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如果爱,请深爱:在诗经中邂逅最美的爱情全文阅读 > 第18章 共度流年(6)

第18章 共度流年(6)


  想象虽美,现实却是苍白,爱是一种感觉,不爱却是不变的事实,感觉易变,事实却是不容置疑。说来就像人与人之间有一个看不见的磁场,相互吸引相互排斥,不由分说。或者,有情不会总是能结成连理枝、化为比翼鸟,有人说,人这一生的感情像是工作一样,一见钟情的有很多,两情相悦的很几个,而相伴到老的只有一个。

  伊人远去,带不走我的思念,一片赤诚,尽在笔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你越走越远,直到我看不到你的踪影,伫立良久,良久,不忍离去,就这样一直望着你,哪怕你无踪无影,也仍能感受到你的气息。还记得那首《长相思》吗?

  山一程,水一程

  柳外楼高空断魂

  马萧萧,车辚辚

  落花和泥碾作尘

  风轻轻,水盈盈

  人生聚散如浮萍

  梦难寻,梦难平

  但见长亭连短亭

  山无凭,水无凭

  凄凄芳草别王孙

  云淡淡,柳青青

  杜鹃声声不忍闻

  歌声在,酒杯倾

  往事犹有笑语频

  迎彩霞,送黄昏

  且记西湖月一轮

  山一程,水一程

  柳外楼高空断魂

  迎彩霞,送黄昏

  且记西湖月一轮

  或者更让离人魂断的是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是啊,多情自古伤离别,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是曾经日日相伴的情人,如今的诀别就是缘分的了断,不知会否有来世,今生无望的尘缘就如断线的珠子一般零落满地。泪眼相望,满是情。如此盛意,却不得相守,本应是良辰好景,却句句是别离。男子暗下决心,此情我会铭记,此生就算再生这浓情,却是连个倾诉的对象也没了,可悲可叹!

  我们说,感情是可以培养的,但有些感情却是不可代替的。那些年,那个人,经流年的磨砂,或许早已不是梦中所熟悉的样貌,但记忆瞒过岁月,就算他再怎么变,他还是你心中的那个他,永远也不会改变。除非……你变了。其实,是时光变了。怀念中的怀念,一如既往的美好,令我们想要时光倒流,再体验一次曾经的心动或如漆似胶。但天下无不散宴席,相聚匆匆一指,相别亦是。

  人之一世,一直在不断体验着分离,呱呱坠地的一声,与母体作别;初入学堂,与家人暂别;亲人别世,涕零湿衿;及至结婚生子,又是一个轮回。人生何处不相逢?人生何时又不相别呢?分离贯穿了我们一生,也让我们由此产生了些许焦虑,焦灼于亲密的断送,熟悉的离去,生生不息的气韵不得不打个逗号。又要重踏陌生的旅程,重遇陌生的人,重新修建生活所需的攀梯。

  有人喜新厌旧,有人专喜欢怀念那些逝去的东西,不管是情长情薄,心中放不下的就一定是真情,轻言就舍得的也必然没有用心维护珍惜。醉过知酒浓,爱过知情深,痛过了才知道拥有时的珍贵。铭记一段情,是因为用心爱过。放弃爱的人,不是因为爱淡了,恰恰是因为爱她,所以敬她、希望她能幸福,就把自己的一份深情随时光掩埋。

  29、只要日月高悬,心就不会死去——《国风·日月》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太阳呀月亮呀,它们交替着照耀人间。就跟大地上生长着的人们一样,从古到今都不会有所改变。要怎么样才能阻止这种亘古不变的事情一直发生呢,难道说我没有用心去挽回吗?

  太阳和月亮呀,凡人们总是贪得无厌。就跟大地上生长着的人们一样,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要怎么样才能阻止这种亘古不变的事情一直发生呢,难道说我没有报恩的想法吗?

  太阳和月亮呀,它们都是从东方升起。就跟大地上生长着的人们一样,客观规律如此,无需改变。要怎么样才能阻止这种亘古不变的事情一直发生呢,其实这些事情我都可以当作没有发生过。

  太阳和月亮呀,静静地从东方升起。父亲和母亲呀,他们毫无保留地抚养我,从来不曾将我抛弃。要怎么样才能阻止这种亘古不变的事情一直发生呢,回报恩情的话我也不再多说了。

  昔日幽会的地方风物依然,但那人却不在来了。我闲敲棋子,独守落寞,空自思量。时光荏苒,岁月流逝。我的等待已经不会有回应,我和他的恩爱已成昨日黄花。

  更有甚者,再见他时,他竟然冷言冷语,这让我情以何堪!

