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如果爱,请深爱:在诗经中邂逅最美的爱情全文阅读 > 第3章 情愫灼灼(2)

第3章 情愫灼灼(2)


  卖油郎深深地爱上了花魁女,他把自己辛辛苦苦赚下的十两碎银交给老鸨,痴痴等候花魁女。好不容易有了和花魁女共度良宵的机会,不巧她又醉得不省人事。卖油郎毫无怨言地殷勤服侍一夜,也不觉得吃亏,还觉得自己能够陪伴花魁女,已经心满意足了。

  风月场上厮混得久了,刚开始花魁女对卖油郎也看不起,嫌弃他出身卑微,觉得卖油郎和自己平时接待的那些权贵,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

  但转机就在卖油郎伺候的那一夜,花魁女开始留心这个朴实的小伙子,经常在不如意的时候想起他。有一次,花魁女被粗鄙的吴八公子狠狠地羞辱了一番。她痛不欲生,恨不得一死了之。在卖油郎出手救助之时,平时那些在她面前花言巧语的公子王孙全无踪影。花魁女觉悟了。她自赎其身,还带着三千余金嫁给了卖油郎,和卖油郎一起创业。

  书中,卖油郎用情至深,和《蒹葭》里的这位男主人公有的一拼。你仔细看,真是越看越有味道。那是一个雪夜,拿着一分分攒下来的十两银子,卖油郎赶早来到花魁女的住处,但花魁女出去应酬了,还没回来。卖油郎“好生气闷”。不一会,花魁女“吃得大醉”,被“扶将进来”,还“醉眼朦胧”。卖油郎怕花魁女冻着,就拿了件棉被,“轻轻的取下,盖在每人身上”,还“把银灯挑得亮亮的”,“捱在花魁女身边”,他也没有什么非分之想,只是“左手抱着茶壶在怀”,“右手搭在媚娘身上”,“眼也不敢闭一闭”。这样渡过了大半夜。忽然,花魁女要吐,卖油郎怕脏了被褥,顺势将自己的袖子张开,罩在花魁女嘴上,让她“尽情一呕”。还把泡好的热茶让花魁女喝。就这样,两人在静谧之中过了一夜。

  你看,卖油郎为了爱情,所付出的这份努力,是不是让每一位女子心动,是不是让每一个负心郎羞愧?为了爱,他几经周折,而且毫不贪吝,他有这样一份真情、这样一份厚意,难怪能打败那么多的公子王孙,独占花魁!

  再看看《蒹葭》,虽然这首诗并没有告诉我们男主人公最后是否达到了目的,是否“抱得美人归”,但我们始终相信,因着他对爱情的一片痴情,无疑会像卖油郎一样,赢得心仪对象的倾心相许,和她琴瑟和谐、比翼齐飞。

  世易时移,多少淳朴难寻。三千年前的这位男子,质朴执着,但如果他能“穿越”到今天,恐怕会被很多人取笑。曾记得一位女生悄悄地告诉她的表姐,说她的同桌男生表示爱上了她。女生表示自己忙于学业,无暇考虑这事。同桌男生听了,默默无语,自此每天拿着小刀当着女生的面滑刻课桌。看着课桌上每天都出现的深刻划痕,女生感到十分恐惧,不知道这男生下一步会做出什么举动来。表姐听了,悠悠地对女生说:“要判断他的下一步举动,得看他是现代派男子,还是古典派男子。”女生不解,疑惑地看着表姐,讨教详情。表姐笑了:“下一步,他要是古典男子,会把刀刻在自己的身上,要是现代派男子,他会把刀刻在你的身上。”这个故事让我为之喷饭。固然,其中或许有不合理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确实反映了“拜金女”“性开放”“一夜情”等爱情稀释语境下的现代社会,人们对爱情的用心已经不如古代人那般用心执着。但我们仍然渴求,在“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时下,会有人对我们真心付出。那将是怎样的爱恋,那将是怎样的感动!

  人间常唤真情在。正如英国文豪萧伯纳所言:“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二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这是人类奇怪的感情——越是求之不得的东西,越弥足珍贵。爱情无疑正是具备了这样的元素的高级情感。深刻的爱情往往是一波三折,让人在曲折回环中感叹它的来之不易。像《蒹葭》中的这位男子一样,越是付出,便越是让人由衷赞叹。

  白露苍苍,秋苇茫茫。三千年后,我们似乎还能看到,在一个诗意的早晨,男子仍然在痴痴守候,苦苦求索。而他的心上人,依然在一片苍茫朦胧中若隐若现。他们相望一方,似乎已经等待了千年,罔顾身边已是花事荼靡。爱情的风景是如此美丽,似乎苍苍蒹葭也抹上了一缕明媚。

