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独树一帜,自成一路。他行笔秀润缜密,具潇洒清逸的韵度。
唐伯虎,名寅,号桃花庵主、六如居士、逃禅仙吏,南京解元,明代著名画家,“明四大家”之一,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
唐伯虎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当时“显亲扬名”主导下,刻苦学习,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次年赴京会考,“功名富贵”指日可待。与他同路赶考的江阴大地主徐经,暗中贿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试题。事情败露,唐寅也受牵连下狱,遭受刑拷凌辱。自此才高自负的唐寅对官场的“逆道”产生了强烈的反感,性格行为流于放浪不羁。
唐寅与同乡“狂生”张灵交友,纵酒不视诸生业,后在好友祝允明规劝下,才发奋读书,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后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诸名山,并荡舟于洞庭湖、彭蠡,然后郁郁回到苏州。晚年信奉佛教,自号六一居士。曾作诗自责,说大丈夫虽不名,也应慨当以慷,又何必效楚囚的样子呢,遂自刻了“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被南昌宁王宸濠聘用后,发现宁王有反意,于是装疯回到苏州,从此放荡不羁,思想比较颓废。
《秋风纨扇图》
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悠闲的生活。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人物画多描写古今仕女生活和历史故事。
他画《秋风纨扇图》,笔墨富于变化,含蓄有思致,并自题一首绝句:“秋来纨扇合当收,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家谁不逐炎凉。”诗中意和画中情相互映发,使这幅画成为广为流传、也广受喜爱的著名作品。唐伯虎在这幅画中,借这位女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说世态炎凉、人世风烟都入女子神情中。秋来了,风起了,夏天使用的纨扇要收起了。炎热的夏季,这纨扇日日不离主人手,垂爱的时分,这女子时时都为那个没有在画面出现的人心相爱乐。而今,这一切都随凄凉的秋风吹走了,往日的温情烟消云散,一切的缱绻都付之东流。孤独的女子徘徊在深山,徘徊在萧瑟的秋风中。真是昨日里红绡帐中度鸳鸯,今日里荒寂山坡苦流连。有道是花开必有花落日,飞鸟尽了良弓藏。偌大的乾坤,天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的人间喜剧,说不尽的恩恩爱爱,道不完的怨恨情仇。
唐寅这幅画的构思显然受到汉代班婕妤之事的影响,班婕妤是汉代的一位美貌女子,极有文才,为汉成帝所宠幸。后来,宫中来了赵飞燕,汉成帝为这位身材姣好的绝代佳人所迷恋,于是,班婕妤便遭冷落。多才的班婕妤作了一首《怨诗》,诗云:“新制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后人又称此为《团扇诗》,诗中借一把扇子的行藏,看人世的炎凉。诗中道尽了恩情中道绝给这位女子带来的悲伤体验。唐寅曾有《班姬团扇图》传世,这幅《秋风纨扇图》,是对这一主题的深化。
除了绘画,唐伯虎在诗词中也有其独创的成就,其诗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警拔清新,对人生、社会常常怀着岸傲不平之气。如《把酒对月歌》中:“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枝桃花月满天。”又如诗云:“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需苦苦用机谋。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生事事生何时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反映出消极宿命论的情绪。
唐伯虎一生只度过短暂的五十多年时光,在他落魄的晚年,身居桃花庵,常常一人独处。桃花庵是一个花海,每到春来,群花绽放,他就在这一片天地中将息性灵。
唐伯虎真迹
暮春时分,落花如雨,秋风萧瑟,落叶缤纷,这些都拨动着他的心弦。“忍看马卒车轮下,一片西飞一片东”,他无法平静。他一生很多艺术创作都与落花、秋风有关。惜花、伤秋有关。他有《和沈石田落花诗》三十首,表现的是对生命的思考,在如雨的落花之中,把玩性灵的隐微。所谓“绿杨影里苍苔上,为惜残红手自拈”,他拈取生命的残花剩蕊来赏吟。一天夜里,他独饮花下,对着幽冷的明月,他吟咏道:“九十春光一掷梭,花前酌酒唱高歌。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昨朝花胜今朝好,今朝花落成秋草。花前人是去年身,去年人比今年老。今日花前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明年今日花开否,今日明年谁得知。天比不测多风雨,人事难量多龃龉。天时人事两不齐,莫把春光付流水。好花难种不长开,少年易老不重来。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