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儒墨道法与企业经营全文阅读 > 第46章 春秋时期的隐士及其思想

第46章 春秋时期的隐士及其思想


  在春秋战国社会大转变时期,贵族被夺了权,失去了他们原有的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特权地位,降为平民或奴隶。这些没落贵族,地位变了,思想也不能不变化。一方面,他们要调整心态,适应新的社会存在;另一方面,他们又冷眼看世界,认为现在掌权的不少新兴地主阶级将来要和他们一样地掉下来,甚至摔得更惨。这些失去了政治、经济特权地位的没落贵族,就是孔子所说的“逸民”(隐士)。

  《论语》记载,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碰见了很多隐士,如桀溺、楚狂接舆、长沮、石门晨门、荷蓧丈人等。这些隐士主要集中在楚国、陈国,即现在湖北、湖南、安徽一带,在当时指的就是南方地区。隐士为什么主要集中在这一带呢?这是因为,中原地区经济发达,社会变革快,南方地区呢,因开发艰难,社会变革速度慢,保留了很多原始、自由的东西。隐士们在封建化速度加快的中原地区很难自由地生活,而在这里却可以自由开荒,种地。既然我吃的、喝的都来自于大自然,又不是你政府的赐予,我为什么要听政府的?只有在这里,隐士才能自由地伸展自己的意志。《老子》最爱用水做比喻,这正是自由的南方地区多水的反映。

  这些隐士对孔子讲了很多似乎是讥刺、但其实是同情的劝告的话。

  孔夫子对隐士从精神上来说是欣赏的,认为这些隐士是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既然对人间看不惯,便躲避人世,甘于贫困,可谓“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正是伯夷、叔齐那样的人。孔子尽管对现行的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也不满,但不愿意和他们一样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地投入建设社会新秩序的活动中去,并“知其不可而为之”,对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对在“从政者”中寻找自己的支持者始终未放弃希望。

  孔子周游列国,躲避那些他认为是“无道的”统治者,一直在寻求、投靠“有道的”统治者。他有时也向往那种“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隐居生活;但他并不想长此隐居下去,而是“隐居以求其志”,待机出而施展自己的抱负。用隐者们批评孔子的话说,孔子只是个“避人之士”,即避开无道的统治者,而他们则认为“天下滔滔”,根本不可能找到有道的“从政者”,所以只能做个“避世之士”,永久隐居下去。

  孔子虽然一贯地为“行道”而四处奔走,“知其不可而为之”,但是有的时候,也暴露出一些像隐者所有的那些悲观失望的思想。他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有的时候他想“居九夷”。这就是隐者们的“避世”、“避地”的思想。他对于这种行动也很赞赏。他说:“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

  为什么孔夫子对隐士从精神上是欣赏的,但行动上不效仿?毕竟,孔夫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精神上的创伤是很大的。他也需要疗治自己的这颗受伤的心灵,以便养足了精神后再接再厉。从这点上讲,他跟隐士们的心境是一样的。和隐士们不同的是,孔子是社会大变革中的受益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愿意奋斗。隐士则是社会大变革中地位绝对下落、短期内无法再回升的群体,对未来失去信心。由此可见,在社会大变革中地位升降的不同,决定了他们不同的行为。

  这些隐者多是有才学的人物,他们虽不求用世,却也试图以自己的观点、主张影响别人,寻求一些追随者或志同道合的人士。桀溺劝孔丘的弟子仲由(子路),认为仲由与其追随孔子这个“避人之士”,还不如追随他这样的“避世之士”,当一个隐者。楚狂接舆甚至试图影响孔子本人,劝告他放弃推行自己政治理想的努力。

  但是,春秋时的隐者,由于还未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他们还不可能形成一个学派;他们是道家的思想前驱,但还不是道家。

  作为一个同儒、墨抗衡的独立学派的道家,是在战国初期才逐渐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