  啊,那让人难以释怀的追求,那让人难以放下的《蒹葭》。

  3、 女人是盛放的桃花——《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花开得妖娆,那花瓣儿红艳艳像火一样。那姑娘要嫁人了,温良恭俭,,一家人其乐融融。

  桃花开得妖娆,绿叶掩盖的果实芬芳诱人。那姑娘要嫁人了,贤良淑德,一家人和和美美。

  桃花开得妖娆,一簇簇树叶儿堆积繁复茂密。那姑娘要嫁人了,温婉可人,一家人快快乐乐。

  第一次看到《桃夭》,我下意识地以为它一定和“逃之夭夭”有什么关系。小时候碰到不喜欢的课程或无趣的老师,就一溜烟地逃离学校,寻访花红柳绿,云起云散,谓之“逃之夭夭”。

  读了《桃夭》,我才知道,原来大家耳熟能详的“夭夭”二字,开始竟是“绽放美丽”的意思。我也第一次知道,是《桃夭》第一次将女人比作了鲜花。

  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第一个把花比喻成美人的,是天才”。读了《桃夭》,我确信,它的作者,确是一位天才。

  不是吗?如果这位三千年前的诗人,没有如水的细腻心思,如花的生活热情,他怎么能想到用鲜花、用桃花来比喻诗中的这位美人?

  母亲给了我们生命,女性给我们带来美好和希望。和宽阔的大地孕育万物而不矜一样,女性孕育了人类,她们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却从不奢望有什么超额的回馈,女性的伟大,足以让她们走上神坛,成为《诗经》和后世数不尽诗文的讴歌对象。

  《桃夭》无疑是这些优美篇章的开风气者。从春到秋,从播种到收获,从萌芽微吐到果实满枝,这首诗完整地描绘了桃树的一个生长周期。而这,谁又能说不是女人的生命周期呢?“灼灼其华”“其叶蓁蓁”,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桃树盛开的景象,我们品咂诗句,似乎感觉到,这里的每一个字都是在写桃树,但每一个字又在写女子。她热情似火,灼灼盛开,她丰满有力,承担起了家族繁衍的重任。

  诗人沉浸在自己营造的美好氛围中,他含英咀华,细细拿捏这诗中的每一个字。他把最美好的语言——诗歌,献给了女子;他把最美丽的形象——桃花,献给了女性。他用热情而不粗鄙、细腻而不繁复的语言,献上了自己最美好的礼赞:她的容貌光彩照人;她天生旺夫相;她生育能力强,子孙满堂;她就像一株繁茂的桃树,为亲人遮风挡雨荫。

  让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再细细地品味一下这桃花和美人吧。

  芳草萋萋,草长莺飞,春天正是萌芽的季节,一切那么清新,一切充满了希望。桃花盛开,芳香四溢,昭示着桃儿正在发育成熟。其实,美丽的姑娘不正是一只桃子吗?她那高绾的髻子,袅袅的身姿,微喘的芳息,诱人的眼神,不正是一丛“灼灼”的桃花吗?

  但《桃夭》之后,桃花的爱情形象少有欢快明亮的,也少有描绘喜庆热闹的桃花爱情,倒是有不少充满了阴郁沉闷之气,显示出对爱情的不自信。

  时光荏苒,倏忽千年,桃花的爱情色彩更要晦暗。《红楼梦》里,曹雪芹对袭人的题签词是“桃红又是一年春”,而将充满可惜之意的“揉碎桃花红满地”赋予了尤三姐,寓意她是非正常凋谢而亡,林黛玉更是将桃花自比:“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花锄在手,泪雨纷飞:“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这些流泪流血之喻,无一不充满了对美丽女性不幸遭遇的哀叹。

  由此,我们更加艳羡《桃夭》里的新娘,她们那时葛布粗裳,却创造出了最简单最朴素的美丽,让我们追念不已。

  4、我爱你,与你无关——《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南方有高大的树木,在树下乘凉的人却寥寥无几;汉水有姑娘嬉戏,我却不能将她揽入怀中。

  宽阔无边的汉水哟,我没有办法游到对岸去。不能涉江过对岸去,我只能默默地独自承受相思的煎熬。

  盘枝错结的柴草长势茂盛,只有这样的才好烧火;假如那个姑娘肯嫁给我,我马上将马喂饱。

  宽广无边的汉水哟,我不能涉水过江;江水将我与对岸的姑娘阻隔,我只能默默承受相思之苦。

  那丛生的柴草,要割就割蒌蒿;那个姑娘要肯嫁给我,我马上将我的马驹肚儿喂饱。

  汉水那样广阔无垠,我不能涉水过去对岸;浩浩江水将我与心爱的姑娘阻隔,我只能孤单单地思念她。

  这是《诗经》里为数不多的一首爱情单恋诗,诗中多处出现了“不可”二字,反映了主人公以理智压抑内心炽热的情感,面对自己的心上人,没有告白,没有伤心,而是选择了一个人默默地做着该做的事情,劈柴、喂马,没有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的只是爱而不得的淡淡哀愁,把这一方没有结果的相思深埋心底。在爱情面前,就如张爱玲说的“自己低到尘埃里”,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情愫只能暗草丛生,无疾而终。

