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丹(《婚姻与家庭》杂志编辑)
距离第一次与芸欣妹妹见面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年。
交集来源于我们在给同一家中学生杂志写稿子。而那些散落的铅字,让我们平庸的日子渐渐发亮,也让我们对彼此产生好奇。
那一年,我辗转了很多城市,摇摆不定地寻找工作。在上海林立的高楼间,我始终有一种说不清的自卑感。
我们约在人民广场见面。她很好认,圆圆的脸,说话甜甜的,还带着羞涩。一见面她就拉着手夸我。一瞬间,好像有一根看不见的温情纽带,一下子把我们俩拉近了。
她对一切美的首饰都很偏爱,她买一对耳环,就一定要送我一个。她从来不吝惜与人分享她的发现。就如同,她第一次见面对我说的那句:“你其实挺好看的。”她从来不知道,那句赞美给了我多大的鼓励与自信。
从那以后,我们经常一起逛街、吃饭、听昆曲,甚至去旅行。于是,我原本一直无所事事的周末因为她的邀请变得充盈起来,而她的细心热情让我感到惭愧——她总是照顾我。以至于,我觉得我应该叫这个比我小许多岁的妹妹为姐姐。
一年后,我去了北京。她去新加坡留学之前,来北京的大使馆面试,坚持要见我一面,我们从天安门走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然后在前门吃火锅的小馆子里,我们欣喜地谈过去发生的事、朋友、梦想、周遭的一切,一直聊到天黑还是觉得不够。
我们不能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但友谊,却让我们成为了去对方那个城市非见不可的朋友。
那一次见面,我恍惚又找到了在上海时的幸福感。
她去新加坡之后,开始很勤奋地写稿。
有一次,我在书摊上看到了她的名字。她笔触下的青春生活依旧鲜亮,如一根有力的藤条,始终缠绕在我们的心底。时光在行走,她的青春在盘绕生长。
而我,却被如羁旅般的人生渐渐磨砺成一个现实者。她让我回望自己,这两年,我结婚、跳槽,然后努力工作的全部意义只是为了买房。我的梦想越来越暗,青春也渐行渐远;而她的青春,却一直生机盎然。
读她的青春,让我感受到久违的温暖与感动。
当你们翻开此页的时候,是她的第四本书。
我惊叹于她写作的速度和坚持。而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想她已经找到了度过青春的最好方式:快乐、丰富、有价值。
我问她:“十年后,你还会写青春小说吗?”
她回答:“饶雪漫都还在写哦。”
我们认识了五年,我看着她从一个懵懂单纯的学生,渐渐步入社会,并且拥有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她始终相信自己的梦想是独一无二的,敬畏它,从不轻易放弃。她的梦想葱郁繁茂,我为这个妹妹感到骄傲。
梦想总是给人以希望,一直坚持写字的芸欣妹妹,以及读故事的你们,我相信下一个希望一定在什么地方等你……
2010年3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