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人类文明(研究性学习丛书)全文阅读 > 第24章 米勒的乡村风俗画

第24章 米勒的乡村风俗画


  在19世纪60年代,米勒的作品在法国画坛引起极大的反响。他的作品一次次地被拒绝,直到1867年,米勒在巴黎博览会上获得了社会的第一次承认,人们逐渐认识了米勒艺术的真正价值。米勒是“巴比松派”最有特色的画家,他创作的乡村风俗画,在法国画坛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814年10月4日,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省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幼年时的米勒当过牧童,帮助父亲在田间劳动。因为他喜爱绘画,17岁时无师自通地创作了《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等作品,显示出极高的天赋。18岁起,先后找过两位老师,打下了十分坚固的绘画功底。1837年,23岁的画家来到巴黎美术学校深造,投入浪漫主义画家德拉罗什门下。然而他并不喜欢老师的画风,时常出入罗浮宫,研究古代大师的作品。两年后,他离开了德拉罗什的画室,开始了卖画生涯。

  1847年,米勒开始画了一些乡村题材的作品,这位农民的儿子,在这种题材中找到了自己的艺术灵感。次年,画家的古典主义风格的《巴比伦被俘的犹太人》和乡村风俗画《筛谷的人》在“自由沙龙”同时展出,这是米勒艺术生涯的一个转折,后者标志着艺术家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创作道路。1848~1849年,巴黎发生的革命风暴,把米勒也卷了进去。1849年,他的一幅《拾枯草的人》获得1000法郎的奖金,同年,画家全家迁至巴比松村,一住就是27年。米勒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画家,上午在田里耕作,下午在画室创作,过着极其贫苦的生活。

  《拾穗者》是米勒的代表作,画中描绘着三位农妇在收割后的麦地上捡拾麦穗的场面。在广阔的田野上,远处堆放着高高的麦垛,满载粮食的马车和农夫们奔波忙碌着。三位农妇在前景中弯腰拾着麦穗。她们没有绰约仪态,美丽的容貌,也没有飘洒的衣衫。她们有的是结实浑圆的身体,简洁的造型和粗羊毛织的朴实的衣裙,在阳光灿烂的田野上,她们正平静而安祥地劳动着。然而正是从这样的人物身上,我们感受到一种比学院派绘画中的英雄人物更为自然可信的风貌。几个农妇的动作设计得错落有致,画面富有节奏和变化,从中我们体会到纯朴与自然的深刻意义。

  在19世纪60年代,米勒的作品在法国画坛引起极大的反响。他的作品一次次地被拒绝,直到1867年,米勒在巴黎博览会上获得了社会的第一次承认,人们逐渐认识了米勒艺术的真正价值。他的一生,物质生活极为不幸,有时甚至几幅作品仅换得一双小孩子的鞋。而他死后,法国为购回《晚钟》一画,竟花了80多万法郎。

  如同卢梭、科罗等风景画家发现了平凡的自然界的诗情画意一般,米勒也发现了平凡的劳动者的诗情画意。不过,他笔下的农夫并不是天国中的亚当和夏娃,他们是疲惫、穷苦、终日操劳的贫困者,衣衫褴褛,肌肤黝黑,佝偻的身躯,粗大的手掌,这便是米勒的美学,这便是米勒要为之呕心沥血地赞美歌颂的法兰西农民的形象。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养育这伟大的民族,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缔造这美丽的国家。”

  但天才和不幸往往在人的命运中伴生,1875年12月22日,画家在巴比松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