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儒墨道法与企业经营全文阅读 > 第50章 老子与《道德经》

第50章 老子与《道德经》


  战国中前期,在杨朱思想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本伟大的著作—

  《老子》。《老子》又名《道德经》,应产生在孟子以后。原因是这本书如果当时就存在了,孟子在其著作中一定常提到它,但孟子只批杨朱,批墨子,批各种他看不惯的异端学说,惟独没有提《老子》,这说明当时《老子》还没有产生。《老子》里提到的许多事情是战国时期的,这是《老子》为战国时期作品的另一个重要证据。而且,《老子》应该是南方人写成的,具体来说是楚国人写成的,因为大量用水来作比喻,另外用了相当数量的楚国的语言。郭沫若认为,这是楚国人环渊在稷下之宫写成的。

  《老子》这部书相传是老子所作。老子是谁?是什么时期的人?

  关于这些问题,在汉朝初年就有不同的说法,似乎司马迁也不敢决定哪个说法必定对,哪个说法必定错。他作《老子韩非列传》,只把当时不同的说法都记载下来,不做十分肯定的判断。

  司马迁说老子是“隐君子”,“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可见,老子不过是一个像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一样的隐者,只不过他的名声更大,对社会的认识更深刻而已,不可能是一个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学术思想的道家始祖。关于老子是道家创始人的说法,不过是道家各派的假托,是战国至秦汉之际的道家为了在和儒、墨的抗争中提高自己学派的地位和影响而杜撰出来的。

  但不管怎么说,老子原本是统治阶级的一员,后来政治斗争失败后做了隐士。尽管人在江湖,但心仍不忘朝堂,丢失政权这件事对他而言,好比切肤之痛,逼得他不能不反思为什么丢掉了政权,怎样能够恢复政权,恢复了政权后又怎么巩固政权等问题。确实,整个《老子》的主题就是“政权”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怎样取得政权、怎样巩固政权,等等。人们会质疑,老子不是讲消极无为吗,怎么对“政权”问题还这么感兴趣?老子确实讲无为,但没讲消极无为。什么是无为?就是在认识规律、遵循规律的前提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总和。具体来说,就是该干的一定要干,不该干的一定不能干,这充满了多么强烈的创新精神,充满了多么巨大的自我克制。要做隐士,容易吗?乏衣,乏食,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抵制住环境的诱惑,这需要多大的自我忍让和克制!人们可能还会质疑,老子不是讲过“不敢为天下先”吗,这不是消极无为是什么?确实,老子是讲过“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但“不敢为天下先”是手段,“为天下先”才是最终的追求!老子是讲辩证法的,专门研究弱能胜强、柔能胜刚的运动规律的,只有“不敢为天下先”,最终才能做到“敢为天下先”。这不正是矛盾的相互转化,以退为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