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人性的弱点全文阅读 > 第4章 与人相处的基本技巧(3)

第4章 与人相处的基本技巧(3)


  正是这种欲望,让许多青少年拉帮结派寻衅滋事,想要充当所谓的“黑社会大哥”。曾担任过纽约市警察局局长的玛罗尼曾这样说过:“今日的少年犯,心里全都充斥着对虚名的盲目追求,在被捕后他们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阅读把他们吹捧成‘英雄’的那种下三烂的小报。只要能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相片能和爱因斯坦、林肯、托斯加尼、罗斯福等名人或是一些文体明星的照片摆在一起,并且他们的‘事迹’能占据一定的版面时,他们根本不在乎要做几年牢。”

  如果你告诉我,你是用何种方式得到他人的关注的,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怎样的人。因为这种方式决定了你的性格,也体现了你的价值观。比如,约翰·洛克菲勒就捐款在中国北平(现在的北京)建造了一家现代化的医院,医院救助了很多他未曾谋面,也永远不会见面的中国贫民,借此他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然而,狄林克却靠做土匪、抢银行、杀人来获得成就感。当警方人员搜捕他时,狄林克钻进了一户农舍……他竟然以他是人民的第一号公敌为荣,高声大喊道:“我是狄林克……我不会杀害你,我是狄林克!”

  是的,狄林克和洛克菲勒最大的差别,就在他们获得成就感的方法不同。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为了“被重视”而歇斯底里,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乔治·华盛顿,就愿意有人称他总统阁下;哥伦布曾向皇家请封“海军大将”的军衔和“印度总督”的名号;女皇恺撒琳拒绝拆阅没有称她“女皇陛下”的信件;林肯夫人曾在白宫向格兰特夫人发出了母老虎般的吼叫:“没有我的邀请,你怎敢私闯白宫?”

  1928年,数位美国的百万富翁,资助拜尔德将军去南极探险,当然,没有免费的午餐,条件是他发现的冰山都要以这些出资人的名字命名。而那个维克多·雨果更搞笑,他竟然一度想要把巴黎市改名叫雨果市。就连作家鼻祖莎士比亚都曾经想要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个“高大上”的头衔以光宗耀祖。

  有时,人们会以身体不适或生病为借口来博取同情和关注。例如麦金利夫人,她总是以生病为由强迫她丈夫,也就是当时的美国总统放下国家的重要事务,依偎在她床边,通过搂抱和抚摸哄她入睡。总统每次都要为此浪费数小时的时间,麦金利夫人以此获得成就感。甚至在她看牙医的时候,总统也要陪同她。有一次麦金利总统必须和国务卿强海商谈重要的事务,不得不让她一个人留在牙医那里,却引得她大发雷霆。

  作家玛丽·罗伯茨·莱因哈特夫人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原本年轻能干、聪明开朗的少妇,为了要得到母亲的重视而变得羸弱不堪,常年卧病在床。莱因哈特夫人说:“有一天,这个妇人却感觉压力从四面八方而来,或许是遇到了年龄危机吧,她感觉到未来的生活无聊至极,几乎没什么指望了。”

  莱因哈特夫人又说:“整整十年,她就这么躺在床上。她年迈的母亲,每天上下三楼,捧着碟盘为她端茶送饭,伺候她的起居。终于有一天,这位年老的母亲由于过度的疲惫,病倒了,不久后便撒手人寰。床上的这个病人,伤心地度过了数星期后,她开始穿衣起床,身上的病也消失了。”

  有些专家分析认为,如果人的成就感在现实世界无法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转而去疯狂的幻想世界中寻找这种感觉。换言之,这些人可能会发疯。在美国,精神病人的数量比其他疾病患者的总和还要多。如果你年纪在十五岁以上,又住在纽约,你可能有二十分之一的机会住进精神病院,而且一住往往就是七年。

  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精神失常呢?

  没有人能回答出如此模糊不清的问题,不过我知道,有些疾病……像梅毒就会摧残脑细胞,导致癫狂。实际上,约有半数以上的精神病,可以归咎于这类生理疾病,比如脑损伤、醉酒、中毒或重伤害等原因造成的。而令人震惊的是,剩下的一半精神病患者的脑细胞并没有受到任何伤害。专家把一些已经去世的精神病人的脑组织放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他们的脑组织和我们一样健康。

  那么人为什么会精神错乱呢?

