨他。
在农业社会里,越是农村,越容易有浓烈的宗教情结。为什么?老百姓欲望无限,但能力有限,对于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情没法解释,只好寻求一个虚无缥缈的未来来安慰自己。这是因为农民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他比别人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如墨子所言,人活着时还有好人、坏人,死了后都成了好鬼,仅凭这一点,就说明墨子的“天志、明鬼”思想肯定有些问题。
墨子还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什么叫兼爱?就是说,爱别人的儿子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爱别人的父母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别人的妻子像爱自己的妻子一样。什么叫非攻呢?所谓“非攻”就是不要看别的国家挣钱就眼馋,就去侵略别人。一旦打仗,谁最糟糕?显然,老百姓最糟糕,因此中国的老百姓最讨厌战争,有着浓烈的和平主义情结,有着强烈的反战的情结,“孟姜女哭长城”就是中国人浓烈反战情结的最突出的反映。为什么?这是由中国一夫一妻制的小农家庭结构决定的。一旦壮劳动力当兵打仗,家庭生产怎么办?
谁来种地?这些都是现实问题,这里还没讲战争中壮男非死即伤的问题,一旦把这个问题加上,战争的危害就太大了,难怪中国人强烈地反对战争了。从这个角度看,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正是建立在个体家庭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有着肥沃的社会土壤。
但是墨子的“兼爱”学说确有明显的不合理性,孟子是怎么批评墨子的?孟子说,墨子“无君无父”,禽兽不如。墨子讲,要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别人的父母。儒家怎么讲?儒家也讲爱人,但是儒家讲的爱人不是墨子那样的无差别的、“一刀切”般的爱,而是有差别、分层次的爱。按照儒家的理论,人应该怎样爱人的呢?先爱自己,再爱父母,再爱兄弟姐妹,再爱堂兄弟堂姐妹,再爱表兄弟表姐妹,就这样由里到外,一点一点地向外显示自己的爱心,这才是爱人的正常的逻辑。孔子和墨子谁说得更正确?显然是孔子。爱人也是有其运动规律的,你想让员工爱集体、爱同事、爱企业,也得按爱的规律办事才行,不能主观要求员工如何如何,而是要创造条件让其如何如何。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注意一下:
即为什么蓝领工人有一种浓烈的江湖气,服了你了什么都行,“指到哪里打到哪里”,不服你了什么都不行,先给你个下马威?前边讲过,小生产者崇尚贤人,你初来乍到,表现出能力来了吗?没表现出能力,凭什么让我服从你?因此,军校毕业生到了军队,连队战士往往先给他个下马威,比单杠、比双杠、比射击、比投弹、比喝酒,这些都比完了,仍然是第一,好!服了你了,你是大哥,今后指到哪里打到哪里。反之,如果几项比下来,你处处落后,得!一边去吧,还想让我服从你,门儿都没有。这就是小生产者,身上有一股浓烈的江湖气。青年大学生、经理人到企业后,为什么往往面临员工的“排外”?原因很简单,你表现出你的能力来了吗?没表现出能力凭什么让我服从?大学生、经理人到企业后为什么要夹着尾巴做人?所谓“夹着尾巴”,就是暂时忍受工人的不理解,虚心向工人老大哥学习,站在工人老大哥的肩膀上,站得高,看得远,取得比工人老大哥更优秀的业绩。一则虚心的态度会感动人,二则优秀的业绩能打动人,这样一来,不就变工人的排斥为欢迎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