  好吧,既然覆水难收,那该放手时且放手吧。现在即使他因了父母的训令,再来俯就我,但天地日月有常,我却不能因为礼法屈就,也无法换回当初的激情,再和他比翼齐飞了。

  关于这首《日月》,众口一词,都说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卫庄姜,是她被庄公遗弃后的自嗟自伤之语,诗中的男子,也就是卫庄公。《毛诗序》认为:“《日月》,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难,伤己不见答于先君,以至困穷之诗也。”朱熹老夫子也在《诗集传》说:“庄姜不见答于庄公,故呼日月而诉之。言日月之照临下土久矣,今乃有如是之人,而不以古道相处,是其心志回惑,亦何能有定哉?”但随着研究视野的逐步开阔,现代人一般认为,《日月》其实是一首妇人失爱于丈夫的怨妇诗。

  中国古代的礼法,最讲求“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这“四非”,就是那时男女相处的最高标准,是雷打不动的铁的戒律。而《日月》中的爱情,却偏偏是“非礼”之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幽会,也恰恰是“非礼”之约。

  但诗里的女主人公并没有因为是非礼之情,就产生某种羞于见人的自卑,恰恰相反,她的感情却是自足的。从诗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不认为自己死心塌地爱上一个对自己始乱终弃的人是可耻的,她倒是将所有不满全部丢在那男子的头上。这样的决绝,这样的坚贞不渝,到了我们今天,几乎成了旷世希闻。时下的我们,以所谓的独立坚强为荣,以情感脆弱为耻。我们很少爱人,却多自恋。我们经常撑着脊梁骨、直着脖子说自己随谁也无法左右自己的生活。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无法欺骗那早已伤痕累累的脆弱心灵。说到底,我们的要强不过是一种社会化自我保护能力的异化,实质上是对自己感情的冷漠,是另一种形式的不自重、不自爱。

  “圣人不失其赤子之心”,往往这个时候,我们开始羡慕那三千年前的爱情,那《日月》里的女子,敢爱敢恨,如同一个无知无识的懵懂小童,开心自在地索取爱情养分,痛快淋漓地指斥负心人,毫无遮拦地责问天地日月。

  是的,那时他们如胶似漆,可现在感情已经消褪,热情也遽然冷却下来。她直言要求对方明媒正娶,可那男子却貌合神离、虚以委蛇。开始的时候,她还执著他们的海誓山盟,长久地徜徉在他们过去幽会的欢乐甜蜜中,甚至坚信只要能坚持下去,就能挽回男子的心意。可日子一天天过去,眼看着男子真心无望,即使来下聘礼,也不过是屈从于父母的严令。那这样的好合还有什么意义呢?女子禁不住陷入了无休止的纠结和折磨之中。她忍受着感情的折磨,既悲伤,又怨恨,郁结于胸,遂成就了这篇《日月》。值得注意的是,千百年来的读者忍不住要发问,为何诗中的女主人公诗中每节篇首都直呼日月?为何不是鲜花、江河,甚至像《诗经》的其他篇章一样,以麋鹿和青草起兴?为何篇首独独冠以“日月”?

  显而易见,在《日月》里的女主人公那里,她的爱情堪比日月,即爱情这件事,也足以和日月相提媲美、等量齐观。这样的观念,对于当代人来说,实在是难以言说、难以理解。

  不是吗?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与日月相比,与日月所代表的岁月相比,爱情实在太短暂太渺小。借用佛教的比喻,如果说日月就是恒河沙数,就是浩瀚无际,就是不可思议,那爱情不过是“如露亦如电”,不过是漫漫长河的一个瞬间、一刹那,也不过是三千世界的一粒微尘。

  虽然,爱情在当代人生命世界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我们也藉着爱情获取生命的理由和感情的滋润,但爱情依然变成我们生命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更遑论去比拟日月、比拟恒河沙数的宇宙世界。当代人的想象力和情感支撑,已经萎缩,已经难以感受、甚至不敢承认,爱情竟可以有比拟天地日月的力量。

  我们总是想当然地以为,现代人的世界应该充满了无边的享乐,像汪洋大海一样欲壑难填,我们的所谓爱情只是其中微小的一滴露珠。我们坚信,除了爱情这滴露珠,我们还有其他无数滴的露珠。那些露珠闪着熠熠的光辉,似乎正在释放着无数魅惑,吸引着我们前往窥探与索取。我们也在自己编织起来这些所谓“眼界”中茫然逍遥。