  就这个问题,我曾请教过一位全美最具权威的精神病内科主任医师,这位医师在精神病理方面的学识很渊博,这使他获得了无数至高的荣誉。但他却很坦诚地告诉我,他也不知道人们为何会精神错乱。可是他却作这样的解释……许多精神错乱的人,在他发疯时,其实是找到了真实世界中所无法获得的成就感。然后,他告诉了我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现在有个病人,她的婚姻就是一出悲剧,她渴望得到爱情、孩子和事业。可是残酷的现实却无情地摧毁了她的梦。她丈夫不爱她,连跟她一起吃饭都不肯,她丈夫命令她把做好的饭菜送到楼上去,他就在楼上的房间吃饭。她没有孩子,没有社会地位。终于她的精神堤坝决堤了,而现在在她疯癫梦幻中,已跟她丈夫离了婚,恢复了她少女时的姓名。她现在认为自己已经嫁给了一个英国皇家贵族,并且坚持要人家称她是“史密斯夫人”。

  现在,她幻想自己每晚都能生一个孩子,每次我去看她时,她都会说:“医生,我昨夜生了一个孩子。”

  生活曾经将她的梦想之舟狠狠地摔碎在现实的礁石上,但是她荒诞的幻想世界就像是一片洒满阳光的岛屿。在那里,她迎着微风,快乐地驶入港湾。

  这故事悲惨吗?我不知道。那位医师对我说:“就算我能治愈她的病,我也绝对不会把她从幻想中拉回到现实世界中来,因为她现在获得了她所期盼的真正的快乐。”

  整体来讲,精神失常的人,似乎要比你我快乐得多。在他们的梦中,他们成为了社会的“宠儿”。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签出一张百万元的支票给你。或者给你一封介绍信,去见一位有名的人物。在他们所创造的梦境中,他们能找到他们所期望的尊重和重视,成为万众瞩目、羡煞众人的焦点。

  如果有人总是想追求那种自己是“人中龙凤”的感觉,而且即将步入疯狂的幻想中,那么我们就可以反过来想想,我们如果对他们加以真诚的赞赏,在他们的身上又会发生怎样的奇迹呢?

  美国曾经经历过不用缴纳所得税、一周五十美元的薪水就能过得很惬意的年代。可那个时候,就有人拿到过百万年薪,其中一位就是查尔斯·施瓦布。1921年,只有三十八岁的施瓦布被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雇佣,成为了美国钢铁公司的首位总裁。(后来施瓦布离开了美国钢铁公司,接管了当时严重亏损的伯利恒钢铁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很快扭亏为盈,成为了美国盈利最多的公司之一。)

  卡耐基为什么要付施瓦布百万元年薪,相当于一天三千余美元?那是为什么呢?由于施瓦布是个天才?不,不是的。那是由于施瓦布是钢铁制造技术方面的专家?也不是。施瓦布曾这样告诉过我,他手下的许多员工,在钢铁制造方面的造诣,比他要强得多。

  施瓦布之所以能领这样的高薪,是因为他在如何待人方面,有着超群的能力。我问他,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他便说了下面这段话。我觉得这些话应该永远镌刻在铜匾上,挂在全国每个家庭、学校、商店、办公室里。这些话,应该让每个孩子都背诵下来,这比让孩子们背阿拉伯语动词变位或巴西降水量是多少要有用得多。如果我们真能照着那些话去做,那么你我的生活将会跟之前大大不同。

  施瓦布是这样说的:

  “我认为我最大的本领就是不断地赞赏和鼓励我的员工,从而激发出他们工作的热情和潜力,那是我所拥有的最大资源!”

  “上司的批评很容易摧毁一个人的意志。我从来不批评任何人,我想只要通过激励,人们都可以很好地完成他们的工作。所以我总是急于称赞,而迟于寻错,只要是他们做得好,我从不吝惜溢美之词。”

  这就是施瓦布平时所做的,就这么简单,但是他的做法却和普通人恰恰相反。一般人看员工不顺眼时,他们总是会百般挑剔,鸡蛋里挑骨头,但是员工干得不错时,他们却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一句话也不说了。这又应了中国一句老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施瓦布又说:

  “我一生交友广泛,结交了世界各地的名流绅士。我发现,无论一个人地位有多高、形象多么高大,在他被赞许的情形下比在被批评的情形下,更有可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没错,他所说的也是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成就斐然的一个重要原因。他都是在公开场合称赞他的下属,而从来不背后表扬他们几句敷衍了事。甚至卡耐基在他的墓碑上,也不忘为下属美言几句。这是他为自己撰写的碑文:“埋葬在这里的人,是个曾被众多聪明的下属包围的人。”

  洛克菲勒为人处世也很有一手,他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诚恳地赞赏别人。有一次,他的一位合伙人贝德福德在南美洲干赔了一单生意,公司因此亏损了一百多万美元。洛克菲勒本想责怪这位伙伴,但是他了解到其实贝德福德并无过失,已经尽力了,何况再怎么责怪也于事无补了。所以他收起了自己的脾气,并且夸奖贝德福德保住了60%的投资款,“这已经很棒了!”洛克菲勒拍着伙伴的肩膀说,“谁做事能十全十美呢?”

  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这故事我没有找到出处,可能是作者编造的,但是它同样揭示了这个道理。

  故事是这样的:

  一位农妇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将一大堆干草摆在了自己男人的饭桌上。男人气愤地吼道:“你是不是疯了?”她回答道:“我怎么知道你会介意?二十年了,我天天给你和儿子们煮饭做菜,你们从来没有告诉过我这些干草不能吃啊。”

  几年前,就有人对妻子离家出走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你认为妻子离家出走的真因到底是什么?答案是缺少认同!我敢打赌很多丈夫离开家肯定也是出于这种原因。我们常常把另一半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却从来不记得要多肯定和认同他们为家庭而作出的贡献。

  我的一个学生向我分享了他的故事:

  他老婆和一群一起做礼拜的妇人集体参加了一个自我提升的项目。回家后,她要求她丈夫提六个她应该改进的地方,以帮助她做一个更合格的妻子。这个学生对我说:

  这个要求让我很为难。实事求是地说,要列出她身上的六个缺点太容易了,可是我思来想去,我做得就那么好吗?换成是她来评价我,恐怕她能列出一千个毛病来吧。所以,我对她说:“让我好好想想,明早再告诉你吧!”

  第二天一早,我起得特别早,打电话让花店给我老婆送了六朵玫瑰花,并附上了一张卡片,上面写了一句话:“我想不出你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我就喜欢现在的你。”

  那天傍晚我下班回家,你猜谁在门口迎接我?没错,就是我老婆!她眼里含着泪水,几乎要哭出来了。我非常庆幸自己没有按照她的要求提出什么六点改进意见。

  接下来的那个周日,她就到教堂里,利用做礼拜的时间向和她一起的妇人们说了这件事,几位和她一起参加那个自我提升项目的妇人后来对我说:“你是我们见到过的最体贴的男人了。”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体会到了从正面赞赏别人能获得一种怎样的力量。

  叱咤歌坛的百老汇歌剧制片人弗洛伦茨·齐格飞,他的作品多为歌颂美国女孩,更是以捧红了众多女演员而出名。他屡次把人们不愿意多看一眼,相貌平庸的女孩,改造成了在舞台上神秘诱人的尤物。他深知赞赏她们,给她们信心是多么重要,所以他用自己的殷切和体贴打动着每一个和他合作的女孩,让她们相信自己才是最美的。

  齐格飞很慷慨,他把歌女们的薪金从每星期三十美元,提高到一百七十五美元。他也很懂风情,在歌舞剧《富丽秀》首映式上,他向演员们发出贺电,还为每一个女演员都献上了一朵玫瑰。

  我曾经受人蛊惑,相信了一些人的鬼话,绝食了整整六天六夜。说实话,做到这样其实并不难,因为到了第六天时,比起前两天来,我已经感觉不到饥饿了。可是你我都知道,如果六天内不给他的家人或员工东西吃,那就是犯罪了。他们不知道其实他们的家人和员工渴求赞美之词像对食物的祈求一样望眼欲穿。但是他们却可以连续六天、六星期甚至六年都不给自己的至亲和下属一点点赞美。

  著名演员阿尔弗雷德·朗特在主演《维也纳的重逢》这部电影时说:“我最需要的东西,莫过于呵护我的自尊。”

  我们会呵护我们的孩子、朋友和员工的身体,注意他们的膳食搭配。可是我们给他们自尊上的滋养,却又何等稀少。

  我们给了他们牛排、马铃薯,为的是他们能有个好的身体,可是却忽略了给他们赞赏的言辞——这些温暖的言辞会像音乐会上的美妙音乐一样,在他们的记忆里永不泯灭。

  美国著名媒体人保罗·哈维曾经制作过一档名为《故事的结尾》的电台节目。在这档节目中,他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由于被欣赏而改变了自身命运的故事。事情是这样的:在很多年前,底特律有个老师让史蒂芬·莫里斯帮她寻找教室里的老鼠。史蒂芬双目失明,但是上帝关上了一道门,却为他打开了一扇窗,他的听力尤其好,很快帮助老师抓到了老鼠,这位老师称赞史蒂芬有其他孩子不具备的天赋。这声称赞让史蒂芬重新振作了起来,积极面对新的生活。他努力挖掘自己在听力上的潜力,并且投身于舞台,最终成为了19世纪70年代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流行歌手和音乐制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