  在每一个暗恋者心中,都有过渴盼能与爱人一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幻想破灭的一霎,也是彻底将情感掩埋从此封印的标识。不要说身高不是距离,年龄不是问题,俗世中的爱情远没有那么纯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一个翱翔天空一个深潜水底,青鸟与飞鱼注定是不可能在一起的,恰如两条平行线永远也不可能交汇。

  英国作家茨威格的《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道出了一个女子多年来爱着一个作家,几次有过浓情蜜意,讽刺的是作家到最后居然根本不认识这位痴心女子,而女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满怀期望中最后陷入了无尽的失望,既然得不到他的爱情,那就自己啜饮这一杯爱情毒酒吧。从此开始一个人的生活,忍受单亲妈妈的种种辛劳,临终前还是忍不住向梦中人道出一切,只是伊人已去,留下的只是作家搜肠刮肚的回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女人的悲剧,一个单恋者的最后无奈。

  自古歌颂爱情的诗词歌赋多之又多,往往是男女主人公的两情相悦,最后或因家庭反对、或因战乱离殇、或因天人永隔而不得在一起,其凄清、哀婉令人动容。再看看单恋者的情感,多是情之所至、不能自已,尽管对方没有回应,自己还是一厢情愿地将对方视为理想爱情的化身。这是距离的美好还是现实的无情?单恋多是暗恋,不敢让他人知道,一个人静静地享受迷恋一个人的感觉,一个人默默地忍受这种单向的情感折磨。单恋也多发生在初恋中,即情窦初开之时,那种朦胧的感觉,似懂非懂,似花又似雾。好像喜欢一个人是自己一个人的事,与那个人无关,更与全世界无关,迷恋那种纯纯、淡淡的感觉,活在幻想中却难耐岁月的风吹雨打。仿佛“我愿化身石桥,经历五百年风吹、五百年雨打,只为你从桥上走过”的坚贞唯一,让人忍不住心疼却又不免感叹岁月的沧桑、命运的既定。

  林徽因是广为熟知的民国才女,她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更是让人唏嘘,是什么样的女子能够同时得到三个才子的这般爱慕?金岳霖为了林终身未娶,就是这样一位痴情汉让我们见识到爱情伟大无私的一面。只是可惜了佳人有限,才子只能从旁孤独。徐志摩一生钟爱林,就连死生之大事也是为了他心中的四月天,在一次参加林的演讲会的飞行中罹难。不能完全说徐志摩是单恋,他与林之间毕竟有过一段交往,但没有结局的爱恋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徐的倾慕。说到徐志摩,不免想到他这一生中的另两个女人,一个是发妻张幼仪,一个是陪他走到最后的陆小曼。徐认为与张幼仪的缘分最浅薄,有名无情,但张却对徐一直是默默的付出,不计较是否有回报。这种单恋可以说是明知无结果的飞蛾扑火,单方面的爱注定是没有结果的,任凭你的温婉贤淑,他要是看不到或看到了也不喜欢,无奈之余说一句“我愿意”又让人心生怜爱。

  金庸剧现在已风靡全中国,说起武侠小说大师,首先想到就是金庸。他书中的女子都让人眼前一亮,个性鲜明,或美丽,或温柔,或聪灵,不但是男人的梦中情人,也是女人向往的偶像化身。金庸与影星夏梦的相遇相识却未能相爱可以说是他一生的遗憾,他书中的女性主人公的完美现实版应该就是这位美艳如花的夏姑娘吧。只可惜名花有主,迟来了一步,就是错过。金大侠也是极有风度之人,并没有让自己的单恋影响到对方。

  喜欢一个人并[]非一定要得到、占有他,如果对方对你无意,勉强地让人家和你在一起不但苦了别人更害了自己。人的一大本能就是交流情感,长期的单向输出会导致心理失衡、精神崩溃。《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祝本是两情依依,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无奈半路杀出个马文才,非要一厢情愿棒打鸳鸯,马文才的哲学就是喜欢她,就要拥有她,管她是不是对自己有心。虽然故事的最后是英台随山伯而去,梁祝化蝶,成就了一段凄美的爱情。但留给后人的警示不限于在天愿作比翼鸟的忠贞不渝,更是给单恋者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