  就这样,在物欲和科技的重重包围下,我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任由欲望引导我们左冲右突,了无头绪。

  但就在某一天,我们会突然发现,物质富足所带来的心灵满足并不能维持多久,欲望之海永远也难有穷尽。世有不谐,人有不和,心有不安,对物质、技术和功利的追逐使我们的人生被焦虑撕成碎片。物质越发达,我们就越紧张。我们的科技教育使孩子的成长变得畸形,我们的信仰随同那些被我们制造出来的“大师”和“经典”一道,被当成脏水泼掉了,我们的爱情,也渐渐被物质的欲望所稀释。当科技之剑划过的人生园圃,花非花,月非月,情非情。人类,失去了永恒的心灵家园;我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爱情——对我们来说,那就是水、阳光和空气。

  我们累了,就在明了自己南辕北辙之后,我们才认清了自己,认清了人生。是的,人生就是长远的风雨路程,生命因爱情而充满希望,即使我们的肉躯被欲望填满,我们仍然一无所有,我们不过是个感情的穷鬼!

  睁开被尾气遮蒙的双眼,在焦虑的泥潭和迷茫的苦海中,我们渐渐不能自拔。我们痛恨自己的不觉悟,于是把目光投向未来,投向远方,投向过去,投向和《诗经.日月》一样的爱情篇章。在那里,我们终于看到爱情的力量,原来它可以大到和天地日月一样的等量齐观。

  同时,日月也曾是他们爱情的见证。女子永远无法忘记,多少次,在那朗朗晴日和皎皎明月之下,男子向她保证,会一生一世只爱她一个人,这辈子只呵护她一个人,让她不再担惊受怕,不再追悔懊恼。她相信了这一切。

  但,男子的爱情倏忽易变。没过多久,他就就忘记了日月见证下自己要和她共筑美丽家园的愿景(“逝不古处”),也早将曾经共同追求过的爱情抛之脑后(“逝不相好”),更遑论在日月见证下那廉价的声望(“德音无良”),和那在日月见证下对她的所有承诺(“畜我不卒”)。

  “一切恩爱会,无常最难久。”所有的这一切变化,让女子失望异常、惊恐异常。这种置爱情关系全然不顾(“胡能有定”)的德性完全背离了爱的良知。不是吗?日月法则,高悬如仪。爱情的忠贞铁律,也当与日月一样,亘古不移。怎么能朝三暮四、说变就变?

  《日月》的女主人公难以释怀,她百思不得其解,只好拷问自己的灵魂,只好追问高悬的日月。那是干裂的泥土对火热的骄阳的无休止追问,那是断壁残垣对沧海桑田的不断责问。正如关汉卿《窦娥冤》里,窦娥动辄痛斥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更早的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中《上邪》篇,则指斥老天:“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看来人同此心,在人间路途走尽、情无可诉之际,只好呼天抢地,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天地日月,所以才有了这《诗经》的《日月》篇。

  是的,日月虽然每天都有升降圆缺,变化无常,但对于土地上的生命而言,不过是个恒数,而女主人公对象心目中的爱情也像日月一样安如磐石、长久不移。对女主人公来说,爱的良知是丰饶的沃土,是宽阔的海洋,是浩淼长空,风轻云淡;爱的本质也是日月同心,如同日月一样永恒坚守,那是漫天乌云中的微弱毫光,是滂沱暴雨中的雷电,是绝望中的希望!

  女主人公相信,即使男子的负心再也无法挽回,但只要日月高悬,心中的爱就不会被乌云遮蔽,被暴雨浇灭。因为这日月是宇宙的法则,爱情的守护神,是爱的誓言的见证者,是对那男子始乱终弃的最严厉谴责。

  因着这近乎信仰的执着,女子和她的《日月》历久弥新。呵,那泛黄的《日月》,竟生出这样坚韧的力量,让我们久久回味,吸取它的风骨,它的伟力,化成我们情途上的指路明灯。

  也许前途晦暗,但我们和女子一样坚信,只要日月高悬,心就不会死去。

  30、你快回来,我已经承受不了——《江有汜》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江水有合流处,那个人回家去了,他不让我跟他同去。我不跟他去,他一定会追悔莫及。

  江面有小沙丘,那个人回家去了,他不带我一起回去。我不跟他回去,他一定会伤心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