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上司应该成为被说服的对象。比如,由于种种原因,上司产生偏见,作出错误决断时,作为有责任心的下级对他们的提醒和说服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这既是对上司的爱护,又是对工作尽职尽责的表现,值得提倡。
对于部属来说,发现上司的问题,也许并不难,难的是敢不敢当面提出。通常情况下,人们存在一种消极防卫心理,即担心多嘴多舌触犯上司,会招致打击报复,故而对上司的问题佯装不见,听之任之,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其实,这种明哲保身、三缄其口的态度是不正确的,是不负责任的,应该抛弃它。一切称职的部属都应出于公心,多一点大无畏精神,敢于对上司的问题给以同志式的说服,哪怕上司一时想不通、不理解,甚至打击报复、给小鞋穿,也在所不惜。更何况,上司并不都主观固执,独断专行,绝大多数还是愿意倾听下属意见,希望把工作做好的。因此,要想说服上司,首先需要有一点勇气。
当然,由于彼此地位、职务的差异及隶属关系的制约,部属说服上司必然不同于说服下级或同事。他们只有善于把握上下级关系的特殊性,采取得体的口气、恰当的方式和技巧,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1)要“坐到一条板凳上”说话
一般说来,上司最讨厌部属站在对立面上挑剔、教训、指正自己。所以,要想说服上司改变主意,就要注意自己的立足点。要从关心、爱护的立场出发,在思想感情上向他们靠拢,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帮助他们,使他们能理解你的诚意和善意,从内心感到你是和他“坐在一条板凳上”同舟共济的。这样,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就为你的说服铺平了道路,你的说服也就变得更易于被接受了。
(2)要顾及上司的“面子”
说服上司还应注意维护其尊严,切忌使用指责态度,使他们当众丢丑、难堪。与此同时还应把握分寸,适可而止,不要逼他们当场表态、认错,也不宜和他们进行辩论,若把上司驳得张口结舌才“鸡金收兵”,自以为得意,其实很蠢。因为这样说服非但不能改变其立尝观点,而且会因其自尊心受到挑战,而变得固执起来,使说服归于失败。因此把握说服的分寸感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只要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对方就会定夺,并以自认为恰当的方式予以接受。不过,下属不要企图“立竿见影”,要给他们思考的时间,他们会权衡利弊,得出正确结论,这时,你的说服也就见效了。
(3)要选准时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心境不同,对否定性意见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对上司的说服不能不考虑到这一心理因素。要善于选择他们心境最佳的时机,比如,他们遇到高兴事,心情愉快时;一项工作完满结束时;取得成绩,受到表扬时……此刻,上司易于听进不同意见,哪怕较尖锐的意见,也易于笑纳。相反,当他们心情郁闷、工作繁忙、情绪急躁时,最好不要进言,而在其他时候进言成功率就很高。
另外,在上司遇到重大难题,或陷入困境时,这时情绪尽管不佳,但出于找出路从困境中解脱的心理,此时进行说服,也属好时机。本文前面引用的刘厚同的事例就说明了这一点,可见,说服时机的把握不能一概而论,应因人而异,看准